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彦臻,薛宇婷
(1.长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64;2.四川大学 商学院,成都610064)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1]。陕西省的发展相对落后,是西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城市化程度低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许多学者对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实证分析,却未对社会最关心的农民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要使农民富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人口、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反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也是农民增收的潜力。本文拟在对陕西省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究,为陕西省的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我国的每个城市都有很多进城的农民工,然而在不同的地域聚集的农民工人数也有很大的差别,收入高低也有一定的差距。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超2.6亿,人均月收入2 290元,陕西农民工总数达459万人,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和逐渐进城务工的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陕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农业人口众多,2006年末,陕西省总人口3 7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 725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为1 450万人,占陕西省农村人口的比例为53.2%,比1990年增加了8.6个百分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但是转移的速度较慢,造成了剩余积累,而且二元经济结构日趋强化,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第二,陕西省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区位资源配置不合理[3]。陕西省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地域,在农业内部,小农经济又占据了主要部分,因此,耕地面积的多少成为制约陕西农村经济吸纳劳动力数量的关键。劳动力资源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逆向运动,使得有限的土地承载的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造成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从而形成了绝对剩余。
第三,生产条件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失业率比值增大。城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4]。尽管陕西城乡差距由1990年的2.97倍扩大为2004年的4.01倍,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没有农民进城务工,这个差距会更大。
第四,陕西省作为西部较落后的省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出现了产值与就业不协调的状况,未能发挥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优势。
第五,陕西省作为我国的一个相对不发达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偏低,各年在全国各省中排名普遍靠后,且一直与全国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值有一定差距,在西北五省中也相对靠后,年增长率较低缓。扣除价格因素,1995—2000年陕西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增长率在13%左右,2001—2005年实际年增长率从1.3%增至6.9%,2006—2012年实际年增长率平稳。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一旦涌现在城市,又形成了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一方面却是沿海发达地区普遍出现用人紧缺的“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农民自身的能力、生活现状和相关转移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的联系[5-8]。农民会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生活水平现状的满意程度而作出相应的选择,这会对其向城市转移的时间长短和转移城市的选取有影响;而转移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城市相关的教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转移规模的大小,一个城市如果经济发展快则会吸纳相对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9]。综上,选取能够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的农村百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城市发展状况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城镇失业率作为模型研究的指标[10],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见表1。
表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重及其影响因素
由表1可得,Y 与X1,X2,X3,X4,X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971,0.983,0.985,0.756。对上述变量做回归分析,删除相关分析中对劳动力转移无显著影响的变量,保留相关度较高的变量,并采用后向剔除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X1和X3先后被去掉。其回归方程为:Y=-2427.039+0.184 X2+0.898 X4-0.108 X5,判定系数R2=0.982,调整的判定系数为R2=0.973,模型的拟合度高,故模型选择较好。F=109.397,sig=0.000,故方程显著性成立。
由模型可知,选取的指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Y均是正相关,其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百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城镇失业率。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经济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会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会改变家庭收入状况,缓解从农村获得收入的压力,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务农中释放,向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意向,说明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劳动力的转移。以上分析正好与学术界的一种观点,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相关联。农村百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也与Y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百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是指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发生联系的各类固定资产原值,其增长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务农的效率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与城市化率、城镇失业率也存在显著的关系,其值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越大。
在回归分析中,根据自变量影响的重要性,依次删除了X1,X3,回归方程中包含解释变量X2(农民人均纯收入)、X4(城市化率)、X5(城镇失业率),可以得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城市化率增大、城市扩张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用工需求,能够吸纳相当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其转移。回归方程中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说明有一种情况是,当城市提供的就业环境下降、岗位减少或是接纳的人员近乎饱和时,会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由以上研究分析可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以下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以农民收入这一绝对数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农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最直观的指标,2008—2012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率均在9.2%以上,而这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有很大关系(图1)。在经济学理论中,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推拉理论常被用于研究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以下将结合各理论阐述农民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图1 2008-2012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速趋势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影响最为广泛,他指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他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村传统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11]。农村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很小,甚至是负数,此时劳动力存在无限供给的状况;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工业部门,对其获利进行再投资,可进行资本扩张。根据二元经济理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了劳动力缺口,而农业发展产生了农业剩余,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然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基础大、增长快,加之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推行了以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工业化模式,使得资本从农村流入城市,从而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随之产生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2]。并且由于工业的发展进程已不再依赖资本积累,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农村收入水平低下,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少,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提高农民收入,打开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可以促进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迁移主要是农村内部推力和城市外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术界一部分认同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正是“推拉”理论的应用[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对农村劳动力起到“拉”力的作用,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会因对迁出地的生活环境等的不满,被“推”出本地,从而实现劳动力的转移。然而由于现状,并非收入越低越能产生“推”力,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会阻碍着人口迁出,例如受教育程度、家庭温饱等与收入低的相互牵制,会使得外出务工的选择机会少,甚至没有必要外出。陕西省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改善教育状况,提升农民工的就业机率,提高农民收入可以缓解务农的压力,劳动者可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外出寻找更多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第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前提。建议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农村青年能够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并对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保证进城农民享有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基本权利和服务,彻底消除城乡差别[14]。同时,改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制度,使离开土地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社会保障,从而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第三,加速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并大力发展三产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提高小城镇产业聚集度,真正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
第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增加城市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15]。我们应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针对不同的因素采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
农民收入是当前社会建设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的统计数据构建模型,选取了5个指标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探讨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互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增加了就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生活等环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显著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广大的农村居民不再只依靠种植农作物生活,并且也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后我国还应继续加快城市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快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1] 刘学明.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管理观察,2010(35):23-24.
[2] 楼旭明,段兴民,简康农.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D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enku.baidu.com/view/a0a4990302020740be1e9b8c.ht ml.
[3] 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分析:以陕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12):28-30,49.
[4] 张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D].福州:东南大学,2007.
[5] 曾雁.增加农民收人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2004(5):51-53.
[6] 廖礼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析[J].才智,2011(2):82-84.
[7] 廖礼华.贫困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个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 陈广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质态及转移对策的研究[D].福州:东南大学,2005.
[9] 戴卫东.灰色关联理论运用于农民收入分析的研究[J].财贸研究,2007(5):41-42.
[10] 崔玉玲,李录堂.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6182-6184.
[11]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2] 薛茁.从农民收入变化看我国城市化必要性[J].辽宁经济,2002(9):20-21.
[13] 杨茹.影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8.
[14] 戴卫东.流动大潮背后的农民养老保障[J].调研世界,2002(5):41-42.
[15] 苏福祥.强化农村劳务开发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对四川省仁寿县农村劳务开发与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