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观与学习型政党建设

2013-09-20 02:39
关键词: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杨 斌

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观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人们都会发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追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这一历史追问成为每个马克思主义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决定“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只有真正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因此,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回答是决定马克思主义观历史命运的关键因素。

从认识的主体向度看,对于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主体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但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另一方面,不少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2011年年底,我们对包括企业家、普通工人和农民在内的515名社会成员的调查结果就印证了这个情况(表1):

表1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结果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知道或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知之不多的大有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的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一部分人绝大多数是普通民众,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出现这样的认知状况发人深省,值得深思。说明马克思主义观已成为执政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现阶段,我们认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辨识至少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

表2 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结果

1.马克思主义阵营外部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斗争的历史,自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反马克思主义的 “神圣同盟”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苏东剧变后,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更是弹冠相庆,鼓吹对社会主义不战而胜,共产主义在预期内寿终正寝,从而埋葬马克思主义。他们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大肆攻击和诽谤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渗透,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利用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混乱、浅薄和偏差,制造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列宁等种种对立的谎言,妄图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解除人们思想上的武装。

2.马克思主义自身实践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的实践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与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存在重大阙失和差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种种诘难和轻疏的态度,认为我们现在走的是资本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无用了、“过时了”。如,国民经济中私营经济成分超过国有和公有成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提供系统性的、科学性的论证和证明;又如,社会主义理应有比资本主义高的多的劳动生产率,但事实上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实现这种比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途径;再如,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论预测形成重大冲击。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挑战。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缺位。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从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出发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我们国家长期依照苏联传统的定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定义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学界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定义。这表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缺乏实质性、系统性和本真意义上的把握。其次,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简单地分割成几个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上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往往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因而形成理论上的种种悖结,难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再次,马克思主义存在僵化、停滞、教条、空泛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在很多研究领域成为标签、形式、口号,导致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淡化、轻视、嘲弄甚至反对。

二、马克思主义观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状况直接代表着特定阶段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运动、革命的政党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源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160年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追问,对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同回答,客观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革命时期的历史分野。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本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决定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存在很多优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点,在其早年时期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理论准备的时间不足。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共产党相比而言的,尤其是与苏联共产党人相比。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间的时间只有2年,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坚定的,但毕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难免会在实践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时间来界定一个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即使是俄国这样一个在建党前有过较长时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度,俄国共产党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同样犯过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在中国近代的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名法志》,1899年《万国公报》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 《大同学》为篇名所节译的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颉德所著《社会演化》一书的前4章,《大同学》第1章《今世景象》中提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第3章再次提及“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马克思及其学说,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也不想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找到了解放自己的真理。“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十月革命激发了中国先进分子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初步传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形成了一个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斗争学说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是较短的,势必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了解和对其精髓的准确把握,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不长,中国共产党早年的理论准备在时间上存在相对的不足,所以,毛泽东特别重视和强调在思想上建党,加强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以及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错误路线都与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关,我们或是犯机会主义的错误,或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还理解不深不透,没有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即使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日益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仍然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照搬苏联模式和把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的倾向,这也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辨识和理解有关,说到底还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其二,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翻译引进滞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长期处于敌我战争状态,党的武装斗争环境空前严酷,中国共产党没有条件翻译引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致党内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文本的缺失,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本真意义上的理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封锁的革命根据地内,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十分稀缺的,红军曾经每到一个地方,重要的任务就是收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革命的形势资料。1932年4月,红军打下当时福建的第二大城市漳州,没收了一批书籍送到总政治部,其中有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33年这两本书由毛主席寄给彭德怀,彭德怀经过万里长征一直带到延安,可见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珍贵。当时,革命队伍中见到的主要马恩列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少数单行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又简单化为“学毛选”活动,马恩全集1-50卷的翻译也断断续续,直到1985年才完成。

其三,党内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如何把一个以农民为主要成员的政党建设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农民和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由于战争环境,根据地长期处于分割闭塞状态,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更没有条件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大多从苏联翻译过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长期受苏联的影响,因此,我们党在早期遭受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影响有其不可避免性。由于党内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广大党员干部在各种错误思想路线面前不能很好地加以辨别,使得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能够在党内屡度占据上风,使中国革命屡遭损失。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但成功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发展,经过两次历史性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即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更是成为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首要问题。胡锦涛在总结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时明确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探索和回答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问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机活力和党的事业成败。所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成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两大社会制度长期共存且它们之间的斗争呈现以意识形态角力为主要特征的今天,客观上要求在学习型政党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根本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阶层、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新儒学、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纷呈涌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面对意识形态复杂的斗争,胡锦涛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一项重大任务”,[2]“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针对新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学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及种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学派论、割裂论、外来文化论、实践否定论等观点,我们必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价值合理性,深入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战胜这种挑战,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假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反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隐藏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队伍中,争取合法空间,争夺舆论阵地的话语权。近年来,通过多种隐蔽手段和渠道大力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欺骗、迷惑人民群众,其实质是企图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需要通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帮助干部群众澄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批驳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回应来自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成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观要求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一切工作,尤其是指导党的建设工作,当前要把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贯穿于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全部过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真正弄懂、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一项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4]胡锦涛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一定要坚持学习,坚持在实践中运用,如果丢失了就会丧失根本。”[5]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须做到知之、信之和行之。知是信的前提,行是知与信的结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须前提是真知,所谓真知,不仅表现在从整体上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观点,更要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其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而后信,信才是目标,无论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还是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解读、阐释、运用、丰富与发展;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旨趣,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渗透,马克思主义仍然彰显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指坚持人民的立场,是指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牢记,我们必须为人民谋福利,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最终追求的是人类的全部解放,人民群众的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与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就是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一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时代在变化,理论要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事实上,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能变,但是其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内容和结论则必须随时代前进而前进,随实践进步而进步。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现阶段,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发展的对立面是教条主义。之所以要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的实践中产生并为其服务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性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救国的良方“外援”的,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主要不是创造、创新理论,而是对真理性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这就为将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党的历史上,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危害是深重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准确地把握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把共产国际指示、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才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国后,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我们也汲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贡献和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从而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我国的国情,及时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及时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新鲜经验,将其升华为新的理论,适时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是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与对其进行形式化的标新立异区别开来。发展与创新当然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层次,然而,内容是根本,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脱离了内容而为形式而形式就是形式主义。势必严重地损害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三,普及马克思主义。这个普及不仅是指在党内普及而且也包括党外宣传教育。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跟我们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延安整风是一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延安整风实质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我们党经过延安整风,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基础、团结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一些不良理论倾向影响到党内,加之我们党的队伍发展较快,新党员多,他们党内生活的实践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很有必要在党内进行经常化的、普遍化的、制度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杜绝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党内的渗透。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著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提高科学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支部党课不能流于形式,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内容,不能把支部党课变成单位的日常工作会议。各级党校除继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外,还要开拓普通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党校的职责功能要重新定位,要面向全体党员,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武装全党,从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国民教育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解决好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认知、认同的问题,真正使全党同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根本属性、鲜明特征和价值目标,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坚定地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由被少数理论家掌握变为被广大普通党员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由少数领袖的领导指挥转变为广大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要着眼于整体性的提高,要坚持广泛深入、实事求是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广大党员群众所掌握,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43.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1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0.

猜你喜欢
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