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平 李廷翰 贾东琴 何颖芳 张文亮
(1.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2.西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绵阳 621010;3.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87)
·专题研究·
国内外图书馆学科进展比较研究
柯 平1李廷翰2贾东琴3何颖芳1张文亮1
(1.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2.西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绵阳 621010;3.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 天津 300387)
为跟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前沿,对2008-2010年间SSCI收录的国外LIS期刊中侧重图书馆学的22种主要期刊,对国内侧重图书馆学的18种CSSCI图书情报期刊进行统计,借助UCINET、ENDNOTE等工具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进而比较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前沿,并总结出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研究、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行为研究、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图书馆管理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等七大重要研究领域共17个重点主题,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图书馆学 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 信息检索 信息组织
本研究对2008-2010年文献进行调研,对国外侧重图书馆学的22种SSCI图书情报期刊进行论文统计分析,获得Article、Review、Letter、Meeting Abstract等多种类型文献共计3 188篇,剔除非研究性文献如Review、Letter等,最后获取研究性文献2 058篇,其中2008年730篇,2009年674篇,2010年654篇。
在构建的数据集中,作者给定的关键词共3 620个,经清洗去重后获得3 126个关键词。借助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词频统计处理,从中选择出词频不小于58次的32个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的基础。这32个高频词及其词频如下:Information Retrieval(331)、Information Science(285)、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222)、Libraries Science(174)、Academic Libraries (163)、Digital Libraries(159)、Information Services(150)、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148)、Libraries(142)、Information Storage & Retrieval Systems(140)、Information Technology(135)、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109)、Internet(103)、Information Resources(101)、Knowledge Management(99)、Internet Searching(96)、World Wide Web(95)、Library Users(88)、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 Searching(88)、Access to Information(83)、Search Engines(83)、Information Literacy(81)、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80)、Library Science Research(79)、Metadata(77)、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75)、Computer Network Resources(74)、Classification(66)、Librarians(65)、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62)、Library Administration(60)、Information Processing(58)。
另外,对国内侧重图书馆学的18种CSSCI图书情报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性文献18 413篇。其中2008年5 633篇,2009年6 407篇,2010年6 373篇。借助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词频统计处理,从中选择出词频不小于105次,且有实体研究价值的33个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的基础(排除了中国(115)、影响因素(147)、对策(112)3个高频词)。这33个高频词及其词频如下:图书馆(1 637)、高校图书馆(824)、公共图书馆(570)、数字图书馆(494)、知识管理(459)、信息服务(366)、竞争情报(307)、信息资源(254)、本体(250)、图书馆学(200)、知识共享(195)、知识服务(185)、情报学(180)、电子政务(176)、信息检索(162)、Web2.0(160)、数字资源(147)、数据挖掘(142)、资源共享(141)、电子商务(140)、图书馆服务(140)、知识转移(136)、图书馆管理(131)、企业(125)、服务(123)、读者服务(122)、开放存取(119)、图书馆员(118)、引文分析(114)、学科馆员(108)、信息共享空间(107)、大学图书馆(105)、知识产权(105)。
对国内外2008-2010年图书馆学高频词表进行初步分析,现总结如下:
第一,国内外2008-2010年图书馆学高频词反映出我国与国外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大体相似,仅在少数领域有所不同,详见表1。
表1 中外文高频词对照表
第二,大部分中外研究领域相近,比重与关注度也较为相似。经过统计分析比较发现,图书馆管理、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等三大领域中外文研究关注度相似。例如在图书馆管理主题领域,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中文第24)、图书馆员(中文第29)、学科馆员(中文第31)、和Librarians(外文第29)、Library Administration(外文第31)十分相近。
第三,中外文研究的核心领域的关注度与研究热度不尽相同。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领域,在高频词表里中文词图书馆学(排第10)、情报学(排第13)、引文分析(排第30),与外文的关键词Information Science(排第2),Libraries Science(排第4),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排23),Library Science Research(排24)地位明显不一致。
第四,在研究中心度方面,中外文关键词也体现出了较大差异。例如在国外图书馆学研究中,“信息检索与信息行为”体现了明显的中心趋向:其一共涉及7个关键词,并且有的关键词的词频很高(Information Retrieval排第1),结合国外期刊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的分析发现,“信息检索与信息行为”依然是国外持续关注的中心,而国内并没有发现该趋势。
第五,在高频词表里,一些领域在中文或外文研究中显示出强势。例如外文关键词Classification,中文关键词竞争情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电子商务等,这些在高频词表里仅属于各自独有的研究领域。又如与外文关键词Classification(词频66,排名28)对应的中文关键词编目(词频37,排名174),与E-Government(词频3,排名662)对应的电子政务(词频140,排名21),其研究地位有着明显的差异。
为了更好的分析代表研究主题的关键词热点,需要对其进行一些处理。通过EXCEL对所收集到的国外关键词进行统计,并通过VBA编程处理,将其导入UCINET形成关键词矩阵,使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作为关键词网络分析的数据基础,其关键词矩阵的部分截图见图1。
图1 国外2008-2010年图书馆学关键词矩阵截图
在构建的关键词矩阵的基础上,将关键词导入目前比较流行的社会网络软件UCINET,借助其画图功能来直观地显示关键词共现图,如图2所示。
图2 国外2008-2010年图书馆学高频词共现图
同理,我们对国内CSSCI包含的18种期刊进行相同的统计分析,通过EXCEL对所收集到的国内关键词进行统计,并通过VBA编程处理,将其导入UCINET形成关键词矩阵,使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作为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网络分析的数据基础,其关键词矩阵的部分截图见图3。
图3 国内2008-2010年图书馆学关键词矩阵截图
在构建关键词矩阵的基础上,同样将关键词导入目前比较流行的社会网络软件UCINET,借助其画图功能来直观地显示关键词共现图,如图4所示。
图4 国内2008-2010图书馆学高频词共现图
经过对国外与国内2008-2010年图书馆学高频共现网络分布图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如下:
第一,根据国内外2008-2010年图书馆学高频共现网络分布图在中心位置的关键词分布,得知在一些核心的领域上,中外的研究关注度比较相似。例如英文关键词Digital Libraries、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Academic Libraries、Information Retrieval、Library Administration、Library Users和相对应的中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学科馆员、信息检索、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的位置差异不大。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分析高频关键词时的观点:中外研究论文中大部分领域的关注度存在相似性。
第二,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一些领域的相关状况并不一致。最明显的是国内关注度较高的关键词知识管理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Knowledge Management所处的位置较边缘,这体现了在知识管理领域,国外图书馆学并未置于研究的热点,而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多。
第三,国内外高频词共现方面存在频次(密度)上的不同。从图2和图4比较可以得出,国外的研究领域之间的相关度很高,高频关键词之间共同出现的几率也较高;而国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就显得稀落,频次(密度)远不如国外高。由此初步可推断,国内图书馆学主要集中在领域内的专、深研究,而跨领域的结合研究成果还不丰富。
第四,国内外独有的高频关键词多处于图书馆学高频共现网络分布图的边缘位置。例如仅出现在国外的高频词Classification、仅出现在国内高频词的电子政务、竞争情报、电子商务所处位置都比较边缘,与其他图书馆学关键词共同研究并不算频密,这也突出了中外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存在比较高的相似性。
通过对2008-2010年国内外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词频统计、关键词共现网络等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行为”、“信息组织与知识组织”、“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事业发展”七大重点领域共17个重点主题。
2.1 数字图书馆研究
经过对2008-2010年中外文期刊的调查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中文高频关键词排第4,外文高频关键词排第6)。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信息技术对传统编目、分类的应用研究,如Adeleke和Olorunsola对尼日利亚的几所图书馆进行实证调研,总结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线工具能够很好地提高编目和分类的效率[1];二是手机图书馆的研究,国外的手机图书馆研究十分注重实际的效用,因此有关文献也以实证为主;三是数字图书馆的公共网络服务研究等,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等。
元数据研究是国内外一个持续的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元数据的应用领域拓展研究。如元数据在各类型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数字资源网站上的应用。例如Alijani和Jowkar对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在国家图书馆网站的应用作了案例分析[2]、Caplan对佛罗里达数字档案的调研[3];二是元数据创新领域的探索。例如Beamer研究地图元数据的查询与保存[4]、Bowen研究元数据支撑下一代图书馆资源发现[5]等;三是元数据在传统编目与分类中的应用。例如Chambers和Myall研究元数据在传统编目中的作用[6]等;四是元数据在数字馆藏中的作用、元数据的整合研究等。Jung-ran和Tosaka探索元数据创新实践在数字馆藏中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证明MARC、AACR2和LCSH是最广泛运用元数据的模式,都柏林核心集广泛运用元数据排名第二,其后分别是EAD、MODS、VRA和TEI[7]。Brooks研究SPARQL这种提问语言在语义网查询的设置,发现语义网中语义元数据的整合对现存的复合资料研究有参考作用,并能够指导决策[8],且自2007年以来,语义网的数据分享已经十分普遍,并阐述了SPARQL能够链接到的开源数据类别。国内对元数据的研究方向大致包含:一是元数据的传统应用与比较;二是元数据与语义Web2.0服务的整合研究;三是各种基于算法的元数据开发与实践研究。
数字图书馆与Web2.0研究主要包括:一是数字图书馆Web2.0的相关工具研究。国外主要通过案例研究与实证调查,对各地不同的图书馆的Web2.0工具进行应用层面的考察,从而从个体的Web2.0工具(软件)的开发上入手,谋求在整体层面上推动数字图书馆Web2.0的发展。例如Cahill通过对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的网站进行调查,证明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通过对Web2.0工具与信息技术的共同应用,使其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在不牺牲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取得良好效果[9];二是Web2.0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的改变。例如Aharony对图书馆员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图书馆员在利用Web2.0工具之后能更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运作效率[10];三是Web2.0带来的可视化技术的进展。例如Ashcroft研究Web2.0技术带来的可视化市场策略等[11]。国内对数字图书馆与Web2.0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Web2.0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变革;二是数字图书馆2.0服务体系的设计与控制[12];三是Web2.0带来的人机交互改变等[13]。
数字图书馆评估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对互动信息资源系统、平衡系统和用户为中心的评估标准的研究。Blandford等认为,对信息资源系统的评估应更注重其有效性,也就是信息资源系统,尤其是数字图书馆是否能够拓宽其应用[14]。他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页面设计、用户交互系统在信息工作环境下的应用。类似的对数字图书馆评估的研究都试图寻找信息资源评估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国内的研究领域包括:一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15];二是数字资源的评价等[16]。
2.2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一直以来是国外LIS研究中的持续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检索算法、自动标引、分类为主,90年代以检索技术为主,而近几年则致力于语义检索、检索的可视化、多媒体信息检索、数据搜索及智能检索等[17]。该研究主题呈现出不断深入、不断细化的特点,并表现为以下重点。
其一,在信息检索原理方面以信息检索的哲学基础和基本概念为研究核心。Thornley和Gibb发现哲学应该能够作为一种研究信息检索困境的方法[18]。Nolin和Chowdhury等则分别探讨了“相关评价”的变化,“相关”作为信息检索从“系统导向”向“用户导向”发展过程的分界线[19],不同的“不确定性”与信息查询和检索活动或问题的相互关系[20]。
其二,信息检索技术的实证性研究。Kettunen对单语种信息检索中各种用于减少或增加关键词词形变化方法的利弊进行了综述,提出依靠技术的新的语言分类[21]。Saarikoski等探讨了基于自组织图的信息检索系统设计[22]。信息检索的实证性研究多采取访谈、问卷、实验等通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引擎以及信息检索工具的应用等作基于用户体验的研究。如Bhat通过在10个馆内搜索引擎里面对已选取的5份文本进行搜索,以决定馆藏的有效性[23]。被选取的文档属于计算机科学、IT、软件工程等方面。经过实证调查研究,Bhat发现能够被全文检索出来的文档,从4%到92%不等。馆藏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增加数字化馆藏目录的完善,以确保不同搜索引擎的最大化应用。Isfandyari-Moghaddam和Bahari-Movaffagh评估和比较各种网络元搜索引擎。首先选出64个元搜索引擎,经过检验,最终去掉约70%的元搜索引擎,而保留19个免费、能够访问、与研究很好兼容的引擎进行下一步测试。研究者列出了一份包括5个检索引擎常规评估准则(检索操作、检索限制、结果呈现方式、搜索帮助选项与其他等)及50个小项的评分细则。研究发现,在19个样本之中,18例(94.7%)元搜索引擎都能够检索出题目中含有的关键词、URL链接和简要介绍,1例(5.3%)仅能检索到时间等项目。最后建议将该检索准则应用于其他网络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和因特网搜索工具的评价上[24]。欠发达国家的用户信息检索研究也取得进展。Ani经过对尼日利亚Calabar、Uyo、Rivers State三所公立高校在读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25],发现虽然因特网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能够利用的公共上网检索设备不多——多数依赖个人电脑和网吧等上网途径去获取学术信息。这是由于被访学校的ICT设备和计算机远远达不到需求的数量。另外,通过调查得知,学生访问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机会相对较少,最后Ani提出建设电子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的构想。Chu针对80项相关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检索会议参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时性是首要标准,另外调查问题、任务的明确性和检索结果对关联性判断大有帮助[26]。
其三,特定专业领域的信息检索研究。Coberly和Boren等观测了信息化医学处方的实际应用操作过程。该研究首先阐述病情监测、身体状况归类,通过电子邮件投递的信息化医药处方等重要的信息化诊治手段,随后经过实证调查,发现了选定的观测者——几位病人都更愿意通过信息化途径去接受医生的诊疗,而非偏好亲自到诊所看病。结论是被访者对信息化的诊疗途径普遍感到满意,并预测这是在医学信息方面的一个趋势和创新[27]。Ooi和Liew以12名读者俱乐部的成年小说读者为对象,获得其如何获得要去公共图书馆借阅小说的相关信息。调查方式采用个人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结果显示,读者小说信息查寻和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家人、朋友、读者俱乐部和大量媒体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关。公共图书馆是调查者借阅小说的主要来源,但却不是唯一的[28]。
我国信息检索研究是计算机科学、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共同关注的领域,研究论文较多发表于计算机类和情报类期刊[29]。关于检索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研究,这类研究有关于教材的讨论、关于文献检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结合信息素养的信息检索能力研究,除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文献检索的研讨,还涉及各种类型院校信息检索课的研究。二是各专业领域信息检索的专题研究,如医学信息检索、科技信息检索、农业文献检索、法律信息检索、专利信息检索等。三是信息检索技术的介绍与发展,如网络信息检索、基于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可视化的应用[30],语义检索[31]和Web2.0检索的结合[32]等。刘晶指出:网络信息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差、信息过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利用效率,基于交流互动基础的合作信息检索模式便成为关注的重点。国外对其的研究多集中于合作信息检索的理论;国内对合作信息检索的研究为数不多,集中于国外的合作信息检索、合作信息检索的演化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对合作信息检索的模型、系统构建、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理论与应用研究都有待深入[33]。
总之,国内在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主题不断得到拓展,但由于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仍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仍然处于对于检索系统的探索阶段。而国外在信息检索方面,其信息检索技术已然比较成熟,在进行相应的检索技术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对信息检索用户以及特定领域的信息检索进行探讨,拓宽了信息检索的研究视角,也为进一步完善信息检索技术和策略提供了条件。
2.3 信息行为
通过对2008-201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国外文献关键词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词频为148,位于高频关键词行列。由此可见,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关注是近来年国外图书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国内有关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则比较缺乏,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2年,2002-2010年间CNKI收录相关文献总计81篇,在2008-2010年有47篇,总体而言国内最近几年开始关注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不多,还不够深入。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主题比较分析,发现除了研究主题涉及广泛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具体的研究群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亦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研究群体有差异。国外对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群体涉及较为广泛和深入。主要包括:①关于学生群体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如Nicholas和Huntington等对数字社会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学生信息查询行为的特殊形式[34]。Kayongo和Helm调查分析了巴黎圣母院大学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查找相关资料、利用图书馆馆藏的情况,为了解研究生的研究信息行为提供依据,进而为图书馆服务改善提供建议[35]。Chiku对中、小学生,甚至一些单亲家庭和孤儿的信息检索行为进行了研究[36]。②关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信息行为的研究,如Getz和Weissman研究了以色列老年人对法律和社会服务的信息需求,通过考察以色列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等特征,以及老年人获取法律和服务信息的渠道,提出为以色列地区老人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的主张[37]。③关于特定实践领域及其人员的信息行为,主要涉及医学领域以及电视媒体等领域的信息行为研究。如Olatokun和Ajagbe在调查尼日利亚的关注镰状细胞性贫血的传统医治者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这些医治者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环境、信息交流方法等信息行为[38]。此外,Ansari和Zuberi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卡拉奇来自电视台、无线电广播和新闻等工作领域的185位多媒体职业者开展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多媒体工作者信息获取行为[39]。而国内学者关于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40-41]、科研人员[42]等群体。通过比较发现,除国内研究关注较多的学生、科研人员群体外,国外还涉及工程师、管理者、企业家、孤儿、老年人、医生等的信息行为研究。关于学生群体研究国内较多定位于大学生以上学历的群体,而国外则除了高学历群体外,还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检索行为进行了研究。
其次,研究内容有差异。国外研究通常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研究社会网络的信息行为如考察“相关”标准选择和信息查询过程[43],重视“信息使用”概念界定,包括用户需求,信息系统对用户检索行为的影响,用户满意度,用户认知行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特定地区、特定用户群体的检索行为特征,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因素等。国内信息检索行为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检索行为特征、基于认知信念的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网络环境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研究、国内外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述评、特定情境下的信息检索行为以及利用特定数据库的信息行为研究等方面,呈现出研究主题涉及范围广、分布分散、深度不够的特点[44]。这其中,国外研究较多较为成熟的影响用户信息检索行为因素的研究,国内还很少有学者涉及。国外这方面研究主要包括性别差异对信息行为的影响研究,如Lim和Kwon通过调查美国中西部一所公立大学的134名学生,得出性别差异对Wikipedia关注的信息行为有很大影响[45];Urquhart和Yeoman为了证明性别差异对信息行为的影响,专门进行妇女的信息行为研究[46]。还有学者从用户性格特征角度分析其对信息行为产生的影响,如Halder和Roy等采用General Information Schedule、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ventory和NEO-FFI Personality Inventory三种工具对印度孟加拉邦德东部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五种对信息行为有影响的性格特征[47]。由此可见,我国在用户检索行为研究方面今后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学者对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主要通过日志数据、问卷调查、报告、专家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取实验数据或信息,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实验数据。为此在研究中比较广泛地使用了SPSS、深度日志分析、数据挖掘等定量研究工具,定性研究则多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与国外研究综合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甚至采用控制实验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等方法相比,国内研究方法明显单一,除了问卷调查外法外,使用更多的是引证分析方法,即借鉴他人观点论证分析得出结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48]。即使在采用问卷调查方面,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国内信息行为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方法,较为单一。
2.4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对用户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信息组织一直受到了图书馆学与实践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组织研究开始关注与新技术的融合,本体研究、Web2.0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新模式、知识组织等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通过2008-2010年文献关键词统计,发现“信息组织”词频64,排名为78,在国外研究文献中关键词“Information Organization”词频为54,排名为44。
综合分析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信息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宏观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主要涉及信息组织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传统的分类与编目的改进以及与新的信息组织技术整合的研究等,但在具体的研究进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都非常重视信息组织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Web2.0环境下的信息组织、语义网信息组织、本体构建方法、搜索引擎中的信息组织方法等都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首先,随着Web2.0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国内外学者在继续研究Web2.0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的同时,还将焦点集中在Web2.0环境下新的信息组织技术的开发上。大众分类(folksonomy)是带有Web2.0思想的社会性软件,国内外图书情报界集中研究了协同分类法的应用。如Sinclair和Cardew-Hall深入地对标签云(tagclouds)是否能用于发现资源、信息检索进行了讨论。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用户在进行一般信息检索时,更乐于使用标签云。标签云的方式对于浏览和资源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提供数据库内容的可视化聚合[49]。还有学者强调将协同分类应用到公共图书馆目录,如Yi和Chan将大众分类与国会图书馆的主题标题链接,探讨了更便于用户使用的目录体系[50]。Bates和Rowley通过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和商业性社会网站大众分类的比较,强调英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下的社会包容主导模式的限制,分析公共图书馆的OPAC中具有代表性和可发现性的“非主流”资源中社会文化排斥怎样产生的过程,总结出大众分类是一种新的评价OPAC的方法[51]。此类论文均普遍关注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在新环境下的适应问题,包括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使用分类法所遇问题的解决途径,这些建议对不断改进信息组织的理论及实践是非常必要的。Visser等研究运用一种标引系统去组织网络信息,讨论了关于标引系统是Internet个人用户组织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等一些争论,并进一步说明了标引、分类和电子资源之间存在的协同关系[52]。Web2.0更加需要用户最大利用数字化标引。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电子化程度的加大,找到合适的信息组织方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训练,能够确保读者对一系列信息的获取,图书馆员也能够更大地关注到网络内容上。Visser认为,图书馆员在设计用户需求的信息组织上的作用十分显著。国内学者对大众分类这种新的分类方法同样重视。如马狄伦、吴丹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学术信息的多语言表示与获取模式研究”中,就自由分类法给互联网、网络用户、图书馆、商业领域和其他组织机构带来的影响、改变,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自由分类法在网络上的应用前景[53]。高彧和郭利伟则对大众分类法的优势及局限进行了研究,通过两个社会性网站Zigtag和Fuzzzy论述了大众分类法新的发展方向——语义标注[54]。还有羌丽[55]、徐少同[56]等一批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其次,国内外研究者还非常重视本体相关研究。本体是语义网的核心,图书情报界对语义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本体的研究上。国外除了关注具体领域本体的构建外,还比较重视本体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本体评价以及本体相关模型构建的研究。Akbari和Fathian采用一种全新的词汇相似聚类方法来决定相关词条,该方法创立了一种资源和目标本体之间的相似矩阵,并在该算法基础上开发工具,对输入的算法词条进行研究[57]。另外,Jimeno-Yepes等采用独创本体查询模型来分析本体在文档查询过程中的效用,还提出了提炼本体的信息检索方法的算法[58]。国内图书馆学关于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本体的智能检索、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基于本体的可视化检索等方面[59]。董慧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数字图书馆的本体演化和知识管理研究”中,提出了本体应用环境的概念与框架,并对其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60]。任瑞娟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构建分布式Ontology的方案设计与实现”中产生了“基于概念云与本体的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有关本体的系列成果。总的来说,近几年,国外以本体为主题的文献涉及图书情报学的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从图书情报事业管理到图书情报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国内学者对本体技术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也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本体构建和应用在国外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国内关于本体的研究则多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例研究的成果较少。
第三,关于信息的非线性组织技术的研究。信息的非线性组织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如概念地图、知识网格等也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概念地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具有良好的网络特性,代表特定主题概念体系,也是一定资源集合主题内容的结构化表现[61]。Friedman经过对从ISKO到ASIS SIG/CR会议的全程检验,详细调查了在上述会议论文中运用概念地图的作者,以期分析概念地图是如何整合在各种不同知识之中的[62]。调查发现在652篇会议论文中有327篇有概念地图的运用。加拿大Chen等学者以学术文章为研究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自动构建E-Learning领域的概念地图[63]。而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学者对该主题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仅有零散的几篇相关研究文献,如马费城系列研究文章探讨了概念地图在知识评价领域的应用[64]。
第四,关于传统分类与编目的改进与整合研究。分类法一直是信息组织的传统方法,也是信息组织方法的重要基础,2008-2010年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统计的结果显示,外文关键词“Classification”词频为66,中文关键词“编目”词频为34,此外“联合编目”、“编目工作”等关键词也有出现。近几年受数字技术影响,传统分类呈现出一定的缺陷,由此一些研究者比较关注对传统分类与编目理论、技术的改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Murat从语用理论和元理论的3个层面详细阐述现有的分类理论,并以高准确度文本检索(High Accuracy Retrieval from Documents)为实例,分析了自动文本分类的局限性[65]。此外,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改造是图书馆信息组织领域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图书馆目录系统是对图书馆信息进行组织和揭示的体现,有些学者开始关注OPAC改造的研究。如Blyberg为AnnArbor District图书馆目录开发了名为SOPAC(the Social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的新目录组织系统[66]。而国内有关分类与编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信息组织工具网络化、本体化的改造研究,如叙词表、文献分类法。曾新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本体和知识集成实现中文叙词表的升级、共享和动态完善”发表的系列研究成果设计了Onto Thesaurus来表示结构规范的中文叙词表(主题词表),以实现其本体化升级和在语义Web环境中的共享应用和网络化共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较为完备的中文叙词表本体共建共享系统(Onto Thesaurus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System)[67]。倪皓和侯汉清在研究中对比了国内外几种代表性叙词表的编制标准,分析了这些叙词表等级关系处理和显示的异同,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叙词词间关系的处理及显示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即词间关系的可视化显示、自定义词间关系、将本体引入次序表等[68]。刘丽斌等提出了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电子版自动转换为SKOS描述形式的可行性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69]。
总体而言,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呈现快速升温状态,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大会将原标引与编目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信息组织专业委员会。2009年6月11-13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五次情报检索语言大会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为会议主题,重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动态。目前在图书馆学领域中有关学者对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原理和概念的探讨,具体的应用研究相对还是较少,仍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而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重点已经从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研究转向为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且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理念。在有关信息组织研究内容方面,国内的研究者在标引领域,对分类法和主题法都给予了关注,是对这一领域研究传统的一个继承;编目领域的研究则在书目数据、规范控制等方面相对集中;本体的研究成为了本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热点体现着新技术应用的趋势,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可能会得到继续的加强。而关于相关技术的应用,国内主要还是处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较多的对Web2.0、本体、语义网等技术进行介绍和探讨,并且存在一定的拓展。如李萍萍和李书宾介绍了传统知识组织到语义Web环境下知识组织的转换,阐述了语义Web知识组织的方法、知识组织工具和知识组织体系,探讨了基于语义Web的国内知识组织发展现状和前景[70]。国内研究者在今后研究中仍然需要加强对国外研究的跟踪和学习,以推进国内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的应用研究。
2.5 数字资源研究
通过对2008-2010年国内外有关数字资源或电子资源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资源保存方面。随着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爆炸性增长,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资源保存作为数字资源建设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如仅《Library Trends》2009年就刊载有17篇相关论文,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数字资源存储的问题;国内图书馆界在2008-2010年间也出现大量研究成果,仅硕士论文就有8篇,期刊文献超过200篇。赵玉宇综合分析大量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报告,指出目前国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热点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很多国家对数字资源保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保存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关注数字资源保存的经济成本问题、数字资源的整合和互操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过程分析、数字资源的元数据及其互操作、长期保存活动的组织问题、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资源保存系统等[71]。近几年国外有关数字资源保存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关注数字资源保存实践的研究。美国的国家数字资源基础建设和存储项目(NDIIPP)以及国家地理数字档案馆项目(NGDA)都正在实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Sinclair等人对欧洲96所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调查显示,有93%的受访对象表示将关注长期保存所带来的挑战[72]。ARL(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公布2009年度《成员馆数字资源保存实践调研报告》指出:馆藏建设工作在不断变化,扩展到对包括博客、研究报告在内的多种类型网络出版资源的搜集;因为经济和技术的限制,数字资源保存工作不能由一个部门独自承担,变化着的机构职能、关联和共同利益要求合作迎接现在和未来将要面对的保存挑战;数字资源保存计划需要考虑保存的组织模式和政策,明确在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保存行为、成本收益和风险,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和灾难备份计划;跨机构的长期保存合作战略需要有权威性的国家领导部门进行协调,图书馆间需要更多的资源共享以减少数字拷贝行为[73]。二是当前国外数字资源保存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如Conway认为文化遗产保护要依托于“数字化”,提出大规模数字化保护实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新技术对防腐质量的影响等[74]。三是许多专业领域的数字资源保存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Epstein等编写了一种临床医学信息的工具,以嵌入开发医学电子化健康档案和建设信息中心过程。该研究选取匹兹堡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系统为对象,为临床信息建立开发检索工具框,以及建立相关医学主题标签,以快速获取指定的全文信息资源[75]。
国内方面,张靖和邵波对1999-2009年十年间CNKI收录的有关数字资源保存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论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管理策略、技术策略、综合策略、国外项目介绍、一般性问题等方面[76]。
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数字资源保存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有同有异。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关于数字资源保存重要性的认识都呈现逐步强化趋势。这种强化趋势除了快速增长的研究成果外,还表现在大量科研项目以及数字资源保存项目的实施等方面。第二,都认识到相关技术研究是数字资源保存的重要研究内容;第三,随着多元化数字资源载体的出现,都强调扩大资源保存范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外研究非常重视数字资源保存实践研究,而国内则强调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一般问题的探讨,而真正的实践研究还较少,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项目中去;第二,国外除了重视图书馆领域、科技领域数字资源保存外,有关其他专业学科领域的数字资源保存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如医学领域,并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保存,而国内研究尚未引起普遍重视或仅仅开始有所关注。
2.6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近几年受到图书馆学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国内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有以下差异:
首先,国外重视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从成员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将共享的绩效作为图书馆绩效的一个部分,通过数据统计说明如何利用共享系统来提升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或问题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是结合特定案例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引导绩效评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实施和策略制定[77]。而国内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价的研究近几年逐步受到重视,研究者较多关注评估理论的探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在肖希明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他们在界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估的进展,论述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78];在借鉴并比较分析CIPP法、标杆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绩效参考模型法的基础上,认为CIPP最适用于决策制定阶段,标杆分析法适用于持续改进阶段,平衡记分卡法适用于战略实施阶段,并尝试性地把PRM运用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79];全面归纳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资源、服务、人力、成本四要素,构建了40个三级评估指标并具体明确了其相对应的指标内涵[80]。同时,全国范围内产生若干相关研究主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如博士论文“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硕士论文“高校图书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评估研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评估方法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从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评估。
其次,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践起步较早,关于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较为成熟,近几年很少涉及这方面研究,而国内仍然关注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尤其是重视对国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深入分析介绍以及对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探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巴西、北欧四国、西欧四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曹磊的“基于网格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符天等的“基于P2P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则关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最后,与国外有关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相比,近几年国内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研究主题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是中国特色文化政策环境下的研究成果。2002年4月,由我国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推进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式启动,自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图书馆学界研究者们的关注,至今已产出学术论文近400篇、硕士论文4篇、博士论文1篇、相关报纸报道200多篇。近几年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综合概况、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总体建设、具体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地方实践等,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较为多见的是对某地共享工程经验的介绍,缺乏对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对共享工程运行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偏少,缺乏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框架。
2.7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和学术传播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通过对2008-201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开放存取是国内外研究者近几年共同较为关注的一个研究主题。中文关键词“开放存取”词频为119,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词频为19,外文关键词“Open Access”词频为21,关键词“Open Access Publishing”词频为19。苏小波和董伟对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有关OA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发现国外OA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OA与出版业之间关系的研究、OA的商业模式研究、不同领域的OA资源影响的计量研究、OA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研究、OA与图书馆关系的研究[81]。李武和张新星总结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七个方面:OA期刊出版、自存储和OA知识库、OA期刊的质量评价、OA资源的长期保存、开放存取的发展对策、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开放存取与学术传播的关系[82]。
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国内外有关OA的研究文献,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共同点:首先,国内外研究者都比较重视OA对图书馆影响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主要来自图书馆学领域。这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传播系统,OA的实施对图书馆馆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都比较关注OA期刊出版或者OA与出版产业关系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OA出版对传统的出版模式提出新的挑战,面对OA学术研究传播模式,出版业究竟该何去何从便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最后,都比较关注OA资源的组织利用研究,OA资源获取模式研究、OA资源的组织研究,以及OA模式研究,如OA仓储、机构知识库、e印本文库等方面的研究。
尽管近几年国内外有关OA研究呈现上述共同特征,但由于受OA实践、国情等因素影响,国内外研究中还是显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首先,国内外在OA研究的整体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邱凤鸣和陈惠兰[83]对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上1995-2010年间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学科有关OA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发现2001-2007年之间,OA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到2008-2010年国外关于OA领域的研究成果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国内则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研究趋势,2007年发文量为204篇,2008年为237篇,2009年为298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中文研究文献中“开放存取”作为高频词出现,而国外研究文献中关键词“Open Access”并未成为高频词,这也足以证明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对OA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国外研究者。其次,国外研究者更为重视对不同领域的OA资源影响力的计量研究,强调采用引文分析法,对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力进行实证研究,以证明OA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纯理论研究较少。如“开放期刊的吸引力——对生物科学作者的计量分析”[84]、Xia等对馆员和图书馆学教员开放存取文章自存档和文章被应用次数进行了划分分析,检测2006年出版排在前20位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杂志中学术论文的引用和开放存取的有效性,通过逻辑回归分析进行比较,开放存取出版文章的数量和作者的专业地位没有关联[85]。Norris等选择生物、应用数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四个学科,评估同传统收费期刊论文相比,OA期刊论文是否有引用优势[86]。再次,在作为OA重要模式之一的机构知识库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存在显著差异。如国外较为重视机构库的利用对研究者带来影响的研究,Carlson等学者通过调查阐释了学术机构库对现实世界中特定领域中的研究者产生的实际影响,发现为满足研究者更为直接的信息需求,特定领域学者利用机构库的潜力会更高些,并且能够提交更多的研究成果[87]。同时,国外学者还比较关注机构库的内容分析及内容存储问题,许多大型数据存储公司对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而国内研究者则涉及技术开发、版权问题、建设政策和OA资源的长期保存等理论性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IR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这与大多数学者的图书情报工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2.8 信息素养研究
在信息素养方面,研究者关注Web2.0、Library2.0及其对信息素养产生的影响,也讨论图书馆员在职业层面所需具备的信息素养,并为提升图书馆员和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对应的评价方法。Koltay提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寻找信息的能力,还包括语言通信的技能,在图书馆职业层次上则应包括摘要能力[88]。Nazari和Webber分析了地理信息科学学科领域及其对信息素养的影响作用[89]。Walton和Hepworth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状态的改变,明确分析了在学习者成为“信息能力者”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所发生的改变[90]。
LIS持续关注青少年的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问题。Bowler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加拿大蒙特利尔的10名青少年在信息搜索、选择、利用过程中的元认知知识进行调研,发现青少年的元认知知识的13种属性与信息搜索过程相关[91],这就为了解青少年信息行为提供依据,也对改进青少年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Spink等对六岁以下幼儿园或初级班中儿童的网络搜索和技术素养进行了探讨[92],通过对儿童网络搜索行为进行录像监控发现孩子们参与了复杂的搜索过程,如关键词搜索过程、公式查询、重构查询、连续查询、合作等,这为信息素养教育者开拓了新的实践与研究领域。Francke等通过观察、访谈、博客记录的方法对一个学校的班级进行研究,增强了对学校环境里信息素养真实性评价的理解[93]。Gross和Latham做了一项调查,研究了大学一年级学生对信息体验和感知的陈述,参与调查的学生是基于一个对他们能力的客观测试来确定是否精通信息素养技能,学生访谈被安排在教室或者是图书馆外面的环境中进行,并都会谈及到强迫性(学校作业)信息查寻和自生性(个人的)信息查寻,该研究采用了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对77个访谈记录进行数据收集、分类和副本分析,描述性分类结果说明了信息的概念是如何掩盖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对信息素养技能的获得需求,作为信息资源的互联网和人这二者的优先地位限制了对信息质量的关注,并当将强迫性和自生性两种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时,信息的体验和感知便会出现差异[94]。
新的数字、网络环境为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契机与挑战。首先是信息素养2.0。受数字网络环境影响,在信息素养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新的概念,Spiranec和Zorica指出基于传统的印刷文化产品的信息素养已经不再适应瞬息万变的、多元复杂的数字环境,环境的根本变化导致信息素养传统范式向新的范式——信息素养2.0转变[95],伴随这种转变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为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还有学者建议充分利用Web2.0技术工具,进一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Spilka等提出数字环境中具有数字素养的人必须具备塑形工具(shaping tools)、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及内容管理等基础知识[96]。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与国外有不同的特征:从早期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发展到信息化教育,引入“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后,出现“信息素养”与“信息素质”争论以及与文献检索教育内容的整合问题;国外信息素养建构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且有大量的实践案例,特别是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处于学习与探索之中,有较多的理论探讨、各学科文检课教材(2004-2006年间出版的教材186种[97])和成功的案例,但缺乏有效的创新体系;国外信息素养嵌入大学教学,以信息素养评价、信息素养学分、信息素养网站为主要模式,而我国信息素养较多的是图书馆自身的文献检索教育的补充,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培训讲座、自修自学为主要模式,与大学教学的脱节是主要的问题,在研究方面对于大学以外的信息素养研究,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信息素养和新媒介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近几年来,一是开始重视从实践层面探讨信息素养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玲研究馆员的博士学位论文《信息素质导航图在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借鉴美国科学素养导航图的思想,结合文献检索课实践,通过对查找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撰写学位论文3个研究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绘制了3张导航图。二是探讨新技术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新方法,贾东琴和柯平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撰写的《面向数字素养的高校图书馆数字服务体系研究》一文,引入国外最新的数字素养概念,从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数字服务环境,数字服务方式3个方面为图书馆数字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
2.9 图书馆用户研究
用户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重要的构成要素。对图书馆用户的研究,也是图书馆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获取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近几年国外图书馆界关于用户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群及其信息查询行为、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隐私等方面。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多数研究人员成为“数字一代”。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与以前文本信息环境下的用户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数字时代的用户更多强调如何组织文本数据、如何管理数据、使用什么软件、甚至这些数据是如何概念化的等。他们将需要一系列非常不同的图书馆服务来支持他们的需求和工作流程[98]。其次,图书馆用户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用户逐渐以Y一代、网络一代、千年一代或GOOGLE一代为主,他们的信息搜索、获取行为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其次近几年国外图书馆主要对图书馆服务、馆藏、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用户满意度评价进行了研究。如Tamura等利用Miwa信息行为语法模型框架,调查分析了日本公共图书馆商业信息服务的用户满意度[99]。Ong等则设计了测量工具,分析用户对于问答系统的满意度,以作为从用户角度设计问答系统的参照[100]。最后,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数字技术及其应用的推进,保护隐私可能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些用户的行为方式表明他们不关心隐私,同时还有一些有力的声音在宣称隐私已经破灭,图书馆馆员在这些情况下可能会质疑隐私是否值得保护。Magi回顾了图书馆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大量有关隐私的学术文献,包括人类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并确定了14个关于隐私对于个人本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理由[101]。还讨论了界定隐私这一概念的困难性,同时针对不同文化中的隐私概念展开了论述。馆员们可能会发现对隐私价值的广义理解在某一方面很有益处,这个方面指的是他们确认和捍卫对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的承诺。面对社会网络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Weiss提出隐私威胁模型(Privacy Threat Model),探讨用户隐私保护和管理的机制[102]。Ferrer等则提出h(k)-隐私信息撷取(h(k)-Priv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以有效保护用户在搜索引擎中的查询记录[103]。
我国图书馆用户研究与国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首先,关于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国外图书馆界已经开始关注各种社交网络使用过程中的用户隐私保护,并且注重各种用户隐私保护模型的开发,而我国图书馆界更多的注重对图书馆各工作环节中可能涉及的侵犯用户隐私问题的探讨,如参考咨询服务过程中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过程中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等,而忽视对当前图书馆使用的社交网络中涉及的用户隐私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的研究。其次,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用户群的分层研究,较为忽视对Y一代、Google一代的信息需求、查询等的具体研究。最后,关于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方面,国外图书馆界有关读者满意度的评价范围较为广泛,已涉及图书馆服务、服务的传递、馆藏、信息系统等方面。国内图书馆界主要集中在读者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方法、提高读者满意度的方法与措施、基于读者满意度的图书馆其他相关项目如服务质量等的评价等。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对读者满意度的研究有逐步深入的趋势,已经从图书馆学、情报学、顾客满意度、数学方法的研究理论中借鉴了相关方法,并成功运用到读者满意度的研究中。
2.10 阅读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国内外图书馆界都比较关注图书馆阅读研究。如在《Library Trends》期刊中,仅在2009年一年中刊载有关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研究文献9篇,占总载文量的26.5%。随着图书馆阅读的推广,我国的阅读研究形成热潮,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专门工作委员会在阅读研究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界2008-2010年非常重视图书馆阅读研究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有关“图书馆阅读”研究主题的论文有437篇,2009年有427篇,2010年有435篇,每年基本保持在400篇以上。再对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出现若干与阅读相关的关键词,如“网络阅读”、“社会阅读”、“全民阅读”“阅读指导”、“阅读疗法”等。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图书馆阅读的研究文献,发现主要有以下差异:
首先,国外图书馆关于阅读服务的研究主要关注“休闲阅读”研究,而国内更多的强调“全民阅读”。如Stebbins[104]分析了休闲活动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之间的鸿沟,认为解决这一鸿沟的首要条件是建立休闲活动的概念体系,以帮助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面向休闲活动。Ross[105]用严肃阅读和休闲阅读这两个群体的读者来检验在历史上哪种阅读品味被忽视。Adams[106]研究了在虚拟网络游戏中的信息利用与信息获取行为,考察在图书馆提供虚拟游戏来满足信息获取的可能性。
其次,国内外图书馆对不同阅读群体提供的阅读服务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近几年国外图书馆研究中非常重视对儿童群体阅读的研究,而国内研究中则比较忽视儿童阅读,较多的强调大学的阅读研究,对于少儿阅读的研究有待深入。如Groot[107]考察了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儿童阅读与信息素养发展中的作用,建议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联合起来。
最后,国内外关于数字阅读的研究程度有明显差异。国外图书馆界对基于新技术与载体的阅读服务模式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国内学者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等与传统纸质阅读的比较上,高水平阅读理论成果较少。
2.11 数字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服务作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模式,随着各种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国内外图书馆界越来越重视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沈奎林和杜瑾对2000-2009年十年间LISA数据库收录1 025篇有关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实践与应用(主要包括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如RSS、BLOG、WIKI、IM等),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的应用、分析与评价,数字参考咨询相关研究文献述评与理论探讨等方面[108]。薛云等则对2000-2009年间,有关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归纳出6大研究主题:相关理论研究、实践介绍、相关技术支持、合作参考咨询、馆员与用户、读者隐私权保护[109]。
通过对2008-2010年国内外图书馆界有关数字参考咨询研究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有关数字参考咨询相关研究呈现出更大的相似性。首先,国内外图书馆界关于数字参考咨询整体研究趋势相近,主要表现在对该主题研究的重视程度都一般,关键词词频统计显示“数字参考咨询”或“虚拟参考咨询”并未出现在高频词中而居于中间位置,“Library Reference Services”或“Electronic Reference Service”等也居于中间位置;其次,国内外有关数字参考咨询的研究主题相似,都比较强调对合作参考咨询的研究;重视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评价,如Shachaf用SERVQUAL指标评估了Wikipedia参考咨询台回答问题的质量,并与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进行对比[110],同时国内也出现大量关于数字参考咨询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111]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的研究,如基于Lib2.0的数字参考咨询、移动参考咨询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相关研究表现出较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在具体研究侧重点、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国外研究者重视采用实证方法展开相关研究,而国内学者较多重视理论研究,只有少数研究者采用调查的方式,分析介绍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实践。如在关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方面,国外非常注重参考咨询服务评价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基本都未能建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评价方法、模型与指标体系等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待商榷和检验[112]。
2.12 图书馆服务技术
图书馆服务与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一直以来关系密切。国外图书馆界近几年主要关注各种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研究。一是,关注各类型移动设备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随着掌上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如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逐步引入图书馆,对图书馆服务产生重大影响。Cummings等通过调查专业图书馆用户对基于掌上移动设备的图书馆OPAC等服务的认可度[113],全面理解和掌握掌上移动设备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进而促进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基于掌上移动设备的目录服务。二是,电子书在图书馆服务的作用近几来年颇受重视。围绕电子书在高校/学术图书馆中的地位提升展开研究,以此来探寻高校/学术图书馆新的服务。Vasileiou和Rowley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是7个学术图书馆的25名图书馆员,这25名图书馆员中有学科馆员、电子资源采访馆员和编目人员[114]。访谈内容主要集中在:电子书应用提升策略存在与否、电子图书推广工具、电子书推广的问题和机遇、电子书未来发展。三是,新型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C)与学习共享空间(LC)。近几年国外有关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逐步深入,相继出版了《Learning Commons: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ve Essentials》[115]、《A Field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Commons》[116]、《Transforming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Case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117]等专著,详细介绍了IC的历史、规划、实施和评估等内容。研究论文主要涉及:IC服务模式、IC组织结构及人员管理、IC的使用评估(如评估方法、评估步骤、评估结果应用等,通过评价将用户引入IC规划与建设之中)以及新技术在IC中的应用(如使用各种开源软件使得IC更加便捷、利用各种社会网络软件构建IC虚拟交流空间等)。
近几年图书馆服务研究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以“图书馆服务”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7 751篇(2008-2010年),对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发现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以下主要研究热点:网络服务、个性化服务、创新服务、学科服务、嵌入式服务、自助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等。这些研究主题与国外图书馆研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有关信息共享空间这种新的服务模式的研究,国内也开始从关注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研究,除了关注IC概念界定、实践介绍外,也着手关注IC服务模式、IC组织结构及人员管理、IC评价、新技术在IC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13 图书馆评估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一直是国外图书馆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Asemi等提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应该在现有的LibQUAL+模式的基础上,从图书馆用户的角度评估图书馆整体的服务质量,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用户产生的影响,进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期望出发的新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文化的观点[118]。Babalhavaeji等在分析和归纳现有有关专业图书馆质量评估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索当前的哪种评估标准与专业图书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进而确定一系列对专业图书馆ITBS(爱荷华基本技能测试)发挥作用的指标,最后利用这些指标构建了专业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119]。
2008年8月4日至7日ARL等机构在华盛顿联合举办2008年图书馆评估会议,会议涉及的主题包括统计数据、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工作的意义与影响,以及用户信息素养、图书馆学教育、馆藏、参考咨询服务、组织文化和管理信息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评估实例。2010年10月25日至27日,ARL在巴尔的摩召开的以“构建有效、可持续、实用的图书馆”为主题的图书馆评估会议,会议主要分为组织绩效、评估方法、学习、馆藏评价以及LibQUAL+等主题,《Library Quarterly》为此出版了特刊,刊登了5篇大会论文,分别强调了有关图书馆评估的战略途径的5个重要议题——服务质量、作为空间的图书馆、学习成果、绩效指标和计分卡、价值和影响的表达[120]。Heath将图书馆评估划分为5个阶段:规定的阶段、定量阶段、评估文化的逐步形成、StatsQUAL评估工具时期、评估的全球化应用[121]。Nitecki认为对图书馆进行评估的路径包括对评估目的的思考、评估所带来问题的类型、数据收集方法、结果的汇报等,这些路径的作用在于能洞察出图书馆的角色演变以及图书馆对学术事业的贡献[122]。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逐渐重视图书馆成效评估、图书馆组织文化、组织氛围评估,评估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估方法呈现综合化趋势。
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评估理论与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在文化部组织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和教育部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推动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200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界开展了第四次全国评估,受评估实践活动的影响,评估前后出现大量有关图书馆评价的研究文献。自2008年以来,有关图书馆评价研究的专项项目大量涌现,如2008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2010年的“图书馆绩效动态评价研究”、2011年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等等,这些科研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图书馆评价研究。在理论方面,近几年来在介绍国外各种评估工具特别是SERVQUAL、LIBQUAL+TM的基础上,围绕绩效评估、成效评估、评估新方法展开研究,出版了《图书馆质量评估体系与国际标准》(张红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图书馆绩效评估》(方小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等著作。研究论文方面仅2008-2010年,以图书馆评价或图书馆评估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得研究文献424篇,研究主要围绕图书馆评估经验总结、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方法选择、服务质量评价、文献资源建设评价、数字图书馆评价、办馆条件评价、自动化系统评价、网站评价、图书馆效益评价、读者满意度评价、建筑评价、环境评价等领域等展开。在2010年之后国内图书馆评价研究领域还出现新的评价主题,即图书馆组织气候评价(Climate QUALT)[123]。但是与国外图书馆评价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国外图书馆评价对象更为广泛,不仅仅停留在图书馆绩效评价,已经重视图书馆组织绩效、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等组织层面的评价和图书馆成效评价,并且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稳定,而国内图书馆近几年开始重视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关于图书馆成效与组织层面的评价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主要侧重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介绍。其次,在评估方法方面,国外图书馆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中早已经探讨将其他学科尤其是经济与商业领域的评价方法引入图书馆评价过程中。国内近几年有关图书馆评估方法除了广泛讨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外,也开始介绍商业与经济领域的评价方法,如平衡积分卡、标杆分析法、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经济价值评估法等,但仍缺少有关评估方法在图书馆评价过程中应用的深入研究。
2.14 图书馆职业与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技术、经济等的不断变化以及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对图书馆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国外研究者近几年较为关注图书馆职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关键词Librarians词频为65,排名29位。Nanna和Andersen[124]对与图书馆发展紧密相关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Julien和Genuis[125]研究图书馆员与指导工作的关系,揭示了指导工作中情感的核心地位。Titangos和Mason[126]介绍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市公共图书馆系统采用23Things@SCPL平台帮助图书馆员学习和应用Web2.0技术的经验。Sheridan[127]介绍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洲的David Mann图书馆采用SDPA(the Self-Directed Professional Activity)的方法,帮助图书馆员更专注地进行工作,提高服务效率。
与国外相似,国内也关注对图书馆馆员的研究,“图书馆员”词频为119,以图书馆员为检索词进行题名检索,2008-2010年图书情报领域期刊载文有2 000多篇。有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馆员研究,“学科馆员”关键词词频达108,题名检索相关论文达74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论文1篇。目前国内学者在学科馆员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科馆员制度研究、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二是,有关图书馆员素质研究,主要涉及馆员素质构成要素、提升馆员素质策略与途径、新技术环境下馆员素质要求等方面。三是,关于馆员职业研究,主要包括馆员职业资格认证、馆员职业道德、职业满意度、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等。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馆员的研究尽管已经广泛涉及多个研究主题,但是有关图书馆员心理、情感等方面研究尚未深入。
2.15 图书馆知识管理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目前主要关注于组织中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研究以及社区信息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知识共享历来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关注领域。Aedo等[128]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跨组织的终端用户策略并没有得到完善,他们之间的信息共享十分匮乏,导致信息合作行为越来越少。作者通过一项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西班牙的IT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互相合作都处于比较少的境地,并分析了3种不同的策略:支持实践规划、前沿合作工具开发以及认知、终端用户信息支持。还有学者进行博客信息共享的研究。Hsi-Peng和Lin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共享行为模型[129],其中包括互动、信息流向以及满意程度。调查得知有586个博客能够支持这种模型,进而得到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流向及满意程度都影响信息共享行为。此外,性别差异也同样造成三者关系的改变。Lee等通过对因特尔工具的知识管理技术在北美和亚洲的医疗卫生部门的应用研究[130],发现其在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知识获取等方面都有着实际的作用。他们首先对官方与非官方的知识管理软件进行评估,对信息进行检测。同时也涉及合作、资源分享和其他的知识管理支持过程。
国内外知识管理深化为知识供应链、知识治理、实时知识管理等新领域的研究,我国近年来对于政府知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开始了新的探索,还开展了知识学的研究[131]。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国外在理论、人员、技术、制度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国内也形成了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知识服务论、知识集合论、知识资源管理论和公共知识管理论等学说。知识管理理论繁荣了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32]。
2.16 图书馆战略管理
20世纪70年代,国外图书馆界就开始通过借鉴企业界的经验关注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应用与研究,经过多年发展与实践,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工具选择与开发、战略制定主体多元参与、战略规划评价等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图书馆战略的制定和评价。200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1版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The New Planning for Results:A Streamlined Approach)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Strategic Planning for Results”,该指南从设计规划过程、开始规划进程、识别社区需求、选择服务回应、考虑图书馆的价值和使命、书写目标和任务识别组织的能力、编写战略规划并获得批准、交流规划过程的成果等阶段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提供详细指导[133]。“On the future of library operations research”、“Methodology of analysis and interrelation of data about quality indexes of library services by using data and knowledge miningtechniques”中分别介绍了运筹学、数据挖掘、知识挖掘等方法、技术在图书馆战略制定中的应用。“Towards an assessment of strategic credibility in academic libraries”引入商业领域的战略可信度评价方法,为图书馆战略评价提供了思路。近几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开始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并逐步形成图书馆管理的一个研究热点。2008年,南开大学柯平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围绕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基础、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经验介绍、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流程、战略制定组织机构、战略制定影响因素、战略规划文本框架体例等展开具体研究。中国科学院孙坦副馆长组织研究生进行了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图书馆建设》杂志2009年第10期专题发表了4篇论文,从体例、环境定位、资源建设等方面探讨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构成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外研究倾向于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解决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冲击问题,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战略决策;二是解决网络化环境对图书馆个体及图书馆联盟的策略选择问题,建立测量模型;三是采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关图书馆自由平等的服务理念,体现图书馆持久公益、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使命感。而国内的研究则侧重整体发展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缺乏战略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问题。尽管已经涉及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等相关研究,但对图书馆战略的实施与评价研究较为缺乏。
2.17 图书馆事业发展
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方面,国外较为重视图书馆实践的研究,尤其重视学术图书馆的实践研究(关键词Academic Libraries词频为163排名第5),个案的研究较为突出,而我国则比较重视从理论上探讨,重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图书馆事业发展至今,无论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模式、图书馆发展的相关法律、标准等都已经较为成熟,研究者需要强调特定类型或个体图书馆发展的微观研究。2008-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后三年,2008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通过对国内图书馆学研究文献词频统计分析发现,近几年国内较为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发展以及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关注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民间图书馆等的发展。
针对我国图书馆法缺失的现实,图书馆法研究、加快立法进程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显示出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殊性。
首先,图书馆相关法律研究。近几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与国外图书馆学研究相比,呈现的一个显著差异就体现在国内图书馆界非常重视图书馆法律及相关法规、标准等的研究,而国外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我国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图书馆法”词频为57,“知识产权”词频为105,而国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中尚未发现“Library Law”,仅仅发现关键词“Copyright Law”词频为11。有关图书馆法律、标准方面,国外图书馆界很早之前就已经颁布实施了图书馆法以及服务、建设等标准,而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因各种原因图书馆法及相关标准迟迟未出现。2008-201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法制化工作进入实质性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2009年2月17日,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列入全国人大“十一五”重点立法项目。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2008年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受这些图书馆法及相关标准实践活动的影响,国内图书馆学界涌现出大批有关图书馆法及相关法规、标准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法属性的研究[134]、图书馆立法的基础[135]和调整对象方面的研究[136]、地方图书馆立法研究[137]、公共图书馆立法研究[138]等。其中有关国外图书馆法规、规章和标准的介绍性研究成为一个亮点。国内外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法律相关研究方面尽管存在上述显著差异性,但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都关注版权保护方面的研究,通过前面文献关键词统计发现国内文献中关键词“版权”词频为57,关键词“版权保护”词频为21,外文文献中“Copyright”词频为14,“Copyright Law”词频为11。
其次,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这是与国外图书馆事业发展另外一个显著差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语境下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新的文化环境无疑为其事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此,国内大批研究者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问题,并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柯平主持了国家图书馆重大科研项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两个项目,产生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有益指导。此外,还有大批学者关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如邱冠华等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介绍、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介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总分馆制探讨、多种模式总结等方面。
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涉及的图书馆类型,都主要集中于高校图书馆研究。如中文文献中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词频为824、“大学图书馆”词频为105、“公共图书馆”词频为570;外文文献中关键词“Academic Libraries”词频为163,“Public Libraries”词频为48。而对基层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其它类型的图书馆的研究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综合以上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的差异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图书馆学体现出数字化研究中心的态势,数字图书馆及相关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成为学科研究的主导,而我国对于服务的研究集中了相当大比重的研究成果,对于技术方面的研究跟踪国外的较多,技术创新性研究较少。
第二,国外重视图书馆实践的研究,个案的研究较为突出,我国比较重视从理论上探讨,重视图书馆精神的研究,重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图书馆学界研究成果集中于各类型图书馆和读者工作研究。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促进了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尤其得到重视:研讨总分馆制,总结多种模式,关注农村图书馆、农村书屋等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缺乏图书馆法的现实,研究图书馆法,加快立法进程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这些研究都显示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特殊性。随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权利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民众权利、图书馆员权利等的深入研究。与此相关,对于“Intellectual Freedom”出现了“信息自由”“知识自由”“智识自由”等多种翻译。
第三,国外图书馆界除了重点关注学术图书馆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外,对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亦有所研究,而我国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成为最热门话题,但对基层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其它类型图书馆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就图书馆用户研究方面,国外除了特别重视学术图书馆用户群体的研究外,还非常重视对公共图书馆和各种特殊用户,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特定职业群体等的研究,而国内则比较重视大学生、科研群体研究,而对青少年、儿童用户群体的研究较少。另外,国外更重视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用户隐私等的研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第四,国外图书馆学对信息行为、数字鸿沟等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注意。我国图书馆学界对于数字化与网络、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保持着较高热情,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图书馆建筑的研究兴趣与我国各地加快图书馆新馆建设相一致,地方文献与信息共享正逐步被纳入了研究的视野,目录学和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显示出我国的研究特色。
[1] Adeleke A A,Olorunsola R.ICT and library operations More on the online cataloguing and classification tools and techniques in Nigerian libraries[J].Electronic Library,2010,28(3):453-462.
[2] Alijani A S ,Jowkar A.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usage in national libraries’ web sites[J].Electronic Library,2009,27(3):441-447.
[3] Caplan P.The Florida Digital Archive and DAITSS:a model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J].Library Hi Tech,2010,28(2):224-234.
[4] Beamer A.Map metadata:essential elements for search and storage[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s,2009,43(1):18-35.
[5] Bowen J.Metadata to support next-generation library resource discovery:Lessons from the eXtensible catalog,phase 1[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08,27(2):5-19.
[6] Chambers S,Myall C.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J].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2010,54(2):90-114.
[7] Jung-ran P,Tosaka Y.Metadata creation practices in digital repositories and collections:Schemata,selection criteria,and interoperabilit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10,29(3):104-116.
[8] Brooks T A.Watch this:probe the semantic web with SPARQL[J].Information Research,2010,15(2):8.
[9] Cahill K.Building a virtual branch at 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using Web2.0 tools[J].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s,2009,43(2):140-155.
[10] Aharony N.Web2.0 use by librarian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9,31(1):29-37.
[11] Ashcroft L.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visibilit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42(2):89-96.
[12] 周凤飞.数字图书馆2.0服务体系设计与后控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8(6):108-110.
[13] 顾立平.基于Web2.0型人的数字图书馆交互界面设计[J].图书与情报,2008(6):130-133.
[14] Blandford A,Anne A,Simon A,et al.The PRET A Rapporter framework:Evaluating digital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work[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8,44(1):4-21.
[15] 黄水清,茆意宏,熊 健.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7/8):33-38.
[16] 宋乐平.我国图书馆评价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5):77-82.
[17] 周金元,李 品,刘 竟.近五年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0(2):25-31.
[18] Thornley C,Gibb F.Meaning in philosophy and meaning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1):133-150.
[19] Nolin J.“Relevance” as a boundary concept:Reconsidering early information retrieva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5):745-767.
[20] Chowdhury S,Gibb F.Relationship among activities and problems causing uncertainty i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retrieva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3):470-499.
[21] Kettunen K.Reductive and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keywords in monoling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An overview[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2):267-290.
[22] Jyri S,Jorma L,Kalervo J,et al.A study of the use of self-organising map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2):304-322.
[23] Bhat M H.Interoperabilit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T - an evaluation[J].Library Hi Tech,2010,28(1):107-118.
[24] Isfandyari-Moghaddam A,Bahari-Movaffag Z.Evaluating and comparing search features of Web Meta search engines:A checklist-based approach[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2):1-17.
[25] Ani O E.Internet access and use:A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ree Nigerian universities[J].Electronic Library,2010,28(4):555-567.
[26] Chu H.Factors affecting relevance judgment:a report from TREC Legal track[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2):264-278.
[27] Coberly E,Boren S A,Davis J W,et al.Linking clinic patients to Internet-based,condition-specific information prescriptions[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10,98(2):160-164.
[28] Ooi K,Liew C L.Selecting fiction as part of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5):748-772.
[29] 田 萱,李冬梅.上下文信息检索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9):18-24.
[30] 刘 姝.知识可视化在信息检索中的实际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1(6):68-71.
[31] 黄 敏,赖茂生.语义检索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6):63-65.
[32] 董 慧,唐 敏.语义检索在Web2.0环境下的应用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115-119.
[33] 刘 晶.合作信息检索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15):85-88.
[34] Nicholas D,Huntington P,Jamali H R,et al.Student digital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in contex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1):106-132,
[35] Kayongo J,Helm C.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library:A survey of research practices and library us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J].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0,49(4):341-349.
[36] Chiku M.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orphans and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their caregivers in Okahandja,Namibia.Afr[J].J.Lib,Arch&Inf.Sc,2009(1):39-52.
[37] Getz I,Weissman G.An information needs profile of Israeli older adults,regarding the law and service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 ,2010,42(2):136-146.
[38] Olatokun W M,Ajagbe E.Analyzing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using Taylor’s information-use environment model[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42(2):122-135.
[39] Ansari M N,Zuberi N A.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media professionals in Karachi[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2):71-84.
[40] 石德万,梁晓天,廖 球,等.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期间信息查询行为的调查[C]. 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10:1-6.
[41] 刘 磊,张 虹,齐会娟,等. 南京地区高校本科生网络信息检索行为调查分析[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3-6.
[42] 米国伟.网络环境下科技用户信息检索行为过程研究[J]. 天津科技,2008(1):42-43.
[43] Barbara S.Examination of relevance criteria choices and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4):592-631.
[44] 胡银霞,赵伯兴.国内外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比较[J].图书馆学研究,2011(4):44-48.
[45] Lim S,Kwon N.Gender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concerning Wikipedia,an unorthodox information source?[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0,32(3):212-220.
[46] Urquhart C,Yeoman A.Information behavior of wome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gender[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0,66(1):113-139.
[47] Halder S,Roy A.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students[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1):41-53.
[48] 胡银霞,赵伯兴.国内外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比较[J].图书馆学研究,2011(4):44-48.
[49] Sinclair J,Cardew-Hall M.The folksonomy tag cloud:When is it usefu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8(1):15-29.
[50] Yi K,Chan L M.Linking folksonomy to 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6):872-900.
[51] BatesJ,RowleyJ.Social reproduction and exclusion in subject indexing:A comparison of public library OPACs and library thing folksonom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 (3):431-448.
[52] Visser M A.Tagging:An organization scheme for the internet[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10,29(1):34-39.
[53] 马狄伦,吴 丹.自由分类法的社会效应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2):57-61.
[54] 高 彧,郭利伟.Web2.0 环境下走向语义标注的Folksonomy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112,123.
[55] 羌 丽,张学莲,侯汉清.图书大众标注评介——以豆瓣网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9(2):21-26.
[56] 徐少同.网络信息自组织视角下的Folksonomy优化[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102-105,120.
[57] Akbari I,Fathian M.A novel algorithm for ontology matching[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0,36(3):324-334.
[58] Jimeno-Yepes A,Berlanga-Llavori R,Rebholz-Schuhmann D.Ontology refinement for improved information retrieval[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0,46(4):426-435.
[59] 卜书庆,刘华梅,王广平.近年来国内知识组织研究热点综述[J].中国索引,2010(1):2-12.
[60] 董 慧,王 菲,姜 赢,等.基于数字图书馆的本体应用环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52-58.
[61] 姜晓曦.2007年国外信息组织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述评[J].图书馆建设,2009(1):14-18,23.
[62] Friedman A.The use of concept maps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An analysis of conference papers[J].Knowledge Organization,2010,37(1):43-50.
[63] Chen N S,Kinshuk,Wei C W,et al.Mining e-learning domain concept map from academic articles[J].Computers &Education,2008(3):1009-1021.
[64] 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Ⅱ)——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22-27.
[65] Murat K.Need for a systemic theory of classificati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1977-1987.
[66] Greenberg J.Advancing the semantic web via library functions[J].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7(3/4):203-227.
[67] 曾新红.中文叙词表本体的形式化表示与SKOS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建立中文知识组织系统形式化表示标准体系的建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99-106.
[68] 倪 皓,侯汉清.叙词间等级关系处理和显示的比较分析——兼论叙词词间关系处理和显示的新进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3):78-81.
[69] 刘丽斌,张寿华,濮德敏,等.《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SKOS描述自动转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56-60.
[70] 李萍萍,李书宾.基于语义Web的知识组织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7):8-11.
[71] 赵玉宇.国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热点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6):19-23.
[72] Sinclair P,Billenness C,Duckworth J,et al.Are you ready?Assessing whether organisations are prepared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EB/OL].[2011-12-08].http://www.cdlib.org/iPres/presentations/Sharpe.pdf.
[73] Safeguarding Collections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Describing Roles & Measuring Contemporary Preservation Activities in ARL Libraries [EB/OL].[2011-12-08].http://www.arl.org/bm~docsafeguarding-collections.pdf.
[74] Conway P.Preservation in the age of google:Digitization,digital preservation,and dilemmas[J].Library Quarterly,2010,80(1):61-79.
[75] Epstein B A,Tannery N H,Wessel CB,et al.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information tool for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a case study[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10,98(3):223-227.
[76] 张 靖,邵 波.国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定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1(1):33-37.
[77] 李卓卓.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评析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6-19.
[78] 肖希明,文 甜.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原则[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10-13,76
[79] 卢 娅,李卓卓.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适用性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18-21,111.
[80] 李卓卓.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的分析与确定[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14-17,59.
[81] 苏小波,张新星.2001-2009国外开放存取研究内容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78-84.
[82] 李 武,董 伟.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1):105-113.
[83] 邱凤鸣,陈惠兰.基于Web of Science的开放获取论文分析[J].现代情报,2011(8):115-118.
[84] Frandsen T F.Attracted to open access journals:a bibliometric author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biolog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1):58-82.
[85] Xia J,Wilhoite S K,Myers R L.A “librarian-LIS faculty” divide in open access practic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5):791-805.
[86] Norris M,Oppenheim C,Rowland F.The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access articl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12):1963-1972.
[87] Carlson J,Ramsey A E,Kotterman J D.Using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o address local-scale needs:a case study at Purdue University[J].Library Hi Tech,2010,28(1):152-173.
[88] Koltay T.Abstracting:information literacy on a professional leve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5):841-855.
[89] Maryam N,Sheila W.What do the conceptions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ell us about information literacy?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2):334-354.
[90] Walton G,Hepworth 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anges in learners’ cognitive states during and following an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3):449-479.
[91] Bowler L.A taxonomy of adolescent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during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0,32(1):27-42.
[92] Amanda S,Susan D,Kerry M,et al.Exploring young children’s web searching and technoliteracy[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0,66(2):191-206.
[93] Francke H,Sundin O,Limberg L.Debating credibility:the shaping of information literacies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4):675-694.
[94] Gross M,Latham D.Experiences with and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A Phenomenographic Study of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J].Library Quarterly,2011(2):161-186.
[95] Spiranec S,Zorica M B.Speculations in doucument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2.0:hype or discourse refinement?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0,66(1):140-153.
[96] Spilka R.Dgital literac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21st century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Routledge,2010:85-145,147-168.
[97] 王立学.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单元的科学化选择及教学模块现代化手段的实现[D].山东理工大学,2007:1.
[98] 鲁 超,尚玮娇,吴思竹,等.全球研究型图书馆发展战略——2008年GRI2020会议各参会机构未来发展宣言书[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9(2):1-29.
[99] Tamura S,Miwa M,Koshizuka M,et al. Satisfac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usefulness among user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Japan[J].Information Research,2008(4):366.
[100] Ong C S,Day M Y,Hsu W L,et al.The measurement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9(7):397-403.
[101] Magi T J.Fourteen Reasons Privacy matters: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of scholarly literature[J].The Library Quarterly,2011(2):187-209.
[102] Weiss S.Privacy threat model for data portability in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4):249-254.
[103] Ferrer J D. h(k)-priv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 from privacy-uncooperative queryable databas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4):720-744.
[104] Stebbins R A.Lei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bridging the gap[J].Library Trends,2009(4):618-631.
[105] Ross C S. Reader on top:public libraries,pleasure reading,and models of reading[J].Library Trends,2009(4):632-656.
[106] Adams S S.What games have to offer: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meaning-making in virtual play spaces[J].Library Trends,2009(4):676-693.
[107] Groot J. Solid foundations:A primer on the crucial,critical,and key roles of school and public libraries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J].Library Trends,2009(1):51-62.
[108] 沈奎林,杜 瑾.近9年虚拟参考咨询研究的国外文献定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1(3):19-22.
[109] 薛 云,汤江明,余丰民.近10年来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发展之主题分析:结构与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1 (3):123-126.
[110] Shachaf P.The paradox of expertise:is the Wikipedia Reference Desk as good as your library? [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6):977-996.
[111] 刘雅琼,刘兹恒.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用户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2):36-41.
[112] 戴艳清.近20年国外参考咨询服务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20-23.
[113] Joel C,Alex M,Steve B.The use of handheld mobile devices:thei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2010,28(1):22-40.
[114] Vasileiou M,Rowley J.Marketing and promotion of e-books in academic librarie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1,67(4):624-643.
[115] Schader B.Learning commons: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ve essentials[M/OL].Oxford:Chandos,2008.
[116] Forrest C,Halbert M.A field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commons[M/OL].Scarecrow Press,2009.
[117] Bailey D R,Tierney B.Transforming library service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ons:case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M/OL].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08.
[118] Asemi A,Kazempour Z,Rizi H A.Using LibQUAL+TM to improve services to libraries:A report on academic libraries of Iran experience [J].Electronic Library,2010,28(4):568-579.
[119] Babalhavaeji F,Isfandyari-Moghaddam A,Aqili S V,et al.Quality assessment of academic libraries’ performance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services:Suggesting an evaluation checklist[J].Electronic Library,2010,28(4):592-621.
[120] Kyrillidou M,Hiller S,Self J.2010 Library assessment conference:Reflections from the conference co-chairs[J].Library Quarterly,2011(1):1-2.
[121] Heath F.Library assessment:The way we have grown[J].Library Quarterly,2011(1):7-25.
[122] Nitecki D A.Space assessment as a venue for defining the academic library[J].Library Quarterly,2011(1):27-59.
[123] 包 平,周 丽.ClimateQUALTM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新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96-100.
[124] Nanna K,Andersen J.Developing the library:Between efficiency,account ability an dorms of recognition[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2):208 - 222.
[125] Julien H,Genuis S K.Emotional labour in librarians’ instructional work[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6):926-937.
[126] Titangos H H,Mason G L.Learning Library2.0:23 Things @SCPL[J].Library Management,2009(1/2):44-56.
[127] Sheridan L.Harnessing time:Empowering staff in the workplace[J].Library Management,2009(6/7):369-382.
[128] Aedo I,Paloma D P,John M C,et al.End-user oriented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multi-organizational adop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10,46(1):11-21.
[129] Hsi-Peng L,Lin C.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ur on blogs in Taiwan:Effects of interactiviti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0,36(3):401-416.
[130] Lee C S,Goh D H-L,Chua A Y K.An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healthcare portal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42(1):20-44.
[131] 柯 平.21世纪知识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9(1):40-45.
[132] 龚蛟腾.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79-84.
[133] Nelson S.Strategic planning for results[R].Chicago,PLA,2008.
[134] 郑敬蓉.试析图书馆法的私法属性[J].图书与情报,2009(1):28-32.
[135] 宋 义.论图书馆法的立法基础[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18-20.
[136] 胡沐曦.关于21世纪我国图书馆立法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9(4):43-45.
[137] 方家忠.试论推进地方图书馆立法的三个“必要性”问题[J].图书馆,2010(6):75-78.
[138] 李国新.关于公共图书馆立法及其支撑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8.
(责任编校 骆雪松)
AComparativeStudyofLibraryScience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
Ke Ping1,Li Tinghan2,Jia Dongqin3,He Yingfang1,Zhang Wenliang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2.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3.Libray,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In order to keep track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library science at home and aboard,the current paper analyzes,by UCINET and ENDNOTE,the keywords of the articles in 22 journals on library science from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published between 2008-2010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research in library science at home and abroad.Besides,it categorizes this field into seven significant research areas,including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ser,library management,digital library and its relative techniques,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havior,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librarianship,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G350
柯 平,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咨询、文献目录学,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李廷翰,男,1983年生,图书馆学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发表论文10篇,参编图书1部;贾东琴,女,1984年生,图书馆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发表论文25篇,参编图书1部;何颖芳,女,1985年生,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2011级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发表论文6篇,参编图书1部;张文亮,男,1983年生,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2011级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发表论文13篇,参编图书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