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2013-09-21 09:08王海涛恽晓方
关键词:主导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王海涛,徐 刚,恽晓方

(1.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2.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0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步由南向北转移,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第三增长极,有着非常优越的自身条件和很强的综合实力,但其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是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区域内城市间的功能合作与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产业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随着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与观念的不断强化,目前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怎样才能加快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向着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演进的进程?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对于国家制定和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分析

1.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初步比较分析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否认,京津冀地区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2-3]。从自身发展情况看,北京、天津作为我国的两大直辖市和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它们在要素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和地方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产业同构问题,再加上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区域合作意识薄弱、不合理的财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地区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上片面追求“大而全”,不仅缺乏应有的区域经济合作,甚至还存在争资源、争项目、争人才的恶性竞争,这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根据京津冀三省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表1列出了2010年京津冀三地一些比较趋同的产业及其占工业总产值(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一下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从表1中可见,京津冀三地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批发与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京津地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教育业等行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津冀地区在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表1 2010年京津冀三地部分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

2.京津冀区域三次产业层面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

上文所界定的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只是根据不同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各地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直接判断的。京津冀区域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划分的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是否存在趋同?在此,本文采用联合国推荐的相似系数对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程度或差异程度进行测评。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Xin、Xjn分别表示n产业在i地区和j地区的产值占其所属产业总产值的比重;Sij表示两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介于0~1,其值越大则表明两地产业结构越相似,区域分工程度越低。从动态来看,如果系数不断上升则产业结构有趋同的趋势,反之,则趋异。在应用方面,既可以用于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分析,也可用于每一产业内部具体产业的结构分析。

根据京津冀三省市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本文对1991—2010年间三次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了估算,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91—2010年京津、津冀与京冀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结果

综合来看,1991—2010年,京津之间、京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分别从0.981和0.964下降到0.857和0.768,而津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始终处于围绕0.97上下小幅波动状态,截止到2010年,还高达0.976。由此可见京津地区、京冀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趋异发展的,尤其是京冀两地,其产业结构差别很大。而津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与经济现实相符,因为津冀两地的产业结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都是非常接近的。具体来看,20年间,津冀两地的三产比重都有所增长,一产比重均显著下降,而二产比重也都变化不大,且两地的产业格局均一直为“二三一”型。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京津冀三地在三次产业层面上存在比较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注]根据经验判断,一般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评价时,以0.85 为标准来判断高低。。但是,这只是在一个较为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上对产业结构进行的测算,因此并不能武断地认为京津冀三地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要想得到精确的结论,还需从产业内部结构层面进行分析比较。

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层面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

本文选取了京津冀三省市统计年鉴2010年37个制造业(不含建筑业)的数据,根据式1对京津冀三省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2010年京津、津冀与京冀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结果

邢子政、马云泽(2009)曾对2003—2006年的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系数进行过测算[2],测算结果见表4。

表4 2003—2006年三地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系数

综合比较2003—2006年的数据以及2010年新测算的数据可知,京津地区在2003—2006年4年间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系数始终处于高位,均值高达0.972,而2010年下降到了0.735,降幅显著,处于趋异势态;京冀地区2003—2006年相似系数的均值为0.439,且波动幅度不大,而2010年为0.426,基本持平,相似系数始终处于低位;津冀地区2003—2006年的相似系数基本是围绕0.5上下小幅波动,而2010年上升到0.786,上升显著,产业结构趋同发展。但从每年三地的平均相似系数来看,三地产业间的平均趋同程度几乎不变,维持在0.6左右。

一方面,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2006年以前京津制造业结构严重趋同,但是由于北京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所以北京的制造业开始转移,从2002年起,从北京向外转移的企业已达数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首钢搬迁到河北的曹妃甸,还有包括北京焦化厂等一批大规模的工业企业也从北京落户河北,因而北京制造业内部很多产业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而天津及滨海新区的定位是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故其在原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因此京津地区制造业内部层面的产业结构开始趋异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河北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并且积极接受京津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制造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制造业结构呈高级化发展态势,故津冀地区制造业结构有趋同发展的倾向。最后,根据2010年分地区数据和平均数据可知,所谓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并没有发生在制造业内部,三地制造业内部产业分工状况良好,基本与各自的要素禀赋状况相适应,说明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观念的逐步转变,三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可以缓解人们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严重趋同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担心和忧虑。

虽然大家没有实际享受到摆渡人带来的方便,但泡茶馆的男人、织毛衣的女人,嘴边多了一个津津有味的话题,一个谜。在乡下人简单的生活里,一切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理所当然。但摆渡人一下子把他们的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让他们看到了这种生活之外的一些气息,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而又深感兴趣的元素。

4.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测算

上文我们从宏观、中观层面对三地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的分析则要具体到微观的某个特定产业上。由于按行业划分的产业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因而必须要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进行研究,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可以说,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基本反映了该地区产业发展的全貌,因而三地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否符合自身实际,主导产业的发展态势是否良好以及三地间主导产业的分布结构是否协调互补将决定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否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这里我们将主要通过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这两个标准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并对三地的主导产业结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1) 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

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考察的是某一产业是否具有成为主导产业所应有的规模,其定义式为:

(2)

区位商是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的指标,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其公式为:

(3)

其中,qAi、qA分别表示A地区第i个部门的产值和总产值;qi代表全国第i个部门总产值;q代表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

可以依据计算这两个指标值的大小,基本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具有区域专业化主导产业的性质。通常来看,主导产业这两个指标都比较大:区位商大于1,而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至少不低于1%。

(2) 实证分析

本文从京津冀三省市统计年鉴选取了2010年京津冀三省市37个制造业和京津地区14个服务业的数据(河北服务业数据不全),计算出了相应的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其结果见表5。

表5 2010年三地部分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测算结果

综合表5的数据,可以得到三地各自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将三地及其两两间重合的主导产业整理出来编制成表6。

由表6可以看到,三地主导产业的趋同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具体来看,京津冀各自的主导产业分别有15、14和9种,其中主导产业趋同最严重的是京津地区,重合的主导产业多达9种,占北京主导产业的60%,天津的64%;其次是津冀地区,重合的主导产业也达到6种,占天津主导产业的43%,河北的67%。可见具体到微观的主导产业层面,三地间的产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的重合度很高,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下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表6 根据2010年区位商和区位配置系数得出的三地重合的主导产业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预测

1.预测方法

本文使用趋势外推法对京津冀三省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预测。预测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变量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即在预测期和观测期经济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变量过去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延伸到未来。因此通过此预测可以基本描绘京津冀地区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在顺应三地产业结构变动大趋势的前提下,在可能的限度内合理规划并调整各地的产业结构,以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1990—2010年京津冀三省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做成的散点图(图略),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除北京、天津的第一产业随时间呈线性增长外,京津冀三地的其他所有产业的产值都是随时间呈指数增长的,即有如下形式:

yt=abt

(4)

其中,yt代表产值;a、b为指数模型的两个参数,估计方法是对其两边取自然对数,将其线性化,即变为如下形式:

lnyt=lna+lnb*t

(5)

对该式进行OLS估计,得到参数值,并代入相应t值,求出产值的预测值。

2.实证分析与预测

本文选取京津冀三地1990—2010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为样本数据,t从1取到45,即预测到2034年,估计参数值如表7所示。

表7 1990—2010年津冀地区三次产业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注: bj1表示北京一产,bj2表示北京二产,bj3表示北京三产;tj1 表示天津一产,tj2 表示天津二产,tj3表示天津三产;hb1表示河北一产,hb2表示河北二产,hb3 表示河北三产。

参数估出后,顺次代入t值,求出各产业的产值预测值,进而求出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对北京而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小,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一产业比重趋近于0,2034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0.05%、17.5%和82.45%。对天津而言,第一、二产业比重将出现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将会有所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预计于2026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到2034年,天津三次产业比重估计值分别为0.07%、47.64%和52.38%。对河北而言,第一产业比重平稳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平稳增加,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且一直为“二三一”型;到2034年,河北三次产业的比重预计为6.14%、50.68%和43.17%。由此可见,北京的产业结构基本已向成熟稳定状态收敛;天津在未来的25年内将完成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过渡,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比较接近;而河北的第二产业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且相对京津而言,第一产业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这与京津冀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是基本一致的。

图1 2011—2034年北京、天津与河北三次产业比重的预测结果(a)—北京三次产业比重; (b)—天津三次产业比重; (c)—河北三次产业比重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天津应在雄厚的工业基础上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早日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并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河北需进一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将长期是河北经济的重心;在适当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河北更要注重夯实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承担起为京津地区的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提供农作物与原材料的重任。而对北京而言,毋庸置疑,将以第三产业为绝对主导产业,这样京津冀三地就形成了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协调互补的三次产业结构。可见,三地产业在现有的发展态势下,辅之以适当的产业政策,将会形成与各自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的协调互补的合理产业格局,故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是较为乐观的。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一方面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趋同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另一方面,也发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还是在逐渐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的。如果我们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按照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进行适当地调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会更加顺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也将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准上。为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在综合学界对京津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所进行的研究成果[4-6]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完善统一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健全行之有效的区域产业协调机制

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应协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京津冀要对目前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京津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发展目标上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利益,根据比较优势与城市功能定位,共同确立可行、具体、详实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以错位、互补式发展为目标,并建立有效的量化考核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京津冀还应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是构建京津冀都市圈和谐区域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要坚持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基本原则。这些机制应包括高层次的互访与协商、市场开放准入、政策优惠、区域援助与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这无疑需要京津冀三地各级政府之间的密切磋商与长期合作。

2.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就同一产业而言,由于不同地区在要素禀赋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故这些地区在该产业领域生产相关产品的成本是不同的,即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的价值构成是不一样的,在完善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同区域会自发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生产最具优势的产品。正如赫克希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说的那样,京津冀三地间之所以没有建立与各自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格局,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干预过大,因此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合理的价格应该是在供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必须着力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使价格尽可能地反映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要解决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就必须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其次要大力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一体化。生产要素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健全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的合理产业格局的必要条件。京津冀三地要联起手来,实现劳动、资本和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劳动力方面,对于缺乏人才的河北而言,应与人才集聚的京津大力合作,采取各种措施直接或间接引入京津高素质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京津也应该适当放宽对其人才流动的限制。在资本方面,京津冀三地可以建立并开放区域性的货币和证券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全区域统一的市场交易和结算网络;设立共同开发基金,建立京津冀开发银行等。在科技方面,河北应强力推进与央企的科技合作、与中关村园区的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与京津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园等的对接合作。

3.实施科学有效的区域产业政策,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尽管市场应该在产业格局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基础和主导作用,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市场机制很不健全,仅靠市场的力量无疑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在我国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天津应在雄厚的工业基础上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早日完成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并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将是天津的支柱产业;天津要做好京津冀都市圈对外开放的门户,滨海新区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京冀,成为疏通京津冀的“血脉”。

河北需进一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关键是引导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同时要做好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第二产业将长期是河北经济的重心;应适度发展第三产业,不要违背自身的实际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追随京津盲目发展第三产业;更要注重夯实第一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在工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要注重加强对农业的反哺,在释放大量农业人口的同时要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承担起为京津地区的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提供农作物与原材料的重任。

对北京而言,毋庸置疑,将以第三产业为绝对的主导产业,且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其在科技上的强劲优势,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 陈凤新,贾启庆,邱凤霞.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探讨[J].网络财富,2010(2):85.

[2]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2):52-53.

[3] 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2):59.

[4] 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5):9-13.

[5] 邱凤霞,陈凤新,王小东.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分析[J].特区经济,2009(11):60-61.

[6] 林巍,申春峰,李丽红,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对接[J].商业时代,2012(12):110-111.

An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Beijng,Tianjin and Hebei: From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