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炜,方 梅,杨 阳
(1.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造融入了徽州人独特的文化观念,也表现了徽州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依山就势的村落形态,聚族而居的人文意蕴,不仅满足了农耕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且营造出了桃花源般的生活意境,备受世人瞩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徽州传统村落的建造山水兼得。特别是其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改造提升而成的水口空间,是徽州传统村落的入口和空间序列的开始,成为了徽州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景区的入口空间与传统村落水口空间有着相同的空间位置和功能审美需求。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善,使得山、水、树木及建筑呈现出和谐的状态,这为现代风景区入口空间的营造提供了借鉴意义。安徽省黄山市东郊的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的规划设计就充分地吸取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的精华,营造出了优美的风景区入口环境,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本文以其为例,论述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在风景区入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明代风水师缪希雍在《葬经翼》中云:“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因此,徽州人非常重视对水口的建设,常常种植大型乔木或建造人工构筑物,营造出功能多样、环境优美的村落入口环境。
1)界定村落边界。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道:“徽州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要。”这样险峻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人隐居避难的世外桃源。因此,很多中原和北方大族为避战乱,举族迁往徽州,聚族而居。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各氏族为了宗族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寸土必争。因此,内向性、防卫性成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其村落形态也呈现出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空间特征。水口作为村落的出入口,成为村落的边界和标志,到了水口便意味着到达了村落的领地。传统村落大多依山而建,水口处于两山夹峙之所。作为村落的门户和构成元素,水口往往也是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这强化了传统村落的防卫性特征。水口距离村落的远近,视具体的山形地势而有所不同,自一里至几十里不等。这一空间距离可看做是“环境容量”的一种反映,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村落现有规模与发展饱和时的差距。
2)调节微气候。中国传统村落在选址与营建时,首先考虑的是风水因素。晋人郭璞《葬经》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徽州传统村落多处于山地丘陵地带,枕山、向阳、环水、面屏是其营建的基本模式。之所以如此营建,山地村落是为了减少山风和寒流,平原村落则是为了营造风水环境。徽州先民尤其重视水口“风水林”的建设,除对自然山林的生态维持外,往往还大规模地人工种植林木,以建立起有效的藏风防风屏障。此外,还会在水口处筑坝蓄水,兴建水碾、水碓、水车等公共设施,以满足村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徽州传统村落注重水口处的藏风得水,起到了调节村落微气候的积极作用。
3)提供交往场所。徽州地区人多地少,因此,徽州村落呈现高密度的空间形态,村落内街巷比较狭窄,较大的公共空间往往位于村落宗祠前的广场和水口处。水口处不仅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的公共交往空间,也成为村中举行大型活动(如祭祀庙会、婚丧嫁娶以及文人绅士读书赏景等)的公共空间。由于水口为一村之门户,加之受到水口锁财等观念的影响,一些村落将水口营造成风景优美、设施多样、层次丰富的水口园林,著名的唐模檀干园就是水口园林的代表。
4)满足精神需求。徽州人推崇程朱理学,崇尚“读朱子之书,行朱子之礼”,而“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2],这种尚理学、重风水的社会风气,推动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的建设。在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着财富和文运,留住财富之气、文运之气成为每一个村落建设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在水口建设桥、廊、亭、堤、塘、树等镇物的做法,增加水口的围合之势,以留住财富之气、文运之气。因此,水口的风水营造与宗族的兴旺发达和财富的繁茂紧紧联系在一起,给聚族而居的族人增强了安全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1)自然要素
古人极为讲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利用,并已总结出一套选址与营建的经验。徽州传统村落往往选择在山环水绕、山明水秀的山谷之中,其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龙、穴、砂、水、向”这“地理五诀”。“龙”指地脉的行止起伏,“砂”指主龙四周的小山[3],“水”包括水口、水城、水的形态及流向几方面的内容,“穴”即确定村落阳基的范围,“向”即确定村落整体布局的方向。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有大量的内容将山川形势与宗族的兴旺与否做了对应联系,要求村落坐北朝南,背靠主龙脉生气的主山,水口处左右是左辅右弼的砂山——青龙白虎,前有屈曲生情的水流环绕,或是带有吉祥色彩的弯月形水塘,水的对面近处要有对景案山,远处是朝山[4]。通过隐喻的手法,将山川形势比作某种动物,如狮、虎、象、龟、蛇、鸡等,进而将这些动物本身所隐喻的吉凶与世人的福祸联系起来[5]。水口处还大量种植树林,不仅可防风蓄水,还可与山水共同形成水口的围合之势,将村落营建在山体的护佑之中。
2)人工要素
徽州传统村落建设除了选择利用自然要素外,往往还建有一些人工构筑物与建筑物。一般以桥作为关锁,辅以亭、塘、堰等建筑;在一些人文层次较高的村落建设中,则会耗巨资兴建诸如文峰塔、文昌阁、魁星楼、五福庙或牌坊、祠堂等高大建筑物,以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
风水理论认为水口桥能够起到截住水流、锁住气运的作用,是水口处的重要构筑物。一些大型的宗族村落对风水桥的修建及其周边环境的营造极为讲究,有的桥上还设有亭廊小屋,称为廊桥。其作用或为行人借避风雨,或供文士宴饮赏景,或便商贾以桥设肆,或供宗族社交祈嗣等。水口处的人工建筑对于完善传统村落水口功能,丰富整体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黄山市的花山谜窟西入口地处中心城区东部边缘由自然山体和新安江围合而成的地带,距老城区约10km,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山迷窟渐江风景名胜区境内,与花山迷窟景区北入口隔江而望。该入口的设计,借鉴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建理念,营造出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入口空间。
花山谜窟风景区位于渐江南岸,东起南溪南村,西至王村;地理环境甚好,山水相依,渐江在此由南向北急转向东南,再急转向东北而去,形成环绕之地势, 汭
风水理论称之为 位。风景区西入口位置的选择借鉴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的有关理念,在风景区西北较平坦处,与北入口和南入口互补,并对风景区在空间上形成了界定。西入口总面积约5hm2,主要设置了服务中心、演艺中心、后勤办公及生态停车等功能区域。主要交通组织以步行交通为主,道路系统以建筑功能为依托,将花山路延续至入口售票处,路面由青石铺就,与山路原野的环境相匹配。花山谜窟西入口位置如图1所示(图片来源:根据《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8年—2025年)》景区规划图修改)。
图1 西入口位置图Fig.1 Location plan of the west entrance
花山谜窟西入口依照徽州传统村落营建理念,尽可能利用其自然要素。花山谜窟西入口的自然环境主要为山体、农田、水体,场地西南背靠花山谜窟核心景区,东北与渐江相连,地块位置地形平坦,形成面山背水、东南走向的地形。其内部地势向东北倾斜,即西南较低,东北地势较高,最大高差约2m,场地与河面最大高差约8m。周边地形峰谷分明,其涧中小溪汇聚成塘,外围渐江源远流长,直向南流。由江东眺,山峰突兀,犹如“山之龙脉”,因而将此作为自然之“龙脉”加以充分利用。
场地外围生态环境较好,西南和东南两面是山体,相对场地最高处约为50m,森林植被完好,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场地内部现主要为农田,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水面,水岸周边生长着芦苇等水生植物,形成类似于湿地的景观。场地西侧现有小路通入,规划有花山旅游公路与场地相连。地块西依自然植被郁郁葱葱的山岭是最大的环境依存屏障,资源优势独特显著;东临渐江,渐江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增强本地块的游览性和观赏性。
西入口规划设计吸收徽州水口营建理念,对西入口进行构筑物、建筑物布局设计,建设项目包括:西入口大门、演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入口生态停车场、电瓶车停车场、管理办公楼及后勤接待、观光阁、与市区相通的游船码头及管理等设施,从而将该区建设成为景区西部重要入口服务区、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及教育场地。
根据规划道路花山路的位置、用地现状以及功能要求,主入口建于场地西侧,沿江设置滨江绿化带和游船码头;在入口南侧,设置小型办公后勤建筑,依山设置文化演艺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在游客接待中心和滨江绿化带之间设置大型生态停车场,满足停车需要,并在西侧规划建设二期停车场用地,满足未来停车需要。在入口东南低洼部分,结合地形和现状,筑坝蓄水,形成水系景观。沿江设置观景阁,起到视线引导和观景的作用。建筑物基本靠近山体设置,入口以及沿江设置小型景观建筑,以减小建筑体量对滨江景观的影响。
此外,在西入口旅游公路尽端修建供外来车辆停放的大型生态停车场,与北入口停车场共同构成整个北区的停车系统,满足景区容量需求。停车场地用石块与草地砖铺砌,采用石缝填泥撒草种的方法,场地四周种植树木,满足生态停车要求。从渐江岸边看过来,生态停车场地大面积的绿化使其对景观的影响显著减小。西入口总平面图如图2所示(图2~3来源于:《花山谜窟景区西入口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单体方案设计》)。
图2 西入口总平面图Fig.2 General Layout of the west entrance
花山谜窟西入口在绿化景观塑造方面崇尚徽州水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力图展示徽州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质,努力营造自然、山林、田园融为一体的徽州水口氛围,在意境烘托方面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提升了景区的品位。
沿江为滨水空间公共绿化,并将自然山洼地设计为蜿蜒曲折的小溪、池塘,萦绕在地块主路两旁,使景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景区内的小溪、池塘设计成以鹅卵石铺底的较浅的自然小渠,雨季满足排水需要,无水时节可作为游客的观赏步道。花山谜窟西入口沿江全景图如图3所示。
图3 西入口沿江全景图Fig.3 Riverside Panorama of the west entrance
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规划设计,吸收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建理念,基本保留了西部山体的原样,并巧妙地将山体的青翠绵延引进地块内部,作为地块的天然背景和绿色屏障。山上青松翠柏、白鹭云集,山下建筑依山而建,与青山碧水、白云蓝天共同演绎一曲自然生态的美妙旋律。隔江相望,景区宛若一幅自然和谐的徽州山水画卷。
致谢:感谢黄山市建筑设计院、黄山市城市规划院对本课题提供的支持。
[1]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11.Wang Qiheng. Research of Fengshui Theory[M].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1992:11.
[2]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M].合肥:黄山书社,2008:901.Zhao Jishi.Jiyuan Pinning on the Trusts[M].Hefei:Huangshan Book Concern,2008:901.
[3] 郭美锋.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28.Guo Meifeng. Research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Likeng Ancient Village[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28.
[4] 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47.He Xiaoxin. The Source of Fengshui[M].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1990:47.
[5] 揭鸣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6:36.Jie Minghao. Analysis of the Space in Hongcun Ancient Village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D].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