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失序与价值秩序的重建

2013-09-25 02:29陈青青
学理论·中 2013年8期

陈青青

摘 要:价值问题是近代以来极其重要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虚无主义,这也是哲学意味上的虚无主义的主要指向。根据尼采的说法,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随着价值虚无主义而来的就是价值多元化和价值相对主义等,表征着社会整体的一种价值失序境况。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列奥·施特劳斯的回归“自然”仍旧是一种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因此,在后形而上学阶段,回归共同体,重建“公共性”是价值秩序重建的可能性途径。

关键词:价值虚无主义;价值失序;价值秩序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6-02

海德格尔曾精辟地概括了价值哲学的来源及其哲学历史概况:“在19世纪,关于价值的谈论是很常见的,对于价值的思考也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只有当尼采著作的传布,关于价值的言论才普及开来。”“人们构造出种种价值系统,并且在伦理学中探究价值的层次。甚至在基督教神学中,人们也把上帝,即作为最高的善的最高存在者,规定为至高的价值。人们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而把价值评价抛向世界观一边。价值和价值因素成了形而上学因素的实证主义替代品。”

一、价值虚无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这个问题,无可厚非,关于此方面理论研究,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尼采和海德格尔。他们从流行的传统形而上学入手,前者从价值论角度入手,后者从存在论的角度入手,共同思考关于价值虚无主义的问题,在尼采的时代,他说虚无主义这个不速之客已经来到了门前,还没有登堂入室。到了海德格尔时,他已经在其《尼采》一书中思考如何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问题。

尼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价值虚无主义的人。1884年,尼采写著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宣扬上帝已经死了的命题,极为简洁,但是此命题是尼采对虚无主义做出的最本质性的概括。若是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必然的后果是最高的价值就消失了,于是,欧洲虚无主义的本质得以被发觉:“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尼采关于价值哲学的论述是对当时的欧洲危机做出的回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奠定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在此以后,作为超验领域的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等,成了感性世界的本质,同时赋予其以目的、价值和意义。尼采在其著作中阐述,超验领域的最高真理的死亡,同时判定了价值所存在的虚假性。他宣布“上帝死了”,以此否定了维系人的价值的“上帝”等的最高价值存在。如此,当世人发现了超验世界的虚构性,进而得知,关于人的价值与超验世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价值的本质所在实际上应该是人本身的生存和生命,就此,虚无主义产生。除此之外,在尼采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对超验世界以及最高价值的虚构是虚无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主张运用自己一贯倡导的强力意志,以此来重新建设虚无主义。

尼采首先否定了绝对价值,但他认为权力意志具有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具有一种绝对性,其实质上仍旧充当了绝对价值。权力意志对于尼采而言是最高的价值所在,一切价值和其意义都是由它所创造,权力意志也在重估一切价值,过程在于生命的永恒轮回,在其中不断地赋予其更多的权力,由此得之,那些被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如何都是没有价值的。对于权力意志而言,其自身一直处于保存和提高自身的过程之中。

因此,尼采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价值虚无主义的问题,首先,他的权力意志具有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中的超验领域中最高价值的绝对性。其次,在权力意志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过程中并没有创造出任何确定的价值。有很多的哲学家及其思潮对于尼采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回应,海德格尔对此问题进行了深思熟虑之后,亦做出了回应。在他看来,尼采在其价值哲学中把“存在”价值化了,尼采所重建的价值哲学依旧算作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其“存在”只不过是被遗忘了,亦或者被虚无了,同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如出一辙。因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从价值虚无中走出来,又走进了存在虚无主义。因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探究虚无主义的根本是在于“存在”,而并不是在于“价值”,走出虚无主义应该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通过新形而上学走出来,而并非要重新设定最高价值。

二、价值失序

伴随着价值虚无主义而出现的就是价值多元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而传统形而上学所形成的以超验领域里的绝对价值为首领的价值序列,也被打乱,从而出现一种价值失序状态。

根据美国学者威廉·A·盖尔斯敦的理论,价值多元主义实际上是认可了普遍的善,面对性质完全不同的诸善,人们无法进行等级性质上的排列,普遍存在的善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多种善。价值相对主义则不同,“不存在一个对所有的人都最为基本的至善。各种善之间也不存在一个完备的‘字典排序,也不存在‘社会规范中的第一美德,而是相反, 诸多公共价值的相对重要性是由特定环境决定的。”它不认可普遍的善的存在,与此相对,价值具有相对性,任何价值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价值多元主义存在理论上的困境,针对普遍价值高于其他存在的诸价值的合理性,它无法给予论证。除此之外,价值多元主义者也未针对普遍价值的内容,给出自己的明确答复。

在传统形而上学受到质疑之前,它所支撑和虚构的超验领域里的最高价值,从另一方面确证着知识的可靠性、道德的绝对性以及价值的确定性。如此,世人对于超验领域的接近和达成就意味着人生价值的提升和实现。最终就形成了一个以最高价值为首领的价值序列,例如唯一性和主导性的“上帝”、“理念”、“理性”等,在其下的其他诸价值可以彼此相容。因为“价值冲突是不完美的标志,是人类伦理生活和政治生活不正常和不完美的表现,是人类在道德、知识或理性方面的该责备的或情有可原的失败”。同时,曾经的最高价值现在被质疑,原有的价值序列也就被打乱了,正如尼采所言,“现代人试验性地一会儿相信这种价值,一会儿相信那种价值,然后又把它取消了:过时的和被取消的价值的范围变得越来越丰富;价值的空虚和贫困越来越明显可感。”

与此同时,尾随价值虚无主义其后的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相对化,为人的解放以及人的价值的自由选择创造了条件。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传统的价值秩序的颠倒以及价值失序。这一问题也成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现代社会颠倒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价值序列,在传统的价值序列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自然和至善,已经转变为人对自然的控制以及人对世俗价值的追求,结果是至善或最高价值被忽视了。对于价值失序,卡尔·施密特也在其著作中有相关阐述:“价值规定的纯主体性的自由导致价值与世界观之间的一场永恒斗争,一场又是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一场永恒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煽动着斗争和敌对情绪的,始终是价值。”

三、价值秩序重建

尼采将价值失序归结为形而上学对超验领域的虚构以及坍塌,进而以“权力意志”作为最高价值,企图恢复价值秩序。而海德格尔则将这种价值失序归结为其对存在的遗忘,在他的晚期,他主张回到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思想,通过此途径来克服虚无主义。由此可知,前者仍旧陷入一种价值绝对和虚无的泥潭之中,而后者的“存在之思”,也不免带有存在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那么列奥·施特劳斯呢?他通过回归自然寻找形而上学的普世价值,这些作为是否能够重建价值秩序?

在施特劳斯看来,对古典政治哲学的拒斥,是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所在。只有坚持价值一元的理论方向,追问真善美的生活的客观依据才能被人们获取。他认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他们普遍确信和追求普遍永恒的自然,它理应作为价值存在的客观标准。除此之外,洛维奇等持有类似的主张。但是,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这种形而上学的拯救方案,带有价值普遍主义的倾向和价值绝对主义的倾向。依此可知,自由主义存在的价值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倾向,再加上回归自然的普遍主义和绝对主义,社会的价值失序、人们生存的无意义感以及人的德性危机已经成为现实。

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上述的所谓的解决途径已经无法真正的帮助社会和人们走出困境,唯有在公共的理性言说的交互作用中,人们才可以对诸价值进行审视和检阅,才能形成价值共识,维持价值秩序。

其实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世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而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则是价值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基础所在。传统的共同体的存在,它们都是以共善为纽带。社会价值秩序建立,个人价值选择,都是依据共善为法则的社会。个人想要获得身份认同,想要寻求精神归属,想要提高德性,都必须依据以共善为法则的社会。与此类似,当代价值秩序的构建一个必然的要求和前提就是个人对于共同体的依存关系,进而以共同价值为精神纽带,使个人与共同体处于良性互动之中,以此,可能就成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路径之一。他们力求建立的共同体,在他们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价值甚至于最高价值,认可这个共同体的个人是这个共同体的创造者以及实践者,亦是其中的价值的创造者“共同体的追求和目的能或多或少地激发扩展性的自我理解,以至在构成性的意义上确定共同体。”

哈贝马斯曾言,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公共话语模式,以此来达成价值共识,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或许是走向有序价值的途径之一。依此可知,在构成共同体及其价值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言说是其首要前提。不可避免的,在价值多元时代,在信仰不同的价值观的个人之间组成共同体以及达成共识价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公民之间的理性商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这个途径,那种处在遮蔽状态下的本真的价值,其在公共的理性言说中才能彰显出来。于是,在这种理性言说的交流、沟通甚至是辩论的过程中,个体之间逐渐形成价值共识,建立起适当的价值秩序。

由此可知,在现今社会,只有在以公共交往为基础所建立的共同体中,人们才能“决定何谓好或有价值的,或者应当做什么,或者我应当赞同或者反对什么”。现代社会,消极自由猖狂,积极倡导公民的公共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追求卓越的积极自由,使公民在积极的行动中达成对共同体价值秩序的认同。由此,或许就是价值秩序的建立以及脱离价值虚无主义的极为可能性路径。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德]尼采.权力意志(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Michael J.Sandel,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M].Britis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