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陵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
丹毒又名网状淋巴管炎,是外科感染性疾病中常见及多发疾病,下肢丹毒尤为多见。病情常迁延不愈,极易复发,局部组织长期受炎性反应刺激,引起肿胀、疼痛,血液循环受阻,严重感染时可致全身脓毒血症。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可引起淋巴水肿、肢体肿胀,甚至发展为“象皮肿”,如发生血栓下静脉炎更会危及生命,加上长期反复发作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加重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以及社会经济负担。我科在常规药物治疗下肢丹毒的基础上使用我院制剂清热消肿糊外敷患肢,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入住我科的诊断为下肢丹毒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10例,年龄35~60岁,平均43.2岁;入住时间5~10 d,均为单侧下肢丹毒患者,无伴随静脉曲张等血管疾病,无脓毒血症的发生。按住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性别、年龄、患肢肿胀程度、部位、丹毒面积大小以及全身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按照相同的常规外科治疗丹毒的方法给药,遵医嘱予青霉素加入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2次/d,间隔6 h。或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
1.2.2 护理措施: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嘱咐患者禁烟禁酒,减少活动,休息时抬高患肢15°~20°,每天遵医嘱予静脉输液,每天予25%硫酸镁40 ml用清洁纱布湿敷,用绷带固定,2次/d。观察组同样予常规治疗护理,洗净患肢后予我院自制制剂清热消肿糊,以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患肢,并用绷带包扎,2次/d。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 评价方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下肢丹毒的疗效判断标准[1],从治愈、好转、无效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 10.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资料进行χ2检验。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9,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引发的一种急性炎性反应,治疗丹毒时选择药物首先会选择全身应用抗生素,再在此基础上配合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患处及周围皮肤,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减轻局部水肿,但病情多易反复,效果欠佳。
中医学认为,丹毒多由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黏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发生下肢者,多挟有湿热。清热消肿糊为我院自制中药,主治红肿热痛之阳性疮疡。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连、黄柏等。有研究表明[2]:黄连、黄柏等中药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用此类药物湿敷可抑制创面细菌生长和繁殖,控制炎性反应扩散;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下肢微循环,瘀通淋巴回流通畅,减轻局部水肿。同时用蜂蜜作糊形剂,剂型方便快捷,局部直接用药,促使局部炎性反应消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下肢丹毒患者局部外敷我院制剂清热消肿糊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以及经济成本低的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1.
[2]孙海舰,朱永康.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30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