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耳穴压豆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3-09-19 06:37:36王韶华万经红巩培培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2期
关键词:督脉耳穴病程

王韶华 万经红 樊 蔚 丁 珍 巩培培 张 玲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255300)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凡小儿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即称RRTI,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据资料统计,6岁以下儿童 RRTI发病率在9.0%~13.13%[1],占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20%~30%[2],3~6岁为RRTI高发年龄段[3]。本病的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迁延,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目前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研究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中医理论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防病,既病防变”。中医药治疗多从调节脏腑功能、改善免疫状态、增强患儿体质入手,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及发病程度,可逐渐促进患儿痊愈。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

我科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捏脊、耳穴贴豆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5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复感儿106例,均为年龄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男50例,女56例;患儿上感>6次/年,下感>2次/年;病程1~2年32例,2~3年43例,3年以上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12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进行诊断和临床分类[5]。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应用捏脊、耳穴贴压治疗。

(1)捏脊操作方法: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患儿俯卧床上,全身自然放松,施术者站在患儿的左侧,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此为1遍,如此循环,从第四遍起加用提法,即“三捏一提”,一共捏6遍,捏拿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揉、按同时并做的手法,对肾俞穴从里向外揉按10次。完成后脊椎稍发红,不要再揉按,穿上衣服即可,6d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捏第2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疗程结束全部停止捏脊,其后1年内随访2~3次,观察疗效。

注意事项:宜在空腹或餐后2h进行,最好在清晨空腹进行,饭后不宜;从下往上走,不能从上往下走;根据年龄、病情、忍痛力来调整手法及力度;注意保护皮肤及保暖;发热、背部皮肤有感染或皮损、出血性疾患、心脏病的患儿不能用此疗法;捏脊期间和之后忌寒凉。

(2)耳穴贴压疗法:取穴:胃、脾、心、小肠、十二指肠、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操作:将中药王不留行药籽放置于0.6cm×0.6cm透明塑料医用粘膏带中央,用不锈钢细探棒将带药粒的粘膏带贴压至上述一侧耳穴上。每天上、下午及晚睡前分别轻柔捏压上述各穴药粒1遍,每遍每穴捏压3下,以耳郭热、胀、潮红为佳。5d后贴压对侧耳穴,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后继续下1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5个疗程。

2.对照组:口服玉屏风颗粒,广州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Z10930036,5g/袋,每次5g,每日3次,按0.25g/kg·d分2~3次服用,连服3个月。

治疗期间停止一切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两组在治疗期间如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仍继续原方案治疗,同时西药对症治疗。

观察指标:监测治疗前及结束后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情况。观察两组自治疗结束后1年内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发病病程、发病病种改善情况。

治疗结果

病情分级:发病次数:Ⅲ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Ⅱ级:平均每月发病1~2次;Ⅰ级:平均每月发病<1次;0级:无发病。病程:Ⅲ级:每次发病>10d;Ⅱ级:每次发病5~10d;Ⅰ级:每次发病<5d;0级:无发病。病种:Ⅲ级:上感、支气管炎、肺炎;Ⅱ级:上感、支气管炎;Ⅰ级:上感;0级:无发病。

疗效评定条件:①捏脊后无发病或发病次数减少1级以上。②捏脊后病程缩短1级以上。③捏脊后病种减低1级以上。④治疗后免疫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具备疗效评定条件中任何3项及以上;有效:具备其中1~2项;无效:上述4项无改变。

结果:两组治疗后发病次数、病程及发病病种分级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发病次数、病程及发病病种分级比较(例)

两组治疗后发病次数、病程及发病病种分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发病频率、发病期病程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发病频率、每次发病病程比较(¯x±s)

治疗组治疗前后在呼吸道感染的发作频率、发作期病程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发作频率、发作期病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x±s,g/L)

疗程结束后两组免疫球蛋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检测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检测(¯x±s)

疗程结束后两组T细胞亚群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58例,显效15例,有效4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对照组48例,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9.2%。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病特点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病程长,且迁延难愈。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功能更为突出。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情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的关键不在邪而在于正气不足。《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必须从体质因素入手,扶正固本,使其气血旺盛,腠理固密,外邪难以侵袭。

捏脊是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捏、捻、放、提等手法直接对背脊部的督脉、膀胱经以及背俞穴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督脉为阳脉之海,为手足三阳经之统摄,维系一身之阳气。刺激督脉可振动阳气,使机体阳气充盛,促进阴血发生。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督脉两侧,又称“巨阳之脉”,背俞穴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刺激背俞穴可影响内脏神经体液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6]。因此,捏脊能有效培元固本、健脾强肾、补益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抵御外邪入侵,有效防止外感复发,这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7]。

耳穴贴压疗法通过在耳郭上贴压王不留行药粒,压迫各个相关脏腑的耳穴络脉,刺激和增强耳郭络脉的通调传导作用,产生了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宽中作用,调整了脾胃运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食欲、增加机体质量、强筋健骨的疗效。耳与督脉为经脉之聚,十二经皆通于此,脏腑各有其所主属的经脉,脏腑之间又有表里关系。经络是内脏与体表联络的通道,病因往往通过经络传入内脏,内脏的病变又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刺激背部、耳部的穴位通过经络反映到全身,从而治疗全身疾患。

小儿捏脊与耳穴贴压疗法历史悠久,是古老而实用的治疗方法,免于口服药物之苦,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且操作方便,方法简单,疗效独特,经济实用,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梓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571-574.

[2]杨雁群,熊冬根.玉屏风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3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0,31(1):31.

[3]王力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与中医防治现状[J].广西中医药,1994,18(2):39-44..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09.

[5]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4.

[6]程宾,董晓斌,谢杰,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2):4-6.

[7]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 .

猜你喜欢
督脉耳穴病程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10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