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川,徐 明,王 磊,秦 覃,封丽华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大学 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7)
地下水的赋存及资源量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构造、地层岩性、结构、厚度等,在断裂构造存在的地区,地下流表现为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特征,运动规律也变得复杂,距离断层越近,流场受断层的影响就越明显,随着离断层距离的增大,影响效应逐步减弱。断层表现出的导水或阻水特征,取决于断层的性质、渗透率与周围介质渗透率的关系。分析构造条件,研究模拟断层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的影响,对确定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选取水源地,开采方案等具有重大意义。
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地下水模拟软件,可用来模拟饱和、非饱和流环境下的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等问题。运用GMS对盖孜河水源地地下水流进行数值模拟,在此过程中,采用MODFLOW下的barrier障碍边界处理断层,通过分析研究区内断层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将它作为模型内部第二类边界条件(隔水或弱透水边界)输入模型,进行模型检验、运行及校正,从而得到了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盖孜河水源地(研究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平原西部),南北长约36 km,东西宽约36 km,控制面积1296 km2。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0℃,多年平均降水量66.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306.1 mm,区内主要河流为盖孜河。
研究区属于南天山及西昆仑两大褶皱带之间的坳陷地带,区内构造与新构造发育,其以升降运动为主并伴随挤压作用,在北部的库马塔格隆起与南部西昆仑山前带隆起,形成了区内的新生代向斜褶皱凹陷,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从而形成四排轴向为NW—SE基本平行的背斜隆起、向斜凹陷,并伴生一些大致平行的NW—SE向的高角度逆断层,控制着区内总体地貌,见图1。
根据含水层分布及水力特征,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划分为潜水、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潜水的补给主要来源是降水入渗、渠道渗漏、灌溉回渗、回归入渗、河流入渗和侧向补给,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和蒸发排泄,其次是排碱渠和侧向流出。承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是侧向补给,人工开采是承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岩组通过弱透水层存在越流补排关系。
研究区南部山前到中部地区为单一潜水含水层,颗粒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变细,厚度为50~450m不等,其中南部盖孜河大桥隐伏断裂(F5)以南,盖孜河河谷三角区域含水层厚度为50m。北部山前到中部地区,上层为潜水层,厚度25~90m,向下为2层承压水层(局部地段为1层承压水层,见图2),其间由亚砂土、亚粘土弱透水层隔开,第一承压水层厚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第二层承压含水层厚度几米-一百多米不等,各研究区含水层岩性无粉土细土层等,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根据模拟软件对地层连续性的要求,在模拟中垂向上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概化为潜水、2个承压水含水层和2个隔水层的五层结构,组成地下水渗流场。
由构造、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显示,断层两侧地下水水位分布不连续,存在明显的“跌水”现象,如乌帕尔西断裂F1及盖孜河大桥断裂F5两侧,地下水水位不连续,断层两侧“跌水”水位落差达60~150m。
为准确进行数值模拟模型的建模和计算,从断层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水力性质等特征出发,并结合地下水位长观及障碍系数经验值综合分析,在不影响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表1列出了各断层性质及其在计算中采用的水力参数。
表1 计算模型中断层的性质及水力参数
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确定计算区边界的位置和性质。对研究区边界进行概化,概化为定流量边界、流线边界(零流量边界)以及模型内部的断层作为第二类边界条件(隔水或弱透水边界)。在垂向上模型的上边界为潜水水面,接受河流入渗、渠系水渗漏、降雨入渗及田间灌溉水回渗补给;以潜水浅埋区蒸发和人工开采来排泄;下边界根据第四系厚度的大小,盖孜河大桥断裂(F5)以南,盖孜河两侧的三角区域取50m处的界面为下边界,北部山前区80~100m处的界面为下边界,其余地区取深度250m处的界面。见图2。
模拟中首先将研究区采用矩形网格剖分为5184个单元(各层的剖分方法完全相同,部分定义为无效单元)。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按渗透系数、贮水系数(或给水度)的差异性将1、4、5层参数划分为30个区,2、3层分为39个区,每个区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质参数。
利用GMS与 ARCGIS属性数据相容的这一特点,将ARCGIS属性数据(shp文件)导入GMS的map模块中,水文地质参数利用Layer处理,地下水的补给排泄项通过MAP下的 wells、Recharge、specified flow、ET 等模块处理,各量的取值均为统计、实测数据。利用map模块与MODFLOW模块建立水文地质初始模型(见图3)。
根据本次研究剖分结果,墙体的厚度(Thickness)相对于网格单元(Cell)水平方向的边长是足够小的以至于可被忽略,其符合水平流障碍边界设计的关键假设。利用这一假设,模型中中将断层简化为一线状,从而不必通过加密网格的方法来进行模拟,提高了模型计算效率。
在初始模型中对断层进行输入定义,打开GMS工程文件(gpr文件),建立新的New Coverage数据,选择Sources/Sinks/BC type下的barrier,设定其垂向作用范围。点击输入菜单,选择ARCGIS属性下的shp断层文件,将ARCGIS属性数据导入map模块,对断层线进行障碍边界条件输入,输入条件包括边界编码、类型及障碍系数(Hyd.char.)等。通过障碍边界定义,完成了所有条件的定义输入和模型的建立,进入模型检验运行校正阶段。
图3 map模块下的初始模型
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无误后开始运行,同时为了证明其对模拟对象的模拟是正确的,是具有一定的精度的,必须进行模型的校正,校正就是一个不断试算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对参数(主要是渗透系数和给水度)进行一定的调整,重复计算来提高模拟精度,并不断把模型中计算的地下水流场与实际的地下水流场进行比较。
为验证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从研究区长观孔中选取14个用于本次校正研究。将14个长观孔的第365天的观测水位与模型计算水位对比,得到计算值与观测值耦合情况良好(见图4)。
图4 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同时,在校正过程中,将观测点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差控制在置信度为95%的条件下,计算值和观测值误差的极差在0.5m的范围之内。校核目标在试算后每一个点上将会显示中点为观测值,上端为观测值加上极差,下端为观测值减去下极差,如果表示观测值与计算值的条形显示在校核置信范围,则条形显示为绿色,如果超出置信区间范围但小于200%,则呈橙色,大于200%则呈红色。
经过验证,由校正拟合情况图5可以得出,观测值和计算值的拟合情况良好,除了左侧2个观测孔呈橙色为较好点,其它的观测孔均为绿色,即表示观测点计算值在预测误差范围内,且地下水的流场与调查、收集的水位资料形成的流场大致相同,模拟的断层两侧地下水水位显示为不连续,模型中“跌水”存在且与实际相符,模型基本可以用来模拟研究区的地下水流情况,同时也模拟了断层对地下水所产生的“跌水”现象。
(1)ARCGIS属性文件与 GMS有很好的接口,可以将ARCGIS属性数据与GMS软件中MAP模块相互转换,再采用MAP模块来建立水文地质初始模型,使模型的建立过程直观,且易于操作实现。
图5 校正后的地下水流场图
(2)应用GMS中MODFLOW模块下的barrier障碍边界条件模拟断层,可改善有限差分法在断层处理方面的缺陷,提高有限差分方法对有断层分布地区的实用性,大大减少了网格划分密度,从而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
(3)研究区地下水受断层的影响显著,断层近南北向贯穿整个研究区,断层两侧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小,形成“跌水”现象,通过实际模拟校正计算结果,模型计算流场与实际流场吻合情况良好,模型基本可以用来模拟研究区的复杂的构造影响下的地下水流情况。
[1]白利平,王金生.GMS在临汾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8,30(16):78 -79.
[2]陈旭光,张善斌,常志勇等.新疆喀什市城市供水盖孜河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R].新疆宝地工程勘察院有限责任公司.2011,1.
[3]朱斌,武强.应用Visual MODFLOW墙体边界模拟断层及工程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vol.20,No.2.19-24.
[4]易立新,徐鹤.地下水数值模拟.GMS应用基础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5]李俊亭.地下水流数值模拟[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6]祝晓彬.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5):53-55.
[7]王博,刘耀炜,孙小龙,任宏微.断层对地下水渗流场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J].地震.2008.7,vol.28,No.3.
[8]孙爱华,朱士.Visual MODFLOW在八五三农场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3):24-27.
[9]卢福光.培丰勘探区F36断层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影响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167(6):53 -54.
[10]朱斌,武强.断层影响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1,vol.25,No.1.
[11]宫辉力,等.地下水系统准三维流场数值模拟与流场宏观调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2):136-139.
[12]Mc Donald G,Michael and Arlen W,Harbaugh.A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 difference ground - water flow model[M].United Stat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