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
林泉忠 台湾中研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安倍晋三的“右翼”指数“超标”,“历史问题”重燃的可能性大增,但安倍政府上台后不急于改善中日关系的策略不会持久,企图“围堵”中国的策略也不会成功。
1月2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接见以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身份在叙以边境戈兰高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日本自卫队士兵。
自称“自民党已经脱胎换骨”的安倍晋三在二度入主东京永田町总理府后,除了推出史上规模最大、超过20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外,在对外关系方面,则突显出与民主党截然不同的外交思维,抛出以“价值观外交”为主轴的日本外交新战略。
安倍政府的新政从目前市场的反应来看,经济方面似乎已看到一些效果,然而对外关系方面却依然迷雾重重、出师不利。不仅中国与韩国在自民党胜选后随即表达对安倍“右翼”思想的担忧,就连美国及西方舆论对安倍晋三也是充满戒心。安倍担任首相后首访美国的计划受挫,奥巴马政府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事实上,美国舆论对他并不客气。《纽约时报》在1月3日以《否定历史的新尝试》为题的社论将安倍晋三定性为“右翼民族主义者”,并严厉批判其有意修改“河野谈话”(日本承认对“慰安妇”问题负有历史责任)的举动是“严重的错误”。
而在大西洋彼岸,1月6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保守’已不足以描述日本(安倍)新政府的本质,因为该内阁中充斥着极端的民族主义者。”1月14日,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在与日本新外相岸田文雄会谈后的记者会上,更是当着岸田的面,明确反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修改“河野谈话”,认为该谈话“涉及一段人类最黑暗的近现代史”。
日本“右翼”的主张大多都离不开提倡“爱国”、拥护“天皇制”、赞成修改和平宪法、质疑“东京审判”、反对“自虐史观”以及支持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过,“二战”后能做到首相的“右翼”自民党人其实并不多,除了横跨战前战后的岸信介(安倍晋三外祖父)外,安倍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右”的自民党领袖。与其比较接近的还有现任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及金融担当相麻生太郎等。
安倍晋三的“右翼”思想形成与“祖传”的DNA似乎有着一定关系,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在“二战”前被东条英机招揽至内阁担任工商大臣。“二战”后,岸信介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为甲级战犯。不过由于冷战格局的急速成形,美国改变对日政策,使岸信介得以脱罪,后来甚至登上内阁首相宝座。安倍晋三曾直言其受外祖父的影响最深。
他的“右翼”细胞也反映在对“历史问题”的见解上。安倍晋三质疑“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审判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认为这是“战胜者强加于战败者的枷锁”,并直言所谓的甲级战犯“不能被称为战争罪人”,“在国内法上不是战犯”。
安倍晋三一直扬言要打造“强大日本”的形象,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强军”。六年前,他任日本首相时就积极主张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如今这一步棋早已实现。这次他则欲将自卫队改称为“国防军”。同时,他除了欲强化日本自卫队的作战能力外,还宣称将重新解释宪法,容许日本自卫队拥有“集体自卫权”。
然而,安倍晋三的“强军”政策不仅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也受制于日本和平宪法,所以修宪成为他多年来的梦想。
现行《日本国宪法》是日本在“二战”战败投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在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直接干预下制定的。宪法第九条写明日本放弃战争。虽然后来日本成立了自卫队,但其功能只限定在必要的防务上,在“行使武力”方面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以达到“强军”目的,正是安倍晋三多年来致力修宪的初衷。然而,修宪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需要越过国会三分之二议席的门坎。
在众议院选举大胜后,自民党要在众议院集结三分之二的“改宪派”力量并不困难,然而自民党在参议院的议席并未过半。许多日本“改宪派”埋怨修宪门坎过高,因此于2011年6月组成超党派的“修改宪法九十六条议员联盟”。该联盟主张修改规定“三分之二门坎”的和平宪法第九十六条,要求将“修宪门坎”降至国会的二分之一议席,身兼联盟顾问的安倍晋三就是此项主张最积极的倡导者。
不过,即使要修改宪法第九十六条,本身也需要参众两院各三分之二议员的同意,因此可以预计,安倍晋三的修宪之路并不会走得太轻松。
与六年前上台后率先出访中国不同,安倍晋三这次摆出不急于改善因钓鱼岛冲突而跌到谷底的中日关系。在积极寻求强化日美同盟及与北约的合作关系外,安倍期望着重稳住东盟各国,企图形成“围堵”中国的“繁荣与自由之弧”,继而向中国施
日本有关反省历史的三次谈话,分别是宫泽谈话(1982年)、河野谈话(1993年)和村山谈话(1995年)。
宫泽谈话:1982年,日本部分教科书将侵略他国的行动说成是“进入”,激起了亚洲各国的愤慨。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发表声明,承认教科书不应该如此这般,提出在日本教科书内容审定时不应刺激亚洲的“邻国条款”。
河野谈话:在日本政府从1991年12月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日军相关的“慰安妇问题”进行调查后,1993年8月4日,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就“慰安妇”问题发表谈话,承认日本“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史实,并表示反省道歉。
村山谈话: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日上,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讲话,承认日本过去实行了错误的国策,走了战争道路,并表示日本要深刻反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加压力,以寻求中国在对日外交上让步。
然而,笔者对“围堵”中国的外交策略是否能奏效存疑。虽然东盟一些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有所摩擦,但是如今中国已越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曾与中国因领土问题一度剑拔弩张的菲律宾和越南也不愿意轻易因为日本的利益而损及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同时,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本身也很密切。目前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不仅日本社会不愿看到日本与不断发展的中国发生进一步冲突,日本经济界也不会坐视“政冷经冷”的中日关系持续下去。六年前安倍初次执政,随即访问中国,正是在来自日本经济界压力下所做出的外交举措。
而中日关系中的另一变量则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安倍晋三是日本政界最“亲台”的政治人物。不仅长期以来是“日华议员恳谈会”的主要成员,2012年5月更当选民间团体“亚东亲善协会”的会长。安倍过去曾多次访台,与台湾政商界建立了颇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台湾不少人士普遍认为,安倍晋三重新主政将有利于台日关系的发展。
基于“反中亲台”立场,安倍晋三在对华外交方面自然希望拉拢台湾以牵制中国大陆。目前中日之间涉台的棘手问题中,以钓鱼岛争端最为迫切。安倍政府不愿看到台湾与中国大陆联手,而台湾则希望促使日方在两方鱼权谈判上有所让步。
虽然目前钓鱼岛危机仍然波谲云诡,但是理智的日本人都知道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而安倍晋三也应该最终醒悟:日本要实现“强国梦”,离不开与“世界经济火车头”——中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