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青 亓 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11
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头痛”、“头风病”等。笔者在诊治头痛的工作中,结合人群生活、个体的差异、工作环境变化,发现紧张型头痛不仅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基础的,同时也存在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的紊乱。基于此,本研究以紧张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借鉴齐向华教授建立的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等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量化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紧张型头痛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 《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 2 版)》(ICHD-Ⅱ)紧张型头痛(TTH)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头风诊断标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诊断标准:参照齐向华教授制定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诊断标准[1],包括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频发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和慢性发作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者;能独立或通过研究者帮助完成研究问卷;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研究对象愿意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高血压病所致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及有器质性病变的头痛;正在使用阿片类镇痛剂,抗精神病药物或麦角胺者,酗酒或滥用其他药物者;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听力障碍、语言表达不清或沟通障碍者。
本研究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收集紧张型头痛患者300例,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及病房,所有病例诊断明确,符合纳入标准。
1.4.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级量化表。
1.4.2 资料收集 正式调查前对调查者进行培训,减少调查人员偏倚,确保资料的一致性和真实性。并对10例对象进行预调查,根据收集结果.对描述欠清的条目进行必要的修正,尽量将问题的描述标准化、规范化。由调查者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向研究对象承诺本研究的无身体伤害性及自愿的原则,对所取得的资料严格保密。由于问卷包括自评和他评内容两部分。先让受试者填写自评部分,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患者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如患者不能独立完成,则由研究者逐条询问并记录。如有疑问,可向研究者咨询,研究者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的问题的解答须保持一致性。他评部分则采用调查人员和受试者一对一的方式,逐条向受试者进行口头上的询问,并当场把答案填写入表中,询问完成后再由调查者检查条目,以保证填写的完整性。此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收回。
1.5.1 TTH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一般资料分析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
1.5.2 TTH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头痛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头痛指数=∑头痛持续时数×头痛程度。即每次发作的疼痛程度计分乘以每次疼痛持续时间计分(以小时为单位)之积相加。头痛程度(0级=无头痛,1级=轻度头痛,2级=中度头痛,3级=严重头痛,4级=剧烈头痛)。
1.5.3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在TTH中分布规律 采用齐向华教授建立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级量化表[2],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分析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及合并两种状态的患者在紧张型头痛中的分布规律。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连续型变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之间的头痛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任意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课题所收集的30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中,有236例符合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占TTH患者总数的78.7%。现将236例TTH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一般资料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2.1.1 年龄及性别分布 本课题所收集的236例紧张型头痛伴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5岁,最小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39.67岁,年龄分布以35~50年龄组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41.52%;其次为18~34岁年龄组,占38.56%。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51例,男女比例为1∶1.78。
2.1.2 工作性质分布 在236例紧张型头痛伴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占比例最大,为47.03%;脑体混合者次之,占37.71%;体力劳动者占比例最小,为15.26%。说明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存在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2.1.3 文化程度分布 在236例紧张型头痛伴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患者中,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47.46%;其次为中学,占38.98%;小学及以下占13.56%。说明紧张型头痛存在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患者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236例紧张型头痛伴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患者中,思虑过度和郁闷不舒所占比例较大,各占30.08%和20.76%,两者共占50.84%;其次为烦躁焦虑、郁闷不舒+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分别占15.26%、13.14%、11.86%;惊悸不安和精神萎靡所占比例较少,共占8.9%。经单个样本多个构成的拟和优度的χ2检验统计学方法,P<0.05,说明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整体构成不同。见表1。
表1 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布规律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知,头痛指数的大小分别排序,结果如下:烦躁焦虑>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郁闷不舒+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精神萎靡>惊悸不安。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下的头痛指数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8.24,P<0.01),经两两比较发现,除郁闷不舒+思虑过度和郁闷不舒+烦躁焦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对头痛指数有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下的头痛指数比较(±s)
表2 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下的头痛指数比较(±s)
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郁闷不舒+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精神萎靡惊悸不安71 49 36 31 28 13 8 17.82±5.11 13.67±3.02 18.33±7.40 15.35±4.14 15.54±4.90 12.07±2.14 10.36±0.97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例数 头痛指数
紧张型头痛,又称为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心因性头痛、压力性头痛等,临床上表现为双侧颈枕部或全头部的紧张性或压迫性疼痛,常持续存在,每个人一生中患病的可能为30%~78%,在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紧张型头痛为慢性非器质性疾病,主要由于长期精神活动过度紧张、疲劳或强烈精神刺激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造成,常伴有情绪紊乱表现[3]。郭那那等[4]观察了95例紧张性头痛患者,55.8%伴发焦虑或抑郁。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紧张型头痛患者经历了较多的负性事件,应激是触发紧张性头痛的最常见的因素[5],大部分伴有情绪紊乱。患者常常是由于社会、家庭和工作等的压力之下导致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长此以往形成TTH;而一旦患有了TTH,患者又多表现出重重顾虑,终日处于担心和忧虑之中,形成恶性循环[6]。已有研究资料显示抗焦虑、抗抑郁药治疗TTH有效,尤其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疗效更佳[7-8]。
关于正常的心理状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这些是比较高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以上境界,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是积极向上、情绪稳定、认知良好、心态稳定,中医学都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紧张型头痛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缓慢),情感方面的障碍(烦躁、易怒),工作的积极性及效率下降,社交功能减退,以上各种状态都是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紊乱状态不仅是头痛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也是加重头痛的原因所在,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头痛的持续存在。
齐向华教授探索总结出“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这一概念。它包括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烦躁焦虑状态主要表现为:在焦躁的心理情绪之下,患者躯体行为则表现出不安宁,“肢体躁扰”;惊悸不安状态主要表现为心中惊悸,忐忑不安,情绪低落,喜悲伤,心虚则畏人,精神不倚,魂魄妄乱,不能独卧,梦斗讼;郁闷不舒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不舒,不善言语,幽忧寡欢,太息嗳气,肩被紧痛,腹部胀满,按之心下及胁部有抵触感;思虑过度状态主要表现为:终日不间断地苦思冥想,不能自己控制,神识呆顿,行动迟缓,纳呆腹胀,或伴有躁动不安;精神萎靡状态主要表现为:心境情绪的低落,“肢体、精神困倦”,“昼少精神”,“恍惚”,“昏愤”,健忘,思维迟滞,能力不足,“嗜卧少力”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0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中,有236例符合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占TTH患者总数的78.7%。说明紧张型头痛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密切相关。
TTH伴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患者中,以思虑过度和郁闷不舒为最多,分别占30.08%和20.76%,共占50.84%,其次为烦躁焦虑、郁闷不舒+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以精神萎靡和惊悸不安所占比例最少。以上结果提示,存在紧张型头痛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患者,大多是因为长期思虑过度,抑或长期情志不畅,郁闷不舒而引起的,这部分患者终日郁郁寡欢,或者长期处于深思之中,不能自拔,久之则形成紧张型头痛,而这类头痛也以慢性紧张型头痛为主。临床发现,有些患者并不单单是一种心理紊乱状态,而是合并两种状态,比如郁闷不舒+思虑过度、郁闷不舒+烦躁焦虑,可以看出,经常心情郁闷,情志不畅的患者,也很容易造成思虑过度,久之心情烦躁也是必然现象。而这类患者也占据了整个心理紊乱状态的四分之一。至于精神萎靡和惊悸不安的患者,他们所占的比重最小,这类患者虚证居多,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往往会发展为抑郁症或者焦虑症患者,不在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之中。因此治疗TTH要同时调整心理紊乱状态。加强心理干预将成为治疗和预防紧张型头痛的重要手段。
[1]齐向华.失眠症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30-133.
[2]齐向华.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805-1807.
[3]黄红星.养血清脑颗粒与妙纳合用治疗.30例紧张型头痛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5,40:727-728.
[4]郭那那,吴川杰,连亚军,等.101例偏头痛和95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伴发焦虑和/或抑郁临床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9):529-531.
[5]Kopoulou-Kairis M,Alifieraki T,Protagora D,et al.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nd headache Psychopathology,lifeevents and family functioning[J].European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02,11(3):115-122.
[6]张倩,杨小柳.紧张型头痛患者的生活事件、心身症状及其相关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168-170.
[7]王路,彭淼,池丹妮,等.紧张型头痛的心身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5):56-61.
[8]桑雄.帕罗西汀联合地西泮在神经内科门诊防治紧张型头痛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4):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