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李月成
宽带高速 智慧布线
——记2013年中国智能建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圆桌峰会
文| 本刊记者 李月成
主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张宜
嘉宾: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松鸣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金海涛
美国泛达网络北方区技术经理李大鹏
耐克森综合布线系统(亚太区)技术经理涂虹
综合布线是伴随智能建筑发展起来的,而且在智能建筑的领域中是一个活跃的行业,现在都提倡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建设,如果说没有高速的基础设施是无法实现的。可想而知,布线是一个建筑物及城市的信息通信基础的设施,所以布线系统在智慧城市中实现宽带信息高速公路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张宜:关于布线的标准,从国际上来说,最近也发布了许多新的标准,建立了一个标准体系。国内的布线标准也对这些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行了消化吸收。在未来,这些标准针对我们目前的数据中心建设也好,智能大楼建设也好,会起到什么指导意义?我想这个问题由耐克森的涂虹来介绍一下。
涂虹:耐克森是欧洲一家公司,我们也参加了很多标准的编制,包括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对于数据中心标准来讲,我想提一下ISO/IEC 24764的标准内容,大家可能之前对TIA 942标准比较熟悉,ISO/IEC24764是2010年发布的,其内容包括10个部分,我认为该标准有三点比较重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ISO/IEC 24764标准第5章强调了数据中心的构架及要求,这个构架和ISO 11801是不一样的,如对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提出了不同构架,并且认为对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里可以设置区域布线系统。
第二点是针对数据中心,2010年颁布的北美标准中,就提出作为铜缆的传输,要求最低是采用6A类布线系统,而对于光传输来讲,最低要求是选用OM3多模光纤。而2005年推出的版本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这样和2010年版国际标准内容取得了一致。
第三点是关于连接器件的要求。国际标准中提出的布线最高类别达到了7A类。这个级别在数据中心标准里,对7类、7A类器件也提出了一个相对描述,作为高端传输采用12针的连接器件,其4个对脚的8针进行传输,而对6类、6A 类以下则是采取平行8针方式连接,保持了连接器件等级向下应用的兼容性。
这是我对ISO/IEC 24764的一个理解,也希望能够给各位一点提示。
张宜:我的意思就是说到数据中心以后,基本上是选用了一些比较高的标准。从线路来说,铜缆涉及到6A类以上;从多模光纤来说,达到OM3或OM4,而且其结构和楼宇布线是不一样的,发生了改变。这是涂虹讲的一个中心。那么就数据中心的建设,从我们布线来说,现在大家是讲绿色环保,我想问一下数据中心从布线的角度如何来做到?请美国泛达网络北方区技术经理李大鹏解答一下。
李大鹏:从布线来讲,通常我们数据中心是和电路在一起,但是从节能角度来看,随着整个数据中心设备的多样化,我们就需要对数据中心的设备及布线进行优化。过去,在整个机房里面,综合布线从管理的角度主要监测自身的工作稳定状态,这时客户希望借助电子配线架来延伸到整个网络的前端位置。电子配线架完成以后,我们可在整个机房内部实现监控。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在整个机房内应该和需要有一个管理秩序与管理系统,比如资产的管理、能耗的管理、设备的运行管理等。除此之外,在整个机房内,如核心交换机、路由器、存储器等的管理可以与综合布线系统在整个设备的连接状态做到管理的集成。
张宜:布线系统在数据中心节能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可以减少我们在数据中心机房的维护,另外我们的布线智能化管理的技术应用理念可以在相关领域加以延伸。从国内的品牌厂商来讲,也在研发带有自己特色的智能化产品。我想请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发中心金海涛介绍一下,研发过程中的体验,你感觉智能配线系统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金海涛:我们的研发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即布线管理理论的拓展、布线管理团体的优化整合、布线管理需要大规模运行的验证、布线管理技术商业化需要的包装等。这次研发我们从水晶头到模块、跳线都有涉及。布线管理技术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那怎么办?没有标准,我们针对企业内部的研发标准,把布线的管理技术分为6个主要点,首先考虑用户在选择配线架时的应用策略。另外我们通过六阶策略的研究,把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布线管理中,起到准确定位的作用。作为产品,我们是完全自主创新的,并且按照我们的理论进行分类,现在实施的有4个。我们认为布线管理系统是布线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这个趋势,并且发展这个趋势。
张宜:综上所述,智能配线系统从长远来讲,主要是以端口、链路、电子标签或这3种方式的组合技术为主导。但是,我们对信息采集的技术将来也会延伸,延伸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向物联网的方向发展。从智能配线系统来讲,关键一个是管理信号的采集、传输、监控、集成管理,那将来我们的应用领域会如何发展呢?比如说智慧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对智慧城市中的基础设施的管理,所以我们将来对每个大楼综合布线系统、城区的光纤网络、各处的通信管道与配线箱体等方面都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内容中,也可能是我们将来关注的题目。
下面我们谈及另外一个问题,数据中心的网络要达到40G、100G,目前的产品也在不断的发展,据我的了解,国外已经有8类的产品。大家可能会提出来一个问题,铜缆的发展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们已经有了6A、7类、7A,现在是8类,8类布线如何向下兼容应用?第二是铜缆和光纤相比,哪一个更具备优势?或是哪一方面发展更有前景。我想请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松鸣先生来解答下。
曾松鸣: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事实上光和铜都是同时进行的,其中铜是双绞缆线。我们到现在为止,始终定义双缆线传输距离是100m,而光是用于高速远距离传输,这是综合布线长久以来的两个发展方向,事实上相当于综合布线在两条腿走路。最初是3类,到1995年发展为5类,到1998年出现6类,2004年出现6A类,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是和我们的利益需求有明显的关系。当我们建设宽带网络,发展智慧城市时,就意味着光会为主体而高速发展。需要铜的时候双绞线也会高速发展。现在的情况在于数据中心到了40G、100G,除了光有了明显发展,也同样会考虑双绞线也应用。从标准的逐渐形成,8类线也将使用于数据中心。8类线我讲的是支持2000MHz的铜缆线,也适用于40G以太网。
第二个问题是,光和铜之间相比,建议用光。数据中心里既然大家用的也很少,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用铜?真实的问题在于维护。我们现在设计也好,工程也好,其实都是要用户今后进行维护的。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可能是几个月时间,但是使用时间有可能是5年甚至10年,也有可能更长。使用光与铜,实际的还是在于用户自身的需求。
张宜:刚才曾工提出光纤和铜缆的采用在数据中心的运维过程中有些不同,铜缆运用与光纤运用目前来看,从节能效率来说,我们怎么来比较?
涂虹:刚刚我说了光和铜的关系,很早时候就听说光进铜退,认为铜缆基本上走到6A就到头了,事实并不是如此。其实要讲光进铜退,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光的应用比重是占了很大部分,其传输距离很远,也具备很大的优势,那是不是铜缆就走到头了?其实我们在座的布线厂商也在不停的研发,好比现在提出的8类线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ISO的标准还没有8类线的概念。从厂商来讲,我认为40G网络采用铜缆传输还有很大的优势。我相信未来的几年,光铜还是并进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我希望是如此。
张宜:刚才通过曾工和涂经理的讲解,大家了解到光和铜是谁也无法取代谁,随着网络的发展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应用和网络发展是关联的,就是说,网络厂家和布线厂家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注应用与技术两个方面。我想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在数据中心应用中,铜缆、光纤从安装验收方面来说,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做一个比较重要的建议。
李大鹏:随着智能建筑及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对数据中心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数据中心基础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对整个布线行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随着客户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机房配置方面会碰到很多光纤或预端接的产品,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很多设备之间连接光纤的线路铺设完成,以提高光纤的稳定性。在数据中心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客户在数据中心里会单独划出一个个区域,主要用来做一些设备的常规测试,这个设备区域的亮点是可以随时调整。但是在使用时,由于用户没有进行很好的前期设计,遇到了很多麻烦,针对这种情况,为客户提供急切诊疗的手段,可以大幅度加快数据中心的实施效率。
张宜:从现场来看,从目前的楼宇布线到数据中心布线、到家居布线,同时关注工业布线。最终又回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上。从布线领域来说,还有很多的课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想的是,布线行业应该在这个当中扩大他的应用领域,为我们国家的“智能”与“智慧”化做出一个小小的贡献。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