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小莉 (中铁一局集团咸阳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常伴有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均是不利因素[1]。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高血压人群约1.6亿,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又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2]。我院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研究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另外选取同期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只对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61~87岁,平均(76.97±9.01)岁,病程5~15年,平均(11.23±3.74)年;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12例,中学47例,小学44例,文盲1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64~89岁,平均(77.72±9.47)岁,病程2~17年,平均(10.33 ±4.01)年;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中学51例,小学39例,文盲20例。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嗜好。
1.2 方法
1.2.1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高血压带来的危害。着重介绍患者的一些不良嗜好可能对高血压病情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3]。在增强患者的危机意识的同时,详细介绍临床常见降压药的使用效果和成功案例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4]。使患者明白医生对不同患者的降压用药,都是一种个体方案,不容随意更改和削减。
1.2.2 对照组:只对其实施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用药依从情况和不良嗜好的戒除情况,通过用药依从率和不良嗜好的戒除率来综合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情况和不良嗜好的戒除情况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和不良嗜好戒除率均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用药依从情况和不良嗜好的戒除情况比较[例(%)]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常伴有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对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均是不利因素。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高血压人群约1.6亿,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又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维持血压的稳定为基本治疗目的[5]。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长期的用药经常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能配合医生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在血压稳定一段时间后,经常发生自行停药或减量的现象。这种情况对患者的血压稳定危害巨大,经常在停药期间,发生剧烈的反弹,使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急剧升高,也是临床心脑血管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危急病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医生对降压药的选择和用量调整,都是针对患者个体的一种治疗方案,如果患者不遵医嘱,擅自停药、减量甚至随意更换药物,都是一种危险行为,因此通过对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指导和心理护理,使其减少了错误用药习惯,维系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保持患者血压稳定有积极意义。另外,吸烟、酗酒和高盐饮食等不良嗜好不利于患者维持血压平稳,甚至会对患者的用药产生影响。但是部分患者由于不了解其危害,加上长年累月的习惯,不容易戒掉。观察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宣教和具体案例,了解了不良嗜好对维持血压水平的严重危害性,心理护理对其敲响了警钟,使其不良嗜好的戒除率,远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1]生金丽,杨文东.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1):1493.
[2]杨美荣,杨美芹.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53.
[3]罗玉梅.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16.
[4]姚 燕.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7(5):272.
[5]谷秀萍,陈希锋,谢慧芳,等.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