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祯 严红莲 林少梅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大血管和心脏在胚胎的时期发育异常所引起的先天畸形,目前呈上升趋势,是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因先天畸形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为广泛了解围生期先心病的产前诊断和临床发生趋势情况,笔者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围生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孕28周开始至产后第7天的围生儿,包括活产儿、死胎、死产和治疗性引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孕妇年龄(30.5±4.5)岁,并对所有受检者随访至产后7d。
1.2 方法 挑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产科、新生儿科医生管理CHD出生缺陷儿的核查和填写缺陷儿登记表的工作,再由审计部对所有登记表进行质量审查,以便足够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组内构成比比较或组间率比较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先心病发生率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监测围生儿26589例,共发现先心病围生儿311例,发生率为11.69‰,围生期先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的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32,P<0.01)。见表1。
表1 2009年-2012年围生期先心病的发生趋势
2.2 围生期CHD的类型 CHD分类例次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34,P<0.01)。观察得出前5位CHD依次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右房室瓣关闭不全、法洛四联症。见表2。
表2 311例先心病分类的例次分布
2.3 孕母年龄与先心病的发生率 随着孕母年龄的增加围生期先心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孕母30岁以后先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见表3。
表3 孕母年龄与先心病的发生率
3.1 发病率 研究发现,随诊时间与先心病发病率成正相关,随诊时间越短,发病率越低[2]。文献表明,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心病发病率几乎没有显著差异,可具体观察到各种病之间时,不同国家、区域和人种间发病率确有不同[3-4]。我们的这次调查研究再次证实了这种观点。虽然我们调查研究的数据不能证明我们医院总发病率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显著不同之处,但某些病种的差异是确实存在的。
3.2 预防 为降低先心病的发病率,应首要重视一、二级预防,其次积极组织相关理论基础、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5]。先心病一级预防应以可能的致病危险因素的筛查和病因学研究为主,而二级预防重点在用超声心动图查看高危孕妇胎儿的临床诊断方面。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产前超声检查中重要且复杂的组成部分,胎儿结构性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胎儿复杂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对于围产儿的正确处理,减少新生儿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以及围产医学的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6]。
从先心病研究总体来看,如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单纯法洛四联症、心内膜垫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都能用介入方法和外科手术方法得以根治,但部分因为心脏发育障碍,如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等而致的先心病,特别是合并肺动脉发育不良的疗效不佳,但也需要采取多次手术争取得到满意的效果。另外,笔者观察到孕妇年龄≥30岁的围生期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相比明显升高。因此,我们应重视对育龄妇女最佳生育年龄的宣教,普及先心病防治知识。
[1]张生格,温秀萍,曾淑兰,等.胎儿畸形产前诊断和围生期处理的临床模式研究[J].广东医学, 2012,33(11):1586-1588.
[2]倪姗姗,周容.围生期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对患儿宫内及产后的影响[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4(8):55-56.
[3]时春艳,赵瑞琳.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与诊断[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2(35):37-38.
[4]吴明昌.围生期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J].中国医刊,2004,9(10):65-66.
[5]金英华,麻静.先天性心脏病缺陷监测及干预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7,29(12):90-91.
[6]温晟姝,刘秋华,邓宜雅,等.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