王海勋
众所周知,阅读在高考题中占据很高的分值,因此对学生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近几年的高考中,阅读难度增加,篇幅增长,考生需花大量时间来完成,结果得分率不高还影响其他题的完成质量。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也能体会到这点,所以他们一面对阅读就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带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去完成。当然,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那么如何才能以自信的心态对待高考阅读,就得在平常的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此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对文体的总体认识
所谓总体认识就是对于任何文体,作者在写作时都有目的性。即中心思想。全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学生认清这个规则,在阅读时也就有目标,那就是去找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中心,也就知道文中各段落各细节的作用。很多文章的提问中都可能涉及作者的目的、观点、建议或作者所持的立场等相关问题。这些就是作者中心思想的体现。比如:记叙文。学生知道文章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背景。很多文章学生看完后都能把握这些,但往往有些记叙文的选项涉及到作者写作的中心的选项。这种选项在文章里往往没有明确的表达,却是从文章细节的描述升华到另一个高度,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而往往学生在阅读中似乎很顺口,文中也几乎没有生词障碍,但遇到这种选项时却举棋不定。 再如议论文。必然是围绕中心论点而展开的,其段落中大多有主题句(较多出现在段首或段末)。每个段落是围绕中心论点而服务的,抓住每个主题句,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表层或深层含义。从而真正把握其中心论点。
二、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因为高考文章篇幅长,难度大,学生可能在完成时间上感到仓促,而影响完成质量。所以如何做到速度快而质量又高呢?
首先,学生不能一字一句地读,更不能一遇生词就查字典。这样直接影响速度,还会出现读上句忘下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没有连接性。往往很多学生要读几遍后才看选题。这样花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学会猜词。学生所认为高考中的生词有些是大纲外的,而有些是大纲要求,学生又没记住的。很多词又有多层意思。学生可以从句式上判断它属于何种词类,再联系上下文意,不能猜得很准确也能知道大概。在平时的课文和习题中要坚持练习猜词,如果能猜中词意那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兴趣大增。
第三,巧妙绕开生词。巧妙绕开生词是快速掌握整篇文章大意的一种方法,更能节约时间。文中有些问题担负着传达主要信息的功能,而有些只是语法功能,或者对下文的基本信息根本无联系,比如表时间、地点、人物的词。只要学生能辨认出这些障碍,就能理解文章大意,不需一直与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纠缠不清,影响速度,也影响阅读的心态。如:“In fact ,”says David Dings ,(a sleep special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Dnnsylvania school of Medicine,)“ even a prohibition against we need sleep.”括号内可不去考虑,只注意引号内的内容就可以,划线部分只是一个同位语,来说明David Dings 的身份。另外,有些不熟悉的词,其后有其他信息来帮助判断词意。如下定义、同位语、解释、举例、同义词、反义词,上下文及标点符号的功能,也可以根据构词法等办法,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来判断词义。应明确地说,高考中的生词要么与选择和整体理解有关,要么无关。如果与文章选择有关的词,那么在文章中一定能推断得出来。如果要求选出某一生词的意思,那么还可以根据ABCD四个选项提供的同义词或词组的提示作用,再联系文句,也是可以推断的。出题者不会弄些很有关却又不能从文中推出的词让学生做出选择,所以这个道理应让学生明白,让学生有心里准备。
第四,抓句子的主干,有些学生看见一个很长的句子,其间又有很多的生词,因此而头痛,甚至可能放弃该句,那有可能影响后面的文章理解。所以对待这个问题就得抓句子的主干。平常我们要求学生在翻译时,就要求他们先把句子的主干写出,再写其它成分。那么理解长句子也是如此。如,先抓主谓宾,其他成分无论多长都是辅助成分,那么句子就明确了。如:Another element (in the emergence of prodigies),I found, is a society (that values excellence in a certain field and is able nurture talent)中心句是Another element is a society.
第五,敢于抓主题句。前面已说到主题句多出现在段首或末,对于有些选项可以直接根据段首或段末选出,这样对文体把握快,大大节约学生苦苦找寻答案的时间,能巧妙地把握这一技巧,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综上几点来看,学生一定要全局观,以宏观来把握大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质量。
三、自身知识的积累
(一)词汇的积累
阅读能力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与词汇量是分不开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那他有可能面对满篇生词。这样的阅读就不用谈什么理解与提高了。学生必须熟知大部分大纲的词,常见得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短语。大纲外的词,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适量掌握,是熟记还是能读并知其意思而已。这个度应由老师来帮助学生调节。比如高一新教材,课文中有很多词在词汇里是没有的。老师把近年高考中常见词给学生指出,根据学生基础而定(基础好的早些记住,差的可以暂时避开)。新教材要求学生的词汇量是完成顺序选修6-8模块时达到3500.那么学生应基本接近或超越。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高考也没多大问题。同时,学生记忆词汇建议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这是巩固词汇的源泉,因为他们接触新单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语法的积累
学生对语法的掌握按高中新课程标准应达到8级的要求。掌握语法特点,能帮助正确理解句意。尤其对较长的句子,其间可能有很多的语法结构,熟知语法就能剖析各部分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句意。比如句中的并列句、复合句、主从、宾从、标点符号等的使用,这些关系不一一理清,难懂其意。
(三)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积累
学生应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和西方的对等。这样会影响文章的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礼仪、节日、生活习惯等方面,学生对这些了解越多越好。生活知识也重要,文中讲述的生活知识,可能是学生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或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认识。如果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推测下文(尤其完形填空中体现较多)。对于背景文化和生活知识的积累,不一定是从英语文章中了解,还可以通过平常的汉语书籍的阅读和生活实践中获得,所谓见多识广。学生要学会把英语的阅读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才能正确的理解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体说来,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在让学生有一定的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技巧的情况下,学生在临考时面对又长又难的篇幅才能信心百倍,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