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

2013-09-14 08:47:48韩朝辉张余川陈丽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抗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韩朝辉 张余川 龙 静 陈丽华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医院检验科,海南海口 571100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起病急且致死率高,多发于老年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有研究表明,早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机体的凝血状况有密切关系,高凝状况与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4-6]。血脂是机体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脂类代谢情况,是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水解生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是机体凝血酶活性的体现;纤维蛋白原是机体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早期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抗凝血酶Ⅲ是机体肝脏生成的一种丝酶抑制蛋白,可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7-9]。为了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与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30例进行血脂指标、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指标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年龄为52~76岁,平均(65.3±10.4)岁,其中男81例,女47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早期冠心病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感染、肝肾疾病、创伤、肿瘤患者。选择健康体检人员130例为对照组,年龄 50~74 岁,平均(63.9±11.2)岁,其中男 82 例,女 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6 mL,于3 000 r/min转速下离心3 min,取离心后的血清。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采用日本岛津CL-8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凝血系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均采用ACL-ELITE 全自动血凝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进行检测。生化试剂为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凝血检测试剂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严格遵照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mmol/L,±s)

表1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mmol/L,±s)

组别 例数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观察组130 128 t值 P值4.1±1.0 5.6±1.3 5.762 0.028 1.5 ±0.3 2.8 ±0.6 7.804 0.007 1.6±0.7 1.4±0.5 3.928 0.049 2.8±0.7 3.6±0.8 6.319 0.021

2.2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s,±s)

表2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s,±s)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照组观察组130 128 t值 P值14.3±1.9 12.8±1.7 4.562 0.041 34.2±5.8 31.6±5.4 4.037 0.048

2.3 两组血浆指标分析

两组人员的血浆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 讨论

早期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机体血液的高血凝状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一种止血、抗凝、凝血发生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血栓前状态,即形成纤维蛋白前的状态,容易引发血栓或多种血液病。在早期冠心病发生过程中,常伴有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

表3 两组血浆指标分析(±s)

表3 两组血浆指标分析(±s)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μg/mL)纤维蛋白原(g/L)抗凝血酶Ⅲ(%)对照组观察组130 128 t值 P值0.3±0.1 1.2±0.5 18.674 0 2.7±0.6 3.4±1.1 5.382 0.031 99.8 ±7.3 76.5 ±5.2 4.914 0.036

血脂是人体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总称,其中中性脂肪为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类脂为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三酰甘油可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胆固醇主要为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的有效成分之一。血脂含量的变化可以准确反映机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血浆中胆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迅速升高后,容易引发高脂血症的发生、高三酸甘油酯症等疾病,可诱发血栓的发生。

D-二聚体是一种在纤溶酶影响下由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机体处于纤溶亢进、微血栓成型、高血凝状态下,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将会快速增加。通过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纤溶酶的活性、血栓状况、凝血酶的活性,因而可作为监测机体血凝状态的有效指标之一。早期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血栓的形成,机体处于高血凝状态时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了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概率。

纤维蛋白原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早期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有效独立指标,能有效反映出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真是程度,对于临床诊治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当机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后,其体内的血液将处于一种高血凝状态,伴有血脂的异常变化,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当粥样动脉硬化部位的斑块发生破裂后,作为凝血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将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进而增加早期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抗凝血酶Ⅲ是一种有效的含丝氨酸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凝血酶及其因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与丝氨酸的肽键链接相结合后会生成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复合物,进而使凝血酶失去活性,机体内抗凝血酶Ⅲ的含量越高,对凝血酶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更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因而抗凝血酶Ⅲ与血栓存在一定程度负相关。抗凝血酶Ⅲ的降低将会增加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概率。

凝血酶原时间是机体凝血系统中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之一,可有效反映出机体的外源性凝血是否出现异常,主要的作用原理为机体在发生血小板缺乏时,通过加入大量的组织因子和钙离子后,满足机体凝血系统的外源性凝血条件后,将会使得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最终引发血液凝固,对于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是机体凝血系统中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可准确反映出机体的内源性凝血是否出现异常。内源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Ⅸ、Ⅹ、Ⅴ、Ⅷ、Ⅻ、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在机体发生凝血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准确检测有助于对早期冠心病的准确判断。

本次研究表明,血脂检测中,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血管粥样动脉硬化发生过程中,内皮损伤、脂质浸润、单核细胞吞噬脂质等反应均转变成了泡沫细胞,增加了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含量,增加了引发各种心脏疾病的风险。凝血系统指标检测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凝血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脂质的聚集速度,增加了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因素。血浆指标检测中,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升高后会加速血栓的形成,抗凝血酶Ⅲ的降低会减少对血栓的抑制,进而增加早期冠心病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早期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及早检测有助于早期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Cao J,Zou H,Zhu BP,et al.Sex hormones and androgen receptor: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elderly men[J].Chin Med Sci J,2010,25(1):44-49.

[2]Elias SE,Proena RV,Koller MT,et al.Coronary calcium score improves classific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the elderly:the Rotterdam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10,56(17):1407-1414.

[3]Lavie CJ,Milani RV.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in secondar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J].Prog Cardiovasc Dis,2011,53(6):397-403.

[4]Kang P,Li FF,Yao D,et al.Association analysis on pulse graph characte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blood-fat and thrombin[J].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3(5):810-815.

[5]Loon JE,Maat MP,Deckers JW,et al.Prognostic marker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therosclerosis,2012,224(1):213-217.

[6]Pradeep N,Kausik KR,Christopher P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current and future therapies [J].J Am Coll Cardiol,2010,55(13):1283-1299.

[7]Meng R,Li ZY,Ji XM,et al.Antithrombin Ⅲ associated with fibrinogen predicts the risk of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J].Clin Neurol and Neurosurg,2011,113(5):380-386.

[8]Tu CM,Hsueg CH,Chu KM,et al.Simultaneous thromboses of double coronary arteries in a young male with antithrombinⅢdeficiency[J].Am J Emerg Med,2009,27(9):1169.

[9]Rodrigues TC,Snell JK,Maahs DM,et al.Higher fibrinogen levels predict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J].Atherosclerosis,2010,210(2):671-673.

猜你喜欢
抗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腹腔感染诊断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凝血酶在预防乳腺微创旋切术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