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楠
摘要: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三个基本特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已近十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本文仅就指导——自主学习模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鼓励质疑 指导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的标志性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由被动的方式变为自主学习;二是由接受的方式转变为探究学习;三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其核心是构建“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采用“先学后教”,在师与生的关系上追求人格平等、教学合作、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桎梏,其最终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发展,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若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良性转变,使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成为现实,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构建“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1.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教师的导读纲要。 “指导一自主学习”采用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纲要的问题。由于学生长期进行的是被动的获得性学习,自学能力比较差,最突出问题的表现是不懂得看书,应付式地看书,常停留在书本表面。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目的,先设计一些问题,拟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自主合作学习对新课内容和存在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基本上理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巨大的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我要求学生自学,自己提出质疑: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又是如何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发展为一棵大树?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类群绿色植物的分布和最基本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把学生带进多姿多彩而神秘的植物界,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跃跃欲试的探究精神,从而大量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3.课堂中指导学习,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后,都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上课状态。上课时主要是把学生方面的问题信息反馈上来,通过师生、生生的分析、评价后,再把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和解疑。具体做法是:先用几分钟时间分学习小组讨论,以师生、生生交流的形式来讨论、展示、互补、教师点拨,来解决学生的质疑。对于共同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同时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生物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应该注重对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及生活,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究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学习《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索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生物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可先互相交流所设计的实验,随后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并适当将课本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将课本知识与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由各小组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4.阶段性归纳总结,知识成系统化。由于学生所学知识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科学过程、方法以及由此达到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加深有关生物学的观点、知识和应用的理解等。但到了总复习阶段,由于学生手中没有总复习的专门教材,无法进行自主复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阶段性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各章节、单元的重点知识及相互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化。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解决,也可教师拟出总复习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自行进行复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点拨。
二、营造“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氛围
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把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许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应给以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4.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能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会主动探索的目的。
总之, 构建“指导一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摆脱了当前普遍存在的机械、冷漠、被动的课堂困境,克服了学生学业上的失败现象和厌学情绪,对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