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与对策

2013-09-26 08:49:38易卫华邓强
城市观察 2013年4期
关键词:广州企业

◎易卫华 邓强

一、引文

国际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通常,自主创新有三种方式:即原始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与集成创新。虽然原始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都构成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但由于原始创新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与科技平台支撑。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当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同等的条件或接近的地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形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城市和地区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着差异。

基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禀赋不同,都不可能拥有本地区所需要的一切技术,也不具备在每个技术领域具有优势,而知识和技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具有共享性、外溢性、可转让性,因而相对落后及有发展潜力的区域,采取“拿来主义”引进技术并注重消化吸收,可弥补技术(产品)短缺,提高发展起点,节约经费及时间,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1]就目前情况而言,广州的技术发展已到一定程度,具有了一定技术创新基础,在发展路径上,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赶超。

二、广州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

(一)技术引进规模迅速扩大

由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州技术引进的规模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2006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只有5.66亿元,而2010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的经费达35.33亿元,5年间技术引进的支出增长了近6.2倍[2]。

(二)消化吸收经费投入呈加速趋势

2006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只有0.4亿元,2010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达2.08亿元,但总体上仍慢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支出的增长速度。广州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比由2006年的14.2∶1增加到2010年的16.99∶1(见表1)。

表1 2003-2008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图1 广州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情况

(三)技术引进范围不断扩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技术引进以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为主。据统计,2012年,广州技术引进中,专利技术的许可或转让、专有技术的许可和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以及技术计算机软件的进口占到了技术合同总金额的95%以上,显示广州技术引进范围变化趋向合理(见表2)。

(四)部分行业和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效显著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广州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进程。重点引导企业和高校把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比如,广州中新塑料为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坚持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和消化吸收。自2004年以来,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2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汽车内饰件,填补了国内目前汽车内饰件新型材料及其产业化的空白。广州达意隆公司则依靠国外技术专家的指导和企业内部对国外技术的吸收创新,在较短时间就掌握了生产制造大型饮料包装设备的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全自动含气灌装机等设备,吸引了众多饮料厂商。该公司有70%以上技术是来自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专利技术1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3]

表2 2012年广州市按技术引进主要方式统计表

三、广州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

(一)消化吸收不足,对外技术依赖度高

一直以来,广州技术引进中存着相当程度的重引进、轻消化问题。据统计,2010年广州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的支出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之比为16.99∶1),远高于上海(2.1∶1)、天津(3.3∶1)、重庆(6.8∶1),甚于高于广东(7.1∶1)和全国(2.3∶1)水平(见表3)。技术引进后能否及时有效地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优势,是技术引进过程中是否有效推动了本地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的重要标志。[4]但是,上述分析表明,多年来广州的企业,囿于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许多企业只注重引进技术,忽略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创新,出现“大钱搞引进,小钱搞改革,没钱搞消化”的怪现象,因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陷入了“引进→落伍→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过度依赖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重复引进、盲目引进现象较为严重

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考虑选择引进的技术是否与自己的实力相匹配,引进的技术是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发展前景,以及受企业自有资金约束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再加上对引进的技术项目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导致引进的技术超出了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或者,一些企业出现引进技术项目与现有设备不匹配,要么被迫对设备进行改造,致使设备的效能降低,要么引进了关键技术设备以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后续配套引进等。这种盲目无序的引进,不仅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效能。

(三)技术引进水平总体较低

受各类技术需求水平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广州企业进口的设备总体技术层次较低,有一些很成熟的技术,但企业难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往往引进后即被淘汰。而且,许多引进的技术属于非产业核心技术,很多只是来料加工组装,此类技术产出的拳头产品数量少,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在产品制造技术方面,缺少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比如,我们的许多IT厂商提供的主要是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核心部件方面制造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集成电路、信息元器件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周边城市,在软件产业方面,应用软件的开发也都是基于跨国公司的系统平台之上的属地性开发,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信息增值服务方面,服务质量、价格水平与市场的需求差距甚远。

表3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比较(2010)

(四)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低

作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主体,目前,广州的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和企业拥有的研发机构不足,研发人员偏少。2010年,广州拥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是25.3%,[5]低于北京(34.4%)、上海(28.4%)、天津(25.7)、重庆(27.74%),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6%)[6](见表4)。即便是在广州一些已设立了研发机构的企业中,研发人员数量也严重不足。201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为5.89万人,低于深圳(15.59万人)、上海(10.02万人)、北京(6.74万人)和天津(6.97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百分比为4.56%,低于深圳(4.57%)、北京(5.74%)和天津(4.59%)(见表5)。

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影响非常重要的经费投入,无论是全社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还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都明显不足。2012年,广州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金额约为305亿元,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不到2012年北京(1031.1亿元)的1/3,低于2012年上海(635亿元),也远远低于2011年深圳(388.8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即研发投入强度)为2.26%,比上年增长0.01个百分点,低于2012年北京(5.79%)、上海(3.16%)、武汉(2.59%),也低于2011年南京(3.1%)、天津(2.63%)、深圳(超过3.38%)、杭州(2.85%)等城市的水平。企业用于创新的投入更是偏低。201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为140.67亿元,低于深圳(388.89亿元)、上海(343.76亿元)和北京(164.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产值)的百分比为0.92%,低于深圳(1.89%)、武汉(1.42%)、上海(1.0 %)和北京(1.05%)。(见表6)。这种情况表明,将会严重影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际效果。

表4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情况比较(2010年)

表5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比较(2011年)

(五)技术创新产出水平有待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对创新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广州自主创新创新能力与先进城市相比偏低。2012年,广州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9816项,低于北京(52720项)、上海(37139项)、天津(13587项)、重庆(11402项)、深圳(31087项)、西安(15029项)、南京(16409项)、杭州(11974项)、成都(11957项);2012年,广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036项,低于北京(20140项)、上海(11379项)、深圳(13139项)、杭州(5513项)、南京(4437项)。(见表7)2011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2544.09亿元,低于北京(3480.33)、上海(7772.2)、深圳(5777.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武汉和南京用产品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6.66%,低于北京(22.09)、上海(22.68)、深圳(28.11)、武汉(17.78)。(见表8)

表6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研发经费投入比较(2011年)

四、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激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广州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各个创新环节,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存在着不同的“价值高地”的有利契机,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目标。

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构建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企业、行业或区域技术创新基地。重点企业应普遍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中,积极鼓励建立以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小企业,则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和支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以此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果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明晰,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必然是短视的。因此,在广州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将自主创新的长效激励与考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列入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采取股权(份)奖励、股权(份)出售、技术入股等方式对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予以激励,增强创新收益分享机制,同时应该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纳入考核体系,必须加快制订并落实该政策的监督与绩效评价机制。

表7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比较(2012年) 单位(项)

表8 广州与国内几个城市研发经费投入比较(2011年)

(二)营造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环境

在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企业上市、发行公司债券等方面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积极努力促使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更多创新融合,加大金融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利于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首先,落实国家相关金融政策,引导政策性银行对广州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提供贷款,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服务,鼓励政策性银行发行专项用于消化、吸收的投资债券。

其次,制订有力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信贷支持。有关部门要组织高科技企业和重大技术引进项目与银行部门的银技对接与银企合作。

最后,建立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利用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前沿技术成果,并进行产业化,以利于企业掌握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施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公共采购作用,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调动起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积极性。广州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尽快出台《广州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操作规程》,明确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方式和招投标中产品(技术)的优惠措施,预算优先安排购买自主创新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具体到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在目前已经将企业先进设备和产品列入《广州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基础上,探索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再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可操作路径,落实保障扶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措施。同时,要适当降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品在技术先进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给予企业必要的技术过渡期。

(四)坚持产业需求配置和集聚创新人才

要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加快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以及能与市场结合开展技术创新的人才和能够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首先,要注重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掌握高端技术、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领军人物的集聚。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关于“市场经济”、“风险投资”、“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提高现有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对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聘用的高端急需人才,应予以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等人才政策。

其次,鼓励各类高校和职业教育围绕广州产业特点和技术需求,整合资源和优化专业设置,打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使其成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来源,为广州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同时,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和建立一批具有高水平研发、高技能生产、高层次管理以及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最后,加快建立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全面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服务机制。形成良好的吸引人才流入氛围,通过人才持股、技术参股、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方式,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为广州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五)实施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战略

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原创性、战略性基础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等项目,实施政府主导的创新引领模式,运用和嫁接好国际先进技术,实施相关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创新,特别是重点研制一批达到国家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积极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医药、重大疾病防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突出重点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精力抓好影响广州地区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技术,特别是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要重点扶持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创新企业、支柱企业、朝阳企业。对于一般性的技术引进项目,应实行政府统一指导下的分方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加大制度激励,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

一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基础,来自于其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水平,通常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研发投入有70%来自企业,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的80%以上产生于企业。因此,广州市应对不同技术要求的企业制定不同的研发投入标准,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自主研发机构,加快制定实施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拥有知识产权、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核心骨干企业,形成骨干企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起以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衔接紧密、带动优势产业突破的骨干企业为主的关键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落实现有财政政策。目前广州制订了支持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财政政策,必须尽快制订相关的配套文件落实。要进一步优化投入方式,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助、前期共性开发投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体系。切实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市财政要重点支持已列入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的研发。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面向结果的追踪评价机制,根据绩效评估指标调整项目预算拨款。

(七)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目标,有步骤、有选择、有重点与国外高水平的科发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和联合投标,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广州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对境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专家的智力引进力度,降低技术引进成本,提高技术引进的成功率。充分利用海外华人众多、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积极争取海外华裔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我国重大技术引进和智力项目建设。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

[2]《广州市科技统计数据(2010年度)》,广州市科信局网站,http://www.gzsi.gov.cn.

[3]《广州市民营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经验在商务部网站登载》,http://www.gzboftec.gov.cn/article.jsp?id=16155

[4][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 [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中国年鉴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广州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