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伟
(山西省煤炭厅 资源地质局,太原030045)
四达沟属于汾河水系虎峪沟支沟,位于太原市西山地区,南邻大虎峪村,西为杜儿坪煤矿,该流域地处国家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西山煤田。由于早期不合理开采,沟谷内堆积有大量煤矸石,加之崩塌、滑坡等形成的崩(滑)积物,构成了大量泥石流物源,一旦形成泥石流,将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研究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查明四达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泥石流判别分析[1-2]并探讨了治理措施。
项目区位于山西高原吕梁山脉中段,属低山区,海拔在1 000~1 400m之间。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位于西部,海拔1 376.3m,最低点位于四达沟入口处,海拔1 094.2m,相对高差约282m。
本区流域呈北西-南东向分布,流域平面形态为“漏斗”形,水系呈树枝状,均属季节性沟河,主沟全长1.5km,流域面积 1.42km2,沟床坡比降为73.3‰,切割深度30~60m,坡角30°~60°,沟道弯曲形态较为复杂,堆积有枯死的树木等杂物。总体特征表现为坡面陡峻,沟谷深窄,沟床比降较大。
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一般300~600mm,根据1979—2011年石千峰降水量资料,年降雨量一般300~600 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平均年降水量426.3mm,最大年降水量985.6mm(1996)。年降雨分布呈西多东少,山区明显高于平川区之特点。较大强度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份,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5%~85%。
根据调查,项目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潜在泥石流。区内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属水石(渣)型;按泥石流活动产出的环境分以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局部分布有坡面型泥石流,后者是形成沟谷型泥石流的主要物源;按泥石流成因分类是以人类不合理活动型为主。
四达沟泥石流物源包括人工堆积物源和天然堆积物源两部分(图1)。
图1 四达沟流域地质灾害现状图
项目区内共见有6处煤矸石堆,堆积量约114 700m3,分布于主沟分叉处支沟中。煤矸石堆下部以棱角状、次棱角状黑色泥岩、砂岩、粉砂岩块石为主,粒径范围在0.2~0.4m,个别达0.7m;上部以风化后的黑色泥土、碎石为主,粒径范围在0.02~0.05m。
大量煤矸石顺沟随意堆放、填埋沟谷,严重阻塞沟谷排洪通道,暴雨期间极易被洪水冲刷带走,煤矸石堆为四达沟泥石流主要固体物源。
2.2.1 崩塌
区内调查发现10处崩塌,崩塌体位于沟谷两侧的高陡山体地带,宽约12~75m,长约5~30m,相对高差约4~25m,形成崩积物体积约0.02~1.0×104m3。崩积物质由岩土块体组成,崩塌体块石呈棱角状,块径多在0.2~1m之间,少部分大于1m。
崩积物质堆积于坡脚以及下部缓坡地带和冲沟内,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块体垮塌现象,崩积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2.2.2 不稳定斜坡
区内发育有不稳定斜坡(潜在崩塌)3处。沟谷基岩出露,边坡陡直,由二迭系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岩层产状较平缓,倾角较小。表层风化强烈,残坡积物由岩块和土质组成,厚度约0.3~0.8m。
岩石软硬相间,岩层碎裂、松散,已处于临界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状态,局部块段随时可见零星掉块现象,在暴雨、爆破震动等因素的作用下,易发生块体垮塌现象,形成泥石流物源。
地貌类型属低中山,新第三纪以来,处于持续抬升状态,地势险峻,地形高差大,沟壑纵横。流域平面形态为“漏斗”形,水系呈树枝状,主沟全长1.5 km,流域面积1.42km2,沟床坡比降为73.3‰,侵蚀模数高达10 000t/km2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沟道底宽3~10m,流程较短,沟道弯曲形态较为复杂。
综上,四达沟坡面陡峻,沟谷深窄,沟床比降较大,均满足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较大的高差和流域面积使得地表水快速而大量的汇集,并侵蚀地表和带动松散固体物质的运动,从而产生泥石流。
通过现场调查,四达沟流域内包括煤矸石堆、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堆积物在内,松散堆积物总量约为145 600m3。
煤矸石堆放在沟口地带河道内,呈阶梯状顺沟延伸,堆积量约114 700m3,占松散堆积物总量的78.8%,矸石堆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稳定性较差,此外,随着堆放时间增加,煤矸石逐渐被风化,大型煤矸石均发生自燃,使得粗粒径逐渐减少,而易被水流带走的细粒径物质逐渐增加。崩积物和不稳定斜坡堆积物散落于山坡和沟谷地带,堆积量约30 900 m3,占松散堆积物总量的21.2%。
钟敦伦、谢洪[3]等学者用单位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动储量进行判别。流域内暴发泥石流的碎屑物量最低标准=暴发泥石流的单位面积碎屑物量最低标准×沟床比降关系系数×流域面积,根据文献[3]求得四达沟暴发泥石流的碎屑物量最低量为11 000 m3/km2×1.2×1.42km2=18 744m3,泥石流发生的判别值=碎屑物聚集总量/暴发泥石流的碎届物量最低标准=7.7>1。满足泥石流启动的要求。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一方面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使其摩擦阻力减小,滑动力增大,增大了滑移能力,另一方面水流对边坡的侧蚀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固体物质的来源。
谭炳炎[4]研究了山西省10min,1h,24h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限界值分别为6mm,15mm,30mm。项目区所在西山地区暴雨每年都有发生,且年10 min,1h,24h最大强度降雨量分别为15.5~29.1 mm,43.5~78.8mm,104.5~279mm,均超过本地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界限值,地表径流呈暴涨暴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水动力条件。
综合分析,四达沟流域已经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在暴雨的激发下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极大损失,直接威胁到下游区域太原市民和厂矿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应及早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根据四达沟泥石流崩塌体及人工堆积物源较多,植被破坏严重及距保护对象较近等特点,建议采用拦挡工程、排导工程、植物措施[5-6]的综合方案进行防治工作。
1)崩塌治理。根据所处的环境地质条件,采取坡脚修建重力式挡墙、碎落台、排水沟(挡墙后部)等措施。
挡墙采用仰斜式浆砌石挡墙结构,外边坡为1∶0.6,内边坡为1:0.2,挡墙顶宽0.8m,墙高6.0 m。挡墙基础埋深1.5m。沿挡墙方向每隔15m设置一道沉降伸缩缝,缝宽2cm,缝内设沥青麻絮及橡胶止水带。沿挡墙高度间隔2.0m设置孔径10cm的排水孔。
2)煤矸石堆的治理。项目区6处煤矸石堆沿沟道两侧分布,采用固源工程和排导工程(图2)。
图2 排导工程示意图
一煤矸石堆位于沟头位置,堆放量约为10万m3,占煤矸石总堆放量的87%,对该矸石堆进行固源处理,治理措施有:拦挡工程、排水工程、煤矸石清理、土地平整及覆土设计;其余5处煤矸石堆的治理采用固源工程结合排导工程。泥石流的治理主要为疏导,除上述固源工程,沿四达沟沟底两侧设置排导工程,采用浆砌块石结构。为了排泄坡面汇流,在排导工程内侧设浆砌石排水沟,采用浆砌石梯形断面形式,底宽50cm,深50cm,坡比一侧为1:0,另一侧为1:0.5,壁厚30cm。
3)不稳定斜坡治理。项目区不稳定斜坡共3处,其中两处为岩质斜坡,另一处为土质斜坡。
对岩质边坡在其坡面上采用“锚杆+柔性网边坡防护”,边坡防护面积1 250m2。运用SNS柔性网覆盖、包裹在危岩体清除后的坡面上,以防止坡面碎石坍塌坠落,这样不仅对不稳定斜坡起加固作用,也可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对不稳定斜坡起到围护作用。对土质斜坡采用1:1削坡处理,不稳定斜坡高4m,削坡工程量为160m3。
4)植物措施。主要为植被恢复工程,在整治后的区域内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油松,在排导工程的两侧种植旱柳进行绿化。
本方案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固崩塌体及不稳定斜坡,对煤矸石堆进行固源,而且具有对交通影响小,对环境破坏小等优点。防止了泥石流的的发生,从而达到了防灾减灾的目的。
1)四达沟沟谷内堆积有大量松散堆积物,并具备发生泥石流的地貌条件,物源条件,降水条件,建议尽早治理。
2)通过对四达沟泥石流的判别分析,提出了拦挡工程+排导工程+植物措施的治理方案,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1] 高延超,郑万模.论小流域内泥石流物源的判别[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29(3):105-109.
[2] 朱静.泥石流沟判别与危险度评价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5,18(3):68-71.
[3] 谭炳炎.暴雨泥石流预报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4):14-20.
[4] 钟敦伦,谢洪,王爱英,等.四川境内成昆铁路泥石流预测预报参数[J].自然灾害学报,1990,8(2):82-88.
[5] 刘大才,彭淘.潘家沟泥石流灾害特征及其综合治理[J].地下空间与工学,2012,8(1):190-197.
[6] 赵忠海.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及工程治理措施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