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北京 100010)
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与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
刘 磊1,2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北京 100010)
本文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国内技术含量。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逐渐增大,说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逐渐加深,16个细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此外,本文还实证分析了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以及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看,中间产品的进口促进了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但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没有对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垂直专业化指数越高的行业,其国内技术含量却越低。
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国内技术含量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垂直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原先由单个国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进行出口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国际生产体系由各国分工协作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环节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展开,各国依照本国的比较优势选择某一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既保证了单一环节的生产成本最低,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入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当中,国际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最初的以初级产品为主转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也在不断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的主体又是外商投资企业,国内企业出口占比相对较小。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提升有何影响,是否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参考。
目前对于产品技术含量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Michael[1]提出的技术复杂度指数(TSI),关志雄[2]提出的技术附加值,Lall[3]提出的复杂度指数(SI),Hausmann[4]提出的技术复杂度指数(TSI),樊纲[5]提出的显示技术附加值(RTV)以及杜修立、王维国[6]提出的技术含量指标(TC)。但以上指标都是对产品整体的技术含量进行测算,没有区分不同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而这一点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显得尤为重要。Hummel David,Ishii& Kei-Mu Yi[7]首次提出出了垂直专业化指数(shar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VSS)对一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利用该方法对OCE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该方法借助一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把进口产品分为国内消费和加工再出口两个部分,可以更为准确的计算一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该方法来计算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从而更为准确的衡量一国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其方法是把出口最终产品技术含量中的中间产品对最终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扣除,便可得到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姚洋、张晔[8]首次提出国内技术含量的概念,并利用改进的技术复杂度指数指标计算了中国江苏、广东两省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研究发现江苏省的国内技术含量逐渐下降,广东省的国内技术含量先降后升。孟祺[9]计算了中国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研究发现大部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逐渐上升,并且国内研发对其促进作用明显。
Balassa[10]首先对垂直专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概念。Hummel David,Dana Rapoport & Kei-Mu Yi[11]对垂直专业化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并且 Hummel David,Ishii & Kei-Mu Yi[7]提出VSS对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12]利用Hummel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总体和对美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两个垂直专业化比率都逐渐增大。张小蒂、孙景蔚[13]计算了中国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了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来许多学者都根据Hummel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计算了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实证分析了参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贸易不平衡、国内生产率以及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关于国内技术含量的计算以及参与垂直专业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国内技术含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盛斌、马涛[14]计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国内技术含量和VSS,研究发现多数行业的VSS逐渐提高,并且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越低,VSS越大。孟猛[15]分离了垂直专业化分工下出口产品整体的技术含量和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结果表明两者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国内技术含量的增速慢于整体技术含量。另外,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中间产品的进口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Grossman&Helpman[16]创建了 G-H 小国模型和 G-H 大国模型对贸易、内生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贸易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国际溢出,避免了创新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从而促进了R&D部门的生产率。Coe&Helpman[17]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目前对于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已经比较成熟,但对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的计算以及两者作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文献并没有考虑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基于此点,本文把垂直专业化、国内技术含量以及中间产品进口放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分别计算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国内技术含量,并实证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垂直专业化是指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不同的空间区位,不同国家负责不同环节的专业化生产体系,通过各国的协作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借鉴Hummel[7]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
假设K国有n个行业,i表示i行业,VSS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也就是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Xk代表K国的出口额。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12]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具体计算公式为:
VSS的取值在0到1之间,VSS的值越大,说明该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深。如果K国在出口贸易中没有进口别国的中间投入品,则VSS的数值为0,说明该国没有参与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结合投入产出表,可以把公式(1)改写为矩阵形式:
为了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选取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行业进行测算,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1992、1995、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其中1992和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提供了净出口的数据,所以1992年和1995年的分行业出口数据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由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不同,本文按照盛斌[18]的方法对行业进行了重新集结,以得到16个行业的出口数据。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公布时间有间隔,不能得到每个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因此我们只对上述公布投入产出表的7个年份进行分析。另外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12]的方法做两点假设:第一,各个行业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相同;第二,每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表1 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VSS指数变化 单位:%
表1显示了16个行业在1992-2007年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中国制造业总体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在不断提高,1992年的均值为0.0501,2007年增至0.1058。选取的1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均保持了明显的增长态势,只有服装皮革羽绒纤维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保持了稳中有降的趋势。无论从制造业总体还是从制造业内部行业来看,中国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纵向来看,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专业指数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的话,各个行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低的是食品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业。
为了更好的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的结构和特点,我们按照谢建国[19]的方法将上述16个行业按照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大类,并分别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以及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工业。
图1 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三大类型产业VSS变化
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则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增加幅度不明显。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也会大幅增加,从而拉动国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品技术含量可以评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不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衡量指标对其进行测算。随着垂直专业化体系的逐渐成熟,单纯的产品出口技术含量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中间产品。把中间产品对技术含量的贡献从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中扣除便可以得到一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而国内技术含量可以更为准确的反应国内技术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盛斌、马涛[14]的方法对 Hausmann的技术复杂度指标进行改进来计算国内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改进后的指标把国内行业的平均技术含量作为基准,区别于原先以世界范围的平均技术含量作为基准。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选择各行业的人均研发支出作为技术复杂程度(TSI)的代理变量,即某一行业的技术复杂度指数用该行业的人均研发支出来衡量。然后按照姚洋、张晔[8]的方法可以计算各行业的复合技术含量,复合技术含量把中间产品考虑在内,公式如下:
为了研究的一致性,计算选取与表1相同的1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作为分析对象。另外为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年份选取上同样只计算公布投入产出表的7个年份。其中,人均研发支出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而得,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分行业的研发费用除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应行业的就业人数;αij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βi是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所用到的,即进口中间产品系数矩阵,数据同样来源也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经过计算的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如表2所示。
纵向来看,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在考察的7个年份中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说明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化大生产的过程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从细分行业的横向比较来看,细分行业之间的国内技术含量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是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以及机械工业。国内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以及食品及烟草加工业。为了进一步分析细分行业国内技术含量的结构和特点,同样按照上文的方法将上述16个行业按照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大类,并分别计算国内技术含量。
其中,vj表示行业的复合技术含量,i表示中间产品,j表示最终产品。行业的复合技术含量由中间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和本身生产工序的技术复杂程度加权平均而得。如果用βi表示第i种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占全部使用量的比重,最终产品j的国内技术含量计算如下:
表2 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变化 单位:元/人
图2 1992-2007年中国制造业三大类型产业国内技术含量变化资料来源:根据表2的数据计算绘制。
从图2可以看出,1992-1997年三大类产业的国内技术含量差别不大,但在随后的年份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内技术含量逐渐落后于另外两类行业。初看起来有些矛盾,既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理应要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低于其他两类产业?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地位,中国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凭借的是加工贸易为载体的劳动力优势,尽管加入分工体系后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仅仅代表出口产品总体的技术含量,并不能反映国内生产环节真正的技术含量,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进口。中国在整个生产网络中负责加工、装配环节,亦即生产网络中技术含量和利润水平最低的环节,“干中学”也转变成为“加工装配中学”,并且学到的是如何加工产品的技术,即标准技术,而不是最具有生产力的创新发明技术,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给中国带来的技术外溢非常有限。而在三大类产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高,亦即整个生产过程中进口的中间产品比例最高,并且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所以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较低也就不难理解。
为了检验垂直专业化、中间产品进口与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代表各个细分行业,取值为1到16;t代表年份,取值为1992-2007的7个年份;α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α1、α2、α3为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VD代表各个细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数据来源于表2;VSS为各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的数据来源表1。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要高,其国内技术含量越低,故预期系数为负值;IMT为各个细分行业的进口额,中间产品的进口可以产生技术外溢,故预期系数为正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RD为各个细分行业的研发费用支出,行业的研发费用支出与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正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3 变量统计描述
表4 实证回归结果
由于采用的数据是面板数据,随时间变化的不可测因素通常会产生特异性和个体效应。如果把不可观测效应看做是各个截面或个体特有的可估计参数,并且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把不可观测效应看作随机变量,并且符合一个特定的分布,则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为了更好的对结果进行比对,表4给出了混合回归、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组间估计量四种模型的估计结果,从结果来看,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情况要明显优于其他三个模型。从F(ui=0)的检验结果来看,P值为0.0002,拒绝原假设,认为存在个体效应,即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混合回归。而F(Chi方)检验的P值为0.000,拒绝了不存在个体随机效应的假设,即在随机效应和混合回归之间,随机效应优于混合回归。对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取舍,最常用的方法是Hausman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P值为0.0001,二者之间应选用固定效应。
从固定效应下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来看,VSS的系数为负值,也证实了上文对于二者关系的判断。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深,集中表现为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额不断增大。表面上来看,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凸显了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取得突破,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对国内技术含量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对于IMT和RD两个变量,系数都为正值,并在相应的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进口中间产品和国内研发都对国内技术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研发相比进口中间产品对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技术层面的突破,摆脱全球低端生产环节的束缚,必须真正提升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本文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国内技术含量。研究发现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说明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16个细分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垂直专业指数越大,其国内技术含量越小,之后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关系,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并没有对制造业的国内技术含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中间产品进口和国内研发投入都与制造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正相关,但国内研发的促进作用明显要高于中间产品进口。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大背景下,中国凭借劳动力优势依靠加工贸易参与其中,中国出口额不断提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但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出发,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鉴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增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附加值率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传统的“干中学”演变成“加工装配中学”,这样使得落后国家学到的仅仅是标准生产技术的扩散,对于真正实现产业技术上的赶超帮助甚微。因此,本国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冲破低端加工环节的路径依赖,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因素。
(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同时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从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中间产品的进口对国内技术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中国短时间内很难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环节的突破,引进外国的高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引进的同时要做好先进技术的消耗吸收工作,在引进中学习、积累,不断成长,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
(三)提高FDI的引进门槛,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FDI。跨国公司是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重要的推动者,FDI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传递的重要载体。中国应结合现实情况制定吸引外资的政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不再是资金,而是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要重视外资的引进质量,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FDI。
[1]Michaely M.Trade,income levels,and dependence[M].North-Holland:Amsterdam Press,1984:43-56.
[2]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8):5-12.
[3]Lall S ,Weiss J,Zhang Jinkang.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A new trade meas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34(2):222.
[4]Hausmann R ,Hwang J,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R].NBER Working Paper,No.11905,2005.
[5]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出口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6]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 -2003[J].经济研究,2008(7):137 -151.
[7]Hummels D,Ishii J,Yi K-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World Economics,2001,54:75 -96.
[8]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67-82.
[9]孟祺.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1):65 -70.
[10]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M].New York:McGraw- Hill,1967:56-58.
[11]Hummels D,Dana R,Yi K-M.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J].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8(4):79-89.
[12]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3-11.
[13]张小蒂,孙景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12-21.
[14]盛斌,马涛.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8):61-66.
[15]孟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最终品全部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跨国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2(3):17-21.
[16]Grossman G,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1.59 -66.
[17]Coe D,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859 -887.
[18]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97 -499.
[19]谢建国.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3(7):34-39.
Vertical Specialization,Import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 and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U Lei
(1.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2.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VSS)and 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DTC)of 16 manufacturing sectors.Among the 7 years surveyed,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of 16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s is enlarged gradually,which means that Chinese manufacturing participates in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more intensively.With the passage of time,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of 16 sectors rise continually.In addition,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ertical specialization,the import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 and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Seen from the positive results,the import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 promotes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But the 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does not obviously promote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The higher the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the lower the 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Import of Semi-finished Products;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
A
1002-2848-2013(05)-0081-07
2013-06-24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XNH097。
刘磊(1982-),山东省青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实习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责任编辑、校对:郑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