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思考

2013-09-22 03:59青海省地震局李永君
城市与减灾 2013年6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防震宣传教育

青海省地震局 李永君

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我国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指西部地区的省份,如内蒙、新疆、西藏、云南,以及一些中部省区及其偏远地区,如青海省、甘肃省,四川西部等。这些地区的普遍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科技和文化事业欠发达,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这些地区又都是我国地震多发区,地震灾害发生频率高、震级大、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态决定了地震灾害严重,救援难度大。因此,未雨绸缪,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青海省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所做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边远地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稀缺,因此,应珍惜每一个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近年来,我们本着“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理念,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开展工作。

积极开展重要时段的主题宣传活动。以4·14玉树地震、7·28唐山地震等纪念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为依托,通过举办广场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播放防震减灾宣传片并发放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图册,作为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有效途径来抓,点上加强,面上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自救避险能力。

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和到社区、学校讲课等形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宣传。并充分发挥青海省地震信息网、西宁市地震信息网、海东地区地震信息网、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地震信息网和青海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海西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青海少数民族防震减灾科普培训基地的宣传阵地作用,开展深层次、宽领域的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特别是在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除了正常的应急工作以外,由于灾区是少数民族地区情况复杂,维护社会稳定,让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防灾意识占领舆论的主阵地不仅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组织紧急编印《地震灾后应急手册—4·14青海玉树地震特刊》于4月19日下午运抵灾区,随后又制作了汉藏文对照的地震科普展板28套(420块),3万多册宣传材料、100多张光碟也陆续运抵灾区,为灾后重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玉树地震发生后的较长时间内,组织和指导全省各地和有关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坚持公开透明,积极引导,做好新闻媒体信息发布、地震科普宣传与咨询工作:一是利用“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细心为民众解疑答难;二是安排专人接待省内外各大媒体以及社会民众的咨询电话,通过新闻媒体对此次地震的应急处置、监测预报、趋势判断及现场抢险救援等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适时通报;三是震后30分钟在青海省地震局门户网站开通了玉树地震专栏,将玉树地震的震情情况、灾害损失情况以及青海省地震局的应急情况进行发布;四是做好各类信息、简报的报送工作,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可靠的依据;五是进一步加大地震科普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大家对地震知识以及如何应急避震等常识的了解。

2011年,结合实际,充分利用“5·12”、“7·28”,以及玉树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开展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地震部门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宣传力度,在青海大学、南川西路中学等20余所学校和昆东社区等10余个社区进行了防震减灾宣传,有效增加了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二是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和科普读物,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普宣传讲座25次,在全省范围内发放了12000余套地震科普读物,300余套地震科普知识挂图及光盘,共展出展板820余块,悬挂横幅300余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累计受众达数10万余人。进一步普及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营造了全社会认识地震、注重安全、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

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牧区、进家庭、进军营,即“七进”活动。特别是,目前已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了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社会主义学院、青海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并且我局台网中心、应急指挥大厅、科普展厅成为“一校两院”教学实践基地。2011年,西宁市、海南州、黄南州地震局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到了市(周)委党校教育培训课程中;特别是海西州地震局与海西州委党校积极配合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海西州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南州地震局的努力下,全州各县五大班子局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讲座。特别是防震减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之后推进效果更加明显。果洛藏族自治州地震局还独创防震减灾宣传进喇嘛寺院,颇具地方和民族特色。

加强与省内相关单位的业务合作。2009年,青海省地震局与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中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的通知》,2010年再次与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高校防震减灾宣传及应急演练的通知》,2011年会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系列读物〉赠阅和普及宣传活动的函》的通知,2011年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4·14”玉树地震一周年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通知》。

由省局和州地市地震局编辑、印制了一些宣传品。其中,由青海省地震局、黄南藏族自治州地震局和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辑的《地震预防与应急知识读本》(汉藏对照)出版了正式版本。但总的来说,限于精力和财力,宣传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建设

青海省贵德县官赛寺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近几年,青海省加强了市县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基层机构的健全对于扩大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创新和协作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起到了制约作用。

总的来讲,边远地区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防震减灾科普投入的人力、资金明显不足。以青海省地震局为例,全局共有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职人员1人,兼职4人。每年资金投入基本在10万元。2007年初,根据青海防震减灾宣传实际,为了完善宣传机构,合理配置人才,调配成立了青海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和省灾害防御协会合署办公),同时《高原地震》编辑部也并入宣教中心,购置了宣教装备,配备了得力干部,为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有力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存在的问题

利用好时机,做好全国减灾日等重要时段的主题宣传活动,对于提升防震减灾宣传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大震大灾发生后根据震情和灾情,结合舆情分析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政府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宣传力度;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具有积极作用;充分借助各种平台,扩大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

近年来,青海省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制约我们工作的实际困难和瓶颈还很多。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政策制订上较为慎重,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有些地方和部门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公众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不强。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资源结合不够,尚未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协调有序、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发挥媒体和网络作用不够,普及覆盖能力低等,工作进展不平衡。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条件保障,缺少专项预算、资金支撑和社会资源支持,基础设施薄弱,缺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进展慢,起点低,数量少。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公共产品匮乏,宣传作品的针对性、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不强,产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大众传媒的防震减灾宣传形式较少、力度不够、方式陈旧。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期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研究、创作科普宣传作品的力量。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规划和战略研究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普宣传长期脱节,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创新和协作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

上述状况制约青海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致使难以尽快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我保护能力。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降低,容易导致社会民众对防震减灾活动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不利于形成动员社会、依靠社会的社会基础和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环境。

未来设想

继续强化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学习,积极组织地震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及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全面提高防震减灾整体队伍的水平。

继续做好学校的防震减灾知识讲座系列活动,开辟应急演练的新阵地,探索新途径。

继续利用好防灾减灾日、“4·14”玉树地震纪念日、“4·26”共和地震纪念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要纪念日和时段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发挥青海省地震信息网、西宁市地震信息网、海东地区地震信息网、青海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海西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各防震减灾科普培训基地的宣传阵地作用,开展深层次、宽领域的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力度,努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提高公众防震避震能力。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宣传教育规划和中小学教学计划,健全社会化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开展全方位的防震减灾政策法规、防震抗震、自救互救、应急避险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和自救互救能力。

争取中央和发达地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支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经费投入机制,争取中央和发达地区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安排、技术和经费投入上予以更大的支持。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防震宣传教育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防震演练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宣传教育 先行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