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农问题 稳固中国粮仓:中央“一号文件”强农惠农记录

2013-09-22 02:54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三农农民

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又连续九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五个一号文件”:谱写农村改革的辉煌篇章

“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

1982: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1984:承包土地 15年不变1984年1月1日,第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颁布。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文件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5:扩大市场调节力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文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1986: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五个一号文件”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的肯定,使亿万农民逐步从绵延数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中解放了出来,通过非农经营等方式,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参与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量由4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在中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世纪的九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进程的丰碑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成为现实。然而,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

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严峻形势,自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九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2004: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也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主题发布文件。文件指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文件启动了以城市资源补贴农村发展的历史转变。

200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在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的大背景下出台,意在针对农业发展出现转机的情况,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逐步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了农业税减征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200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与以往的“一号文件”侧重于“三农”的某个特定角度不同,这个文件力求对“三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文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2007: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时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2009: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对2009年的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文件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2010: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个“一号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

2011: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201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文件特别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强调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文件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战胜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实现“九连增”,9年累计增产3177亿斤,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时间最长的时期,也是建国以来增产总量最大的时期。自200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2622元增加到2936元。在此基础上,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977元,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八连快”。2012年12月,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将实现“九连快”。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高出同期GDP实际增速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给力“三农”,泽被苍生。改革开放以来的14个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三农”发展的14面旗帜,指明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奋斗方向,体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我们一定能铸就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三农农民
耕牛和农民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忠诚和担当警卫中共中央——中央警备团与开国大典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