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民族崛起新时代的英雄

2013-09-20 09:35:58金一南
决策与信息 2013年8期
关键词:陈赓彭德怀蒋介石

金一南

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燃烧生命、追寻真理,而那些最坚决、最勇敢、最富牺牲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开启了民族崛起的新时代。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著《浴血荣光》一书中的革命领袖们为全民族做出了榜样。本期选择几个章节,供读者学习、敬仰先辈,为“圆梦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

毛泽东如何步步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心境苍凉”到八七会议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毛泽东通过艰辛摸索,开创了一条完全独立的中国革命道路,不但独立于敌人,而且独立于友人;不仅政治独立,而且经济独立。事实证明,这条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最终获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基础。

当别人都还认识不到建设苏区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的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找到这样一条道路呢?并不是说这条道路原来就存在于领袖的头脑之中,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生涯中一个艰辛摸索的过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同志当时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心境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还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走这样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年八七会议,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思想开始比较成熟了。八七会议之前我们要注意一个重大的背景,八一南昌起义发生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通过自己的武装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理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到了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再到1927年年底井冈山斗争提出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实施工农武装割据。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脉络和发展的链路,这个过程在当年就已经论证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探索,并不是胸有成竹:我早就有这个思想,上了井冈山,我就是为这个东西而来的。当初上井冈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打长沙打不下来,只能上井冈山,上了井冈山怎么办?和井冈山上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的队伍会合。那怎么夺取未来的胜利呢?

井冈山地处偏远,秋收起义的队伍主要是湖南的农军和留洋的学生,有一小部分武昌国民警卫团,力量很弱,再加上井冈山上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的部队,这两个力量混合在一起,战斗力还是非常弱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支力量不被任何人看好,共产国际根本就不知道在井冈山还聚集了这样一股力量,更不可能想到这股力量最后能够颠覆中国所有白色政权,夺取全国政权,这在当时而言,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中国革命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先是政治独立,最终保障政治独立的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的根源在哪里呢?就是建立广泛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各个苏区一起来,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雏形。毛泽东同志开创了这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使中国革命有了立足的最主要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访问苏联,见斯大林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没有想到,毛泽东第一句话就是:“我是长期受排挤打击的人,有话无处说。”东方两位革命巨人会见,何等非同一般的场所,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说呢?长期没有按照共产国际交代的那一套去做,走了中国的独特的革命道路,这是独立自主带来的艰难曲折。毛泽东同志讲了这些话之后,斯大林回答:“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这是一般公理。”斯大林这位深刻改变了20世纪

国际政治走向的历史巨人,在胜利的中国革命面前,也十分坦然地承认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言外之意是:你们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了,那么你们所选择的方针、路线、政策就是对的,就是不受指责的,而我以前的指导就是有问题的,这是我也承认的。

毛、周、朱的领袖集团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幸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幸运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结合,但不是说这个结合从一开始就紧密无间,不是说他们互相之间一点儿疙瘩都没有,一点儿矛盾都没有。

比如说毛泽东和朱德,朱毛会师之后,在关于领导权的问题上,在有关红四军到底怎么发展的问题上,两个人就是有矛盾有分歧的。尤其是在1929年红四军的“七大”和“八大”上,经过民主选举,把毛泽东同志选下去了。陈毅取代了毛泽东成为军委书记,后来陈毅到上海去汇报工作的时候,朱德又成为军委的代书记。当时红军的领导工作,实际上就是朱德把毛泽东取代了。

到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于1932年10月上旬召开宁都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担任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也把毛泽东的指挥权给替代了。

在我们党进行路线方针政策选择的时候,有些争论,对于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是不避讳的。比如说在红四军的“七大”、“八大”、“九大”上,毛泽东与朱德和陈毅发生了比较大的争论。在我们党发展的历程中,有过一些不成熟的阶段,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成熟,它才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当初红军内部发生比较激烈争论的时候,毛泽东36岁,朱德43岁,陈毅也就30出头。大家当时都是在一个最富有创造力的年龄。在这个年龄,大家的这种激情和见识不一定完全一样。虽然革命必然成功这个目标和信念是一样的,但是个人的思想、脾气、性格是不一样的,对形势认识也不一样,这种碰撞就在所难免的。在那个为了理想流血牺牲的年代,领导层中间、个人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但并不妨碍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珍贵的地方。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配合是我们党的万幸。1976年,周恩来1月份去世,朱德7月份去世,毛泽东9月份去世,他们三个伟人在同一年离开。这仿佛又是历史巧合。

有的领袖为党提供思想,有的领袖为党提供意志,有的领袖既为党提供思想又为党提供意志。这种结合无法取代,无人取代。这就像什么?普列汉诺夫讲过一个问题,什么叫发起人?就是成为历史上一个重大运动的发起人。普列汉诺夫说,只有伟人才能成为发起人,因为他们的见识要比别人远些,他们的愿望要比别人强烈一些。

但是所有伟人又都是普通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感情,普通人会犯普通人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又是不普通的,为什么他们又不普通呢?就像普列汉诺夫说的这句话,因为他们的见识比别人要远些,他们的愿望比别人强烈一些。

面对中国革命不断出现的挫折困境,面对中国共产党成长路上的艰难险阻,甚至还要面对内部的争论不休和复杂矛盾,不少人都退缩了。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没有,他们还在继续地追求。所以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万幸的。

当然,中国共产党领袖集团的形成是“万幸”,对蒋介石来说,就是大不幸。

蒋介石教会毛泽东认识“枪杆子”

为什么说真正教会毛泽东认识“枪杆子”的是蒋介石?

有这样几个关键的事件:

一个是1926年的“三二○中山舰事件”。

一个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在共产党人面前把枪杆子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共产党怎么办?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对蒋介石的忍让实际上是对实力的忍让,对枪杆子的忍让。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我们党的主要负责人总书记陈独秀十分悲痛地说,我们一年余的忍耐、迁就、让步,不但是一场幻想,而且变成了他屠杀共产党的代价。这个“他”指的就是蒋介石。

毛泽东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自己描述自己“心境苍凉,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这种无奈,是共产党人对枪杆子的深刻认识,没有枪杆子,在枪杆子威逼面前,除了后退,除了让步,除了缴枪,除了把性命赔上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到了党的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才真正找到了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毛泽东在发言里面讲: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就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事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以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论断,关键来源就是他这句话: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毛泽东剖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客观存在的条件后提出,我们的主观还要加上这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才构成一个完整形态的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最终找到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那么工农为什么能武装割据?因为白色政权之间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那么怎么样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蒋介石从反面教会了共产党人认识枪杆子,他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工农武装。

我们的政权不仅需要主义,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需要对中国社会特质的了解,我们还需要武装起来,就像斯大林曾经有过一段描述:“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一系列历史人物对中国革命的破解,其中毛泽东同志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至关重要。

蒋介石的救命恩人陈赓为何弃蒋而去

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当时有“黄埔三杰”之说,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陈赓在黄埔毕业后一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因为陈赓在东征作战中战绩卓著,担任连长的时候就攻无不克。当时蒋介石把陈赓这个连调为总司令部的警卫连,陈赓担任连长。

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期间,有一次第三师和广东军阀林虎的队伍相遇,在华阳附近被围,情况危急。蒋介石命连长陈赓去传令:不许撤退。几个月前蒋介石与廖仲恺曾共同签署连坐法令,规定“如一班同退,只杀班长。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连同退,只杀连长。一营同退,只杀营长。一团同退,只杀团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但第三师在敌人压迫下已处于全线动摇之中,连想杀的人都找不着。

兵败如山倒之时,蒋还站在那里大声叫喊,陈赓见状上去背起蒋就跑,一直跑至河边上船摆渡过了河,方才脱险。

蒋后来感慨道:“幸仗总理在天之灵,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话虽这么说,却也知道是陈赓实实在在救了他一命。

但陈赓从内心看不起蒋,为什么看不起蒋呢?

1949年退到台湾的一位国民党军人——一位退役后的老将领,曾经给陈赓的家里来了一封信,他说,我的老班长当年就看不起蒋,就嫌蒋介石在作战指挥间隙打开收音机听上海的股市,认为蒋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当年的陈赓是一门心思革命,进入黄埔军校。进入军校就是革命,就是解放,就是救亡。但当他看见蒋校长在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听上海的股市时,就知道蒋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他要跟的人,所以最后弃蒋而去。

陈赓离蒋而去时编了一个什么理由?就像我们惯常的理由一样,老母病重,需要照顾。蒋微微一笑,批准了陈赓离开。实际上蒋也知道陈赓要离开了,要走了,但是蒋没拦陈赓,知道拦也拦不住,陈赓就这样走了。

据陈赓后来回忆,以蒋介石那么聪明的脑瓜子,我编这个理由,他是不相信的,是骗不住他的。

1931年陈赓在鄂豫皖苏区作战,身负重伤,鄂豫皖苏区没有办法治好他的伤,只好把他秘密转移到上海,在一个跟我们党有关系的医院里治疗。

可是非常不巧,也非常倒霉,正好赶上了顾顺章叛变,顾顺章把陈赓给指认了,陈赓在上海被捕。

蒋介石一听说把陈赓抓了,大喜过望,下令给陈赓好好治伤,另外把他劝过来,不要跟着共产党干了,陈赓丝毫不为所动。

一天,蒋身边的人兴奋地跟陈赓说,校长要来看你。陈赓坚持不见。来人说,委员长已经走到门口了,你不见也得见。蒋介石进来后,陈赓在病房里抓起一张报纸挡住脸。蒋介石见陈赓有意挡住脸不想见他,便走到陈赓的右面,陈赓把报纸移到右边,蒋介石又走到陈赓的左边,陈赓又转过来把报纸移到左边。

蒋明白了,陈赓不想见他。蒋只有离开,跟身边人说了一句,好好给他治伤。

陈赓最终能从上海脱逃,今天,我们比较公正地审视那段历史,可以看见,是蒋介石放了陈赓一马。如果蒋介石不放陈赓,陈赓是无法脱逃的。蒋介石杀共产党人无数,连与蒋长期共事,先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本不是共产党人,只是什么“第三党”,且还有陈诚在一边说情也不能幸免,坚决杀掉。如此腾腾杀气,对被捕的共产党人来说,他的电报就是斩立决,唯独放了陈赓,为什么?

当然,一个原因是陈赓当年救过他的命,蒋还是念这个旧情的;第二就是陈赓不仅在共产党军队中影响很大,他在黄埔一期,包括二期、三期的学员中,也具有重大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是不得不顾忌的,如果他把陈赓杀了,他在整个黄埔系中的威望都要受影响。

我们从这些历史来看,比较起徐海东与毛泽东的素未谋面,坚决服从,陈赓和蒋介石则相互熟悉,陈对蒋有救命之恩,蒋对陈又是如此欣赏,如此想提拔,如此想重用,可是陈赓因心中之共产主义信仰仍弃蒋而去。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这么多的为胸中主义和心中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这批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奋斗。

朝鲜作战:“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写的那句著名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对在长征后期红军只剩下六七千人的情况下,彭德怀在最困难的时候敢于连续作战的勇气的最佳赞誉。但这首诗同时也可用来赞誉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这场仗,是一场我们并没有准备好的战争,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强加于我们的战争,其实也就是说,当时出兵朝鲜是我们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但又必须出兵,那么谁来担任志愿军的司令?

这个人选是不太好确定的。

志愿军的对手是战斗力很强,装备世界一流,而且刚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战斗中获得胜利的美国军队。而我们第一批准备入朝的部队,调了五个军,都是四野的部队,从这个部队的构成来看,要担任志愿军司令,起码得具备两个过硬的条件:

第一点,指挥官必须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第二点,这个指挥官的个人资历必须能够震得住四野的力量。

说实话,当时我军高级领导干部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是不多的,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实际上就三个人——林彪、彭德怀、粟裕。

林彪优势很明显,四野就是他的部队,就是他带出来的。而且指挥大兵团作战,林彪、粟裕都非常突出。所以毛泽东在考虑人选的时候,最初考虑了林彪,也考虑了粟裕。但林彪和粟裕两个人当时都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入朝担任司令一职。

林彪在武汉养病,粟裕在青岛养病。

两个人在解放战争中精神损耗都是非常大的。林彪在衡宝战役的后期,就已经病倒了,都是躺着在指挥打仗了。粟裕也是因为长期艰苦指挥作战,神精衰弱,在青岛疗养院治病。

彭德怀成为必然选择。

但彭德怀并没有意识到点将会点他。

彭德怀当时在西北,是负责西北区党政军的一把手。毛泽东通知彭德怀到北京开会,彭德怀是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到北京的,他带的是一摞汇报西北如何建设的图纸,准备汇报西北怎么开发农田搞建设的问题,根本没有作出征的准备。

他一进会场,没想到讨论的是出兵朝鲜的问题,讨论主要指挥员的人选问题。

于是,毛泽东当场点将。

当天晚上,彭德怀在北京饭店睡不着。一是睡惯了硬板床,睡不惯席梦思;最重要的是因为事儿太大了,根本睡不着。最后他干脆就躺在了地毯上。

第二天,彭德怀走进会场表态,接受这个任务。

这就是在1950年新中国严峻的时刻“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率军与全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较量,需要何等的勇气!

出任志愿军司令,对任何一位高级将领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信任。

彭德怀连家都未回就出征了。

美军一个军有坦克430辆,我志愿军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美军一个师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有432门,我军一个师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仅有12门。

美军一个师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我军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几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

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志愿军主力第三十八军入朝时只有运输车100辆,第二十七军入朝时则只有汽车45辆。

美国空军在朝鲜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不要说飞机,连防空武器都十分缺乏。最初入朝的志愿军只有一个高炮团,36门旧式日制75毫米高炮,还留12门在鸭绿江保卫渡口,带入朝鲜的只有24门。

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可以说,我们完全没有空中防护的力量,所以美军能够随意空袭志愿军设在后方的指挥部,当时毛岸英就牺牲了。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执政当局一直以为,新中国发出的一系列警告是虚声恫吓,根本不会也没有能力出兵的重要原因。

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艰苦奋战,通过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把美式“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压迫到北纬37°线以南,迫使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将、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丧命,硬生生地把美国人打回到谈判桌前。

英国战史专家克里斯托弗·钱特对此评论说:“朝鲜战争对西方世界是一场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它使拥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盟国几乎抵挡不住。”

美国战史专家沃尔特·赫尔姆斯在其著作《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中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再清楚不过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彭德怀代表中华民族横刀立马!有人讲过,狮子带领着一群绵羊,也能战胜由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里说的就是统帅的作用。毫无疑问彭德怀是中国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真正的统帅和猛士。

在1979年要为彭德怀平反的时候,小平同志坚持说彭德怀起码是国际、国内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主要就是因为他指挥了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中国人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也敢于出兵,展现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维护自己国家安全的决心。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给全世界做这样一个示范:中华民族彻底站起来了。

我们出兵朝鲜之后,西方有一个理论,在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新中国政权再也不会退让。所以我们从这一点来讲,“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彭德怀同志在历史上留下来的极其精彩的一笔,敢于在最困难的时候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取得胜利。

那么他们的理论是怎么出来的?根据中国人实际采取的行动。首先当然是毛泽东的决心,谁来实施这个决心?彭德怀在实施。我觉得彭德怀超出了一个军人范围,他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典型的一个代表,给历史印下深深的烙印。

猜你喜欢
陈赓彭德怀蒋介石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传奇名将陈赓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文史春秋(2016年3期)2016-12-01 05:42:12
陈赓军事思想简论
军事历史(2003年2期)2003-08-21 06:32:48
纪念陈赓大将诞辰100周年
军事历史(2003年2期)2003-08-21 06:32:46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彭德怀咬文嚼字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12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军事历史(1998年5期)1998-08-15 06:19:08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军事历史(1994年1期)1994-08-21 0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