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昌,卢 智,王利春,陈 华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抑郁症发生于世界各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文化环境的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激源的增多,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预测2020年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总疾病负担将列第一位,而抑郁障碍仍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2]。笔者2010年以来运用醒脑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观察针刺对抑郁症不同时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并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计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3]分为针刺组、药物组。针刺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9岁~60岁(42.32岁±12.47岁);病程35d至5个月,平均病程3.28月±1.0 4月 。药 物 组3 0例 ,男1 4例 ,女1 6例 ;年 龄2 1岁 ~6 0岁(43.74岁±12.52岁);病程最短40d,最长6个月,平均病程3.34月±1.15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抑郁症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5]诊断及证候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岁~60岁;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者,可配合量表测定;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项研究。
1.4 排除标准 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性障碍患者;有意识障碍、痴呆、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等不能完成各项观察指标者;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癫痫发作、严重的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解释说明各种危险因素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同时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鼓励,劝导患者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远离造成情志刺激的环境,保持心情舒畅。
针刺组:依据醒脑调神的原则选取主穴,根据脏腑躯体症状运用脏腑辨证配穴。主穴:取百会、印堂、神门(双)、三阴交(双)。辨证配穴:肝气郁结证取肝俞、期门、合谷、太冲;气郁化火证取行间、内庭、支沟;忧郁伤神证取内关、通里、心俞;心脾两虚证取心俞、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证取肾俞、太溪、三阴交。操作方法,百会:平刺0.5寸~0.8寸,施以平补平泻法,均匀捻转,力度以局部有麻胀或向各部放散感为宜,时间1min。印堂:平刺0.3寸~0.5寸,施以平补平泻法,均匀捻转,力度以局部有麻胀为宜,时间1min。神门:直刺0.3寸~0.5寸,施以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1寸~1.2寸,施以捻转补法。其他辨证取穴均以补虚泻实原则施以针刺手法,留针25min。每周治疗6次,翌日休息一天,共治疗6周。
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剂量20mg/d,清晨顿服,总计6周。
1.6 疗效判定标准 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总分的减分率作为评价标准,采用4级评定。痊愈: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50%;无效:减分率<25%。
1.7 不良反应监测 采用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检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8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设定检验水准α=0.05(双侧)。所有相关评估项目均由专人统计,对临床观察指标的评价者实行盲法,评价者不参与临床治疗。
2.1 两组总疗效 治疗6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总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两组HAMD量表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加,呈现出时效性的特点。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s)分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2周末 4周末 6周末针刺组 30 25.63±4.58 22.05±5.031) 17.97±6.231) 11.81±7.761)药物组 30 25.52±4.31 22.13±5.081) 18.52±6.301) 13.61±8.011)
2.3 两组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评分 治疗至第4周末、第6周末,两组评分与2周末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周末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针刺组出现的少量轻微不良反应得到缓解,药物组副反应逐渐增加。详见表3。
表3 两组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评分(±s) 分
表3 两组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评分(±s) 分
与本组2周末时比较,1)P<0.01;与药物组比较,2)P<0.05
组别 n 2周末 4周末 6周末针刺组 30 1.37±0.64 1.06±0.471) 1.02±0.311)2)药物组 30 1.42±0.73 1.90±0.611) 2.64±0.731)
抑郁症这一名称是由现代医学所命名的,当代医家依据其定义、临床证候及其发病特征等,将其归属于中医脑病的范畴[6,7]。抑郁症的病位以脑为主,脑神功能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因素,精神、意识、思维的紊乱与脑府气机失调直接相关。《医宗金鉴》曰:“头为诸阳之会,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体”。脑为髓之海,髓海充盈,则耳能听,目能视,鼻知香臭,言语成语,思维功能正常;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脑为元神之府,脑神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机灵善变,记忆力强;反之“神不足则悲”(《素问·调经论》),出现精神萎靡,意识不清,思维异常,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充足则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活动自如,面色红润;反之则精神不振,倦怠嗜卧,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以上脑神功能紊乱的表现与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情绪低落,乐趣丧失,精力减退,活动减少等颇为相似。本研究运用醒脑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坚持以调理脑神为根本,选取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为主穴。百会,一名三阳五会,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位居头部巅顶,是醒脑调神之要穴。《备急千金要方》曰:“烦闷恍惚,喜怒无常……灸百会一处七壮”。《针灸大成》中称百会“主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在《黄帝内经集解》中马莳曰:“脑为髓之海,其输穴在于其盖,即督脉之百会穴”。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百会穴直接入络大脑,可醒脑调神,安神镇静,开窍启闭。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交会穴,可间接作用于足太阳经之背俞穴,调节五脏神。百会又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可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印堂,经外奇穴,虽属于经外奇穴但实位于督脉的循行之上,故可推动督脉气血的运行,能使阴阳协调,气机畅达,本穴有较好的镇惊止眩、宁神益智之功。神门,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原气输注留止的部位,具有补益心气、滋养心血、宁心安神的作用。三阴交,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调理肝肾、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的作用。诸穴上下配合,可以疏通经络,开窍启闭,充养脑髓,以达醒脑调神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增加,呈现出时效性的特点。
药物的副反应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同样抗抑郁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副反应,正是这些副反应制约着临床疗效。氟西汀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可特异性地抑制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8]。但该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治疗起效时间较慢、不良反应多等[9]。通过对两组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检测发现,针刺组的副反应明显低于药物组,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针刺组的副反应得到缓解,药物组的副反应呈加重趋势。
本项研究运用醒脑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坚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在醒脑调神的同时运用脏腑辨证取穴调理脏腑功能。醒脑调神针法具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少等特点,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及预防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1] 王彦恒,李文咏,马良,等.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 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3] 方积乾.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
[6] 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7] 刘兰英,王玲玲.“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8.
[8] 迟延青,姬胜利,高树华,等.最新临床用药必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786-787.
[9] 蒋鸿雁.盐酸氟西汀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8):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