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归纳探究

2013-09-09 06:47靳凤华
关键词:古民居民居福建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归纳探究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 350108)

从审美的角度对福建古民居进行外观色彩、建筑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其建筑色彩产生的原因,可以把福建古民居建筑归纳为四大色彩区域:土黄色建筑区域、青灰色建筑区域、红色建筑区域和五彩缤纷的石头建筑区域。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体现出典型的地域文化意义。

建筑色彩;福建古民居;色彩区域;色彩多元化

从古至今,建筑与色彩都是相辅相成的,建筑色彩在建筑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筑离不开色彩。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传统建筑色彩,这些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形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例如,我国的宫殿建筑多用黄瓦红墙;而江南民居则采用白墙灰瓦;意大利惯用黄、红砖的暖色凋;北欧人较多地采用青、绿的冷色调等。这些附着在建筑形体上的色彩常常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体现了某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它往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艺术思潮等多种因素相关联。当今,环境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研究传统建筑色彩在当今社会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的分析,可以对当今城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色彩带来借鉴启迪。

一、福建传统民居建筑多样化和建筑色彩多元化形成的原因

福建地处丘陵地带,境内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历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同时,福建东南地处沿海,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比较明显。福建全省是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结构。丘陵、盆地、海洋的多样性地貌结构和气候是造成福建民居建筑多样性和建筑色彩绚丽多元的重要原因。

从西晋末年到北宋直至明清,北方中原人或因躲避战乱,或因迁徙开发,先后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入闽。移民入闽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这些技术文化同当地闽越人的技术文化融汇结合,加上由于迁移时间和迁移地域不同,所以每个地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再者,这些栖居地之间,因为山脉阻隔,交通彼此困难,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小建筑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村落聚居的各自不同风格,各个村落各个地区甚至出现“隔山隔世”的状态,这也是形成福建传统民居多样性和建筑色彩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年代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的具有各地地域特色的色彩丰富的传统福建古民居。据厦门大学戴志坚教授考证认为,根据福建的地域、语言、文化的分布,可以把福建民居概括为两大类:闽海系民居和客家系民居。具体为:海洋文化的闽南民居;科举文化的莆仙民居;江城文化的闽东民居;书院文化的闽北民居;山林文化的闽中民居;移垦文化的客家民居;边界文化的闽西北民居。[1]

本文尝试从闽地民居外部建筑色彩的角度分析归纳福建传统民居的种类,一方面指出闽地由于独特的土壤环境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决定了其建筑色彩的多元性。这种归纳和划分打破了位置地域的限定,打破了文化、语言的限定,是单一的从外墙(外衣)色彩的角度区分和划分的。另一方面,从建筑色彩的角度看福建民居,也可以体现出民居的地域、语言、文化间的联系。

二、福建传统民居建筑色彩归纳

中国传统建筑由于时代、等级、地域和文化的区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外部和内部色彩,并以此著称于世。本文拟从建筑的外部色彩归纳论述福建古民居。

一个单体建筑或一组建筑群落的外部色彩基调,大都是由占这个或这组建筑面积三分之二的外部墙体的色彩基调决定的。即墙体倾向于什么基调,就是这组建筑的色彩基调。由于受到气候条件、交通不变条件等的限制,迁移到福建的北方中原人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木材、土壤或石头建造传统民居,由于加工设色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所以建筑色彩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不像徽派建筑和江浙民居所呈现出来的比较明确和统一的粉墙黛瓦的黑白灰建筑色彩基调,福建传统民居呈现出来的是绚丽多彩的建筑色彩基调。福建地处山区丘陵地带,红壤、黄壤为全省主要的土壤类型。这决定了其外部墙体的主要色彩基调:主要以土黄色调和红色色调为主。同时,受福建北部徽州建筑和江南建筑影响,闽北大部分地区、闽东大部分地区、闽西局部所呈现出来的是外墙青灰砖色彩和黑白砖瓦,即青灰色调和黑白色调。再者,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东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居取材是当地的石头,石头可以避免海风和海浪的侵蚀,所以呈现出来的色调是石头本色的五彩色。

总之,根据福建传统民居的建筑外部墙体色彩,可以把福建传统民居归纳为四个区域,即土黄色建筑区域、青灰色建筑区域、红色建筑区域和五彩缤纷的石头建筑区域。

1.土黄色建筑区域

土黄色区域在福建传统建筑中是占比重较大的一部分区域,闽东、闽中、闽西、闽西南的部分古民居都是这个色彩区域的。闽西和闽西南的土楼,闽中三明一带的土堡大都是土黄色的墙体作为外衣。墙体均取材于当地的黄色土壤,十几米高的黄泥生土为其墙身,大部分墙体不加任何粉饰,以纯天然土质颜色暴露于空气之中。这正体现了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本质的论述:“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2]客家土楼和闽中的土堡由于防御的需要,在土楼和土堡的墙体上,开凿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窗户,远远望去,这些窗户像一些大小不等的黑点,点缀在大块的土黄色之间,打破了呆板沉闷之感。墙角处主要用灰黑色的鹅卵石做基底;在土楼的入口处,是用白灰打底的门框,加上红色的对联;还有蓝天、黛瓦、大小不一圆的方的形状各异的土楼,置于绿树青山之间,宛如一幅幅风景画,非常具有震撼力(图1)。福建近几年发现的大田古堡群(图2,图3),大部分外墙的基调也为土黄色,与土楼的色彩基调相似。比起土楼,土堡的形状更多,有前方后圆形,也有圆形方形和椭圆形,甚至有琵琶形的不规则形土堡(图3)[3],但是不管哪种形状,大都是厚厚的黄土外墙,一身的质朴和纯厚。

图1 南靖土楼

图2 大田土堡

除了福建的土楼和土堡建筑是土黄色的墙体外,在福建北部和东北部古民居建筑也是用纯天然的黄土做外墙的,如图4,是闽东北宁德市周宁县的禾溪村,整个村子打眼望去,外墙几乎用黄土胚筑而成,虽然内部建筑结构大都是木建构,但是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的平常百姓,土黄色的外墙体是他们建筑的共同特征。

图3 大田琵琶堡

图4 周宁县纯池镇禾溪村古民居

2.青灰色建筑区域

比起土黄色建筑区域的明快和强烈,青灰色区域的建筑显得沉闷和厚重。青灰色的砖块是其主要的建筑外部材料。迁居到福建的中原人,他们具有深厚儒家处世思想,长期生活在山水田园之中的桃源意境,深深地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也逐步造就了素雅、洁净的外立面风格,特别是早期,受到徽州建筑的影响,内外装饰均较为简单,喜用原木色彩,保持了儒家贬斥装饰,崇尚古朴自然的价值观念。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影响福建青灰色建筑的一个因素,地域差异导致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导致审美观的差异。地处闽东的福州人内敛低调,所以不喜好建筑的外观装饰太过繁琐和高大突兀,福州三坊七巷的建筑色彩也是青灰色基调,造型和缓、委婉(图5);而地处闽北和闽西的客家人热情好客,性格奔放豪爽,青灰色古民居建筑高大巍峨(图6,图7)。

青灰色建筑区域主要涵盖了福建大部分民居建筑,闽东、闽北和闽西和闽中一带,虽然这些青灰色的建筑在外形结构上有许多不同的变化,如在闽北和闽西青灰砖建筑中的风火墙高大平直,山墙形以一字形迭落式为主,给人以沉稳厚重,聚敛内向之感(图6);闽东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代表的青灰砖建筑,风火山墙呈马鞍状,外形以弧线为主,前耸后直,雍容有度[4](图 5),但是这些建筑群落在外观色彩上的共性是青灰色为其主色调。

图5 福州三坊七巷

图6 武夷下梅村

图7 邵武和平古镇

闽北古民居在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建筑造型方面受徽派建筑的影响最深,是福建青砖建筑古村落发育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是福建省境内最具代表意义的青灰砖建筑起源和发展相对完备的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古村落。受到徽州和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传承,在朴拙厚实的青砖雕上栩栩如生的花草鸟兽、神仙人物、戏曲故事,建筑就有了灵气,像黑白照片那样纯净雅致(图6,图7)。虽没有徽州建筑的黑白对比分明,但青灰色仍不失雅致朴素。闽北民居的建筑的柱础也用石材,石料多用花岗岩,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地较粗,武夷下梅村的建筑是其代表(图6),另外还有闽北邵武和平古镇(图7)、周宁县洋中村等(图8)。

图8 福建北部古村——周宁洋中村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人文喜好使建筑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小青瓦屋面、青灰色的外墙立面。屋顶、屋檐、空斗墙、马头墙构建的青黑、白、青三色的建筑主调。在闽西连城县培田古民居,完整的保留有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同样是客家古民居,但是培田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的结构外形和建筑色彩上不同于客家土楼(图9)。

图9 培田徽式建筑的风火墙

3.红色建筑区域

红色是闽南建筑的生命,红墙,红瓦,红砖铺路。可以说闽南人离不开红色,红色是他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把青灰色区域的建筑比作敦实憨厚的农家大哥,那么红色的闽南建筑就是温婉亮丽的邻家妹子。一身红装素裹,一脸的娇羞婀娜,却又不失大度得体。取材当地红土为主料,烧制成红砖、红瓦,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除了厦门、漳州、泉州闽南三地红色建筑区域特征最为明显外,莆仙地区的古民居建筑和福清南部地区的古民居建筑也都属于此类红色建筑区域。红色建筑区域的建筑无处不用装饰,雕饰极尽夸张和繁缛,装饰艺术已在拙作《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回归探究——以闽台传统建筑与巴洛克建筑为例》中讲述,关于闽南建筑色彩也在拙作《论闽南传统建筑独特的地域色彩》中有所讲述,在此不作赘述。[5]

4.五彩缤纷的石头建筑区域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为了避免海风和海水的侵蚀,住在海边的居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石头房建筑,所以在福建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建筑色彩区域——五彩斑斓的石头建筑区域。虽然在福建绚丽多彩的古民居中只占据了很小的份额,但是色彩斑斓的石头民居的存在更对福建古民居起了画龙点睛的意义。这些地区几乎都在海边或海岛上,有平潭、泉州泉港区、惠安崇武、长乐、莆田、霞浦等地,色彩斑斓的石头房子星罗棋布散落在海岸、海岛上,为海域民居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石头房民居是平潭岛的一大特色。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石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建房修路。这些花岗岩主要呈现的是灰黄色和灰白色两种色彩基调,青色的花岗岩比重较小。他们将这些颜色各异的石头加工为大小不一的方形石块砌成房屋,石屋的屋顶呈“人”字形,不留风雨檐,用拱形瓦片铺盖,石头屋常常挤挤挨挨地连成一片,石头房顶的每片瓦片上都压着一块色彩不同的石头,石头都排列整齐,是为了防止瓦片被风吹跑,这一式样为全国少见,是平潭石筑民宅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的老式石头房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外墙十分考究,石料多为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石缝紧咬成线,浑然一体。造型上马鞍形风火墙、人字形屋顶,是平潭石头房的一大特色(图10)。

图10 平潭的石头房子

泉州泉港区樟脚村古民居有100多间石头屋,均是利用内山七彩卵石垒叠而成。由于石头有铁红色、黑色、棕色、黄色等许多颜色,房子就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虽然房子的建造就地取材,不是石头就是泥巴,但异常结实。据称,村中建造时间最长的一座房子,竟然已屹立了近300年时间而不倒。整个村子的石头房子依山势而建,因此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些房子一楼的门前有条路,二楼的房间开个门出来,也是一条路。房子与房子之间的距离很窄,形成了幽静的石巷。走在石巷中,左右两边的石墙一片斑驳,但其呈现出的红、灰、白、青的色泽依然绚丽,俨然一幅油彩画(图11)。

图11 泉州泉港区樟脚村

惠安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一踏进古城,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石头就是古城的灵魂。古城无论是城墙,还是街巷,无论寺庙,还是民居,都是用五彩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图12)。

图12 惠安崇武

三、结语

总之,多山、多海湾、多种土壤、多种语言、多种文化造就了福建古民居建筑的多种色彩区域,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色彩建筑体系。绚丽多彩的福建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大地的古民居建筑色彩中闪耀着熠熠光辉。

研究福建古民居建筑色彩,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沿袭了自己地域、民族、信仰、风俗等习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城市色彩。如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的城市建筑常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而且建筑材料传承了几百年前的石头建筑房子的传统;非洲国家习惯用白色和黄色;法国巴黎的建筑多采用黑色屋面、淡茶色外墙等。这些色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一个城市特有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6]我国当前的建筑色彩设计还处在萌芽、认识阶段,我们有绚丽多彩的民族古民居,应该不断的尝试将民族色彩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形成和建筑属于我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建筑色彩。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形势下,应该促进色彩的区域化、地方化、多样化,追求建筑色彩的个性,创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城市色彩。

注释:

[1]戴志坚:《福建传统民居的分类探析》,《小城镇建设》2001年第9期。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戴志坚、曾 茜:《闽中土堡的建筑特色探源》,《中国名城》2009年第11期。

[4]楼建龙:《福建传统民居区系类型概述》,《福建文博》2009年第2期。

[5]两文详见《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006年第6期。

[6]张 强:《浅谈建筑与色彩的联系》,《开封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责任编辑:余 言]

TU-023

A

1002-3321(2013)03-0088-05

2012-12-25

靳凤华,女,山东日照人,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讲师。

猜你喜欢
古民居民居福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那个梦
民居智库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奇趣民居
福建医改新在哪?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