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杜 辉,王卫红
(1.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银川 750021;2.隆德县水务局,宁夏 隆德 756300)
宁夏的水土保持工作基本上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但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同质化和群众生活贫穷状况一直没有太大改观,致使治理成果得不到长期保存,长期处于“治理—贫穷—破坏—治理”的恶性循环。清流河流域自2009年中央立项以来,通过3年的治理,解决了流域治理反弹和治理模式同质化问题。我们利用清流河2009—2012年调查资料,从治理模式、措施途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功原因,为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同类型小流域提供了新的治理途径。
清流河流域地处隆德县城以东,属渝河一级支流,面积42.91 km2,年土壤侵蚀厚度3.56 mm,强烈以上侵蚀面积29.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9.15%。属半干旱气候区,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502.1 mm、蒸发量1 336.4 mm、气温5.3℃、10 cm地温7.5℃、相对湿度65.0%。土壤为灰褐土、阴黑土和侵蚀黄绵土,土层较薄。流域内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峁具有土石山区的特性,坡台地、沟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丘Ⅲ副区的特征。
经过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27.4 km2,特色水保措施是533.3 hm2苗木基地,品种主要为油松、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2010年,隆德县政府以流域生态经济开发为主线,协调水务局、财政局和农业局等相关单位,围绕生态保护利用、生态经济开发和生态景观休闲,在清流河流域进行生态清洁流域治理试点,力争建成一个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截至2012年底,水保措施全面完成,经济产业开发初具规模,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流域地势,将流域划分为“峁、坡台地、沟”3个层次,按照清流河流域自然条件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流域综合治理、节水高效灌溉、生态科技示范、新农村建设等工程为统领,稳步推进流域生态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顶部生态保护利用、中部生态经济开发、底部生态景观休闲”的治理模式(见图1)。
经过3年的治理,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67.0%提高到89.1%,林草覆盖率由33.1%提高到52.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 990元提高到3 550元,解决了流域治理反弹问题。其主要经验是中央资金支持、地方政策优惠、企业大户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具体做法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开发为龙头、景观休闲为目标;主要成效是治理程度提高,农民增收显著。
清流河流域顶部属于黄土梁峁边缘,25°—35°土地面积8.3 km2,占流域面积的19.3%,35°以上土地面积1.5 km2,占3.5%,海拔2 200 m以上主要为针叶森林草原带。为涵养水源、提高地下水源补给能力,对海拔2 200 m以上区域进行封育,封育面积9.47 km2,其中人工补植面积2.14 km2。与此同时,在残林、疏林中平茬复壮、修枝间伐、择优选育,增加封育效果。
图1 清流河流域治理效果
清流河流域中部为坡台地,坡度在5°~25°之间,该区雨强大,最大日降水量达131.7 mm,致使坡台地地形破碎,不集中成片。针对该区域特点,按照立地条件,建设苗木基地533.3 hm2、生态科技示范园57 hm2,其中发展花卉种植2 hm2、中药材引种驯化6 hm2、林药间作18 hm2、育苗16 hm2、水土保持生态植物园15 hm2,在保持水土的同时,为流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硬化乡村道路3.8 km,栽行道树0.4万株,解决给排水260户,建垃圾收集点11处,投放太阳能灶1 167个,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保护、人居舒适相适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坡台地适宜区域建设集水池和小高抽,在沟谷建设淤地坝和谷坊,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为苗木基地和生态科技示范园发展节水高效灌溉提供水源。
清流河流域底部为沟谷地貌,面积6.65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5.5%,该区域距离隆德县城和六盘山景区均较近,市民有生态休闲、娱乐度假、健体康复的需求。通过疏浚河道、整治岸坡,植树种草,修建拦河坝、景观水道、休闲设施,使清流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清流河两岸绿草如茵、花草盛开、环境优美、人水和谐[1]、经济发展,已成为群众满意的县城后花园。
清流河流域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基础上,依托流域的自然资源,以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招商引资、大户经营、种植能手培养、村民互助等方式,突出发展苗木、花卉、中药材产业,其中苗木产业已成为流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治理过程中,根据流域不同部位需求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一方面以生态保护促进植被恢复以及利用[2],另一方面以生态经济开发、生态景观休闲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清流河流域主要水保措施有基本农田、水源涵养林、沟道治理工程、坡面生态林(草)、生态移民等,对主要水保措施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1)基本农田。为保障流域内粮食安全,对15°以下坡耕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4],要求是梯田集中连片、田面宽大平、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并引进快速土壤培肥技术,实现当年收获一茬秋粮;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重视种植能人的带动作用;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高效灌溉。
(2)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是在不适宜发展农作物的陡坡,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种草起步、草灌先行、乔灌结合[5]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使植被快速地成长起来。水源涵养林可增加水源,通过收缴水费、生态补偿等可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碳排放交易预留了交换空间。
(3)沟道治理工程。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利用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发展家庭农场。
(4)生态移民。实施生态移民,逐步减轻环境的人口压力。多年的实践也证明,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生活,而且可置换出大量的生态恢复空间,实现“小开发、大保护”。
清流河流域治理后,隆德县各部门积极招商引资,培养种植能手,大力发展经济。目前,绿化苗圃已成为流域内的支柱产业,生态植物园发展势头强劲。
(1)充分利用流域的自然优势,发展绿化苗圃,一方面引进技术提高苗木质量,另一方面建立苗木销售体系,保证种植、管护、销售环节通畅。
(2)结合六盘山旅游及已建成的小水库、文化广场、农家乐、生态植物园和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吸引县城居民及外地游客休闲娱乐。
为保证清流河流域治理的顺利进行,实现“高、精、效”的水保治理思路,隆德县开展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配合、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群防群治”的管理模式,这样,资金能保证,治理速度快,标准高,效益好。
为打破水土保持与农村经济贫困恶性循环的链条,隆德县从经济发展角度研究水土流失问题,采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水土保持,消灭区域性贫困,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农业合作社等形式, 盘活经营权,稳定了流域治理成果。
清流河流域在治理实践中,重点抓住了“五个结 合”,即流域治理和产业开发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 结合、和文化旅游科普培训相结合、和水资源的开发利 用保护相结合、和政府投资及招商引资相结合。目前, 生态保护利用初见成效,生态经济开发势头良好,生态 景观休闲后劲十足,在一条流域中,将生态安全、生态 经济、生态景观贯彻在流域治理当中,有效防止了流域 治理后的反弹问题。
流域治理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工程,到底哪种模式 适合哪种类型的流域,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特 殊需求决定。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宜生态景观休闲和生 态保护利用;在经济落后地区,流域治理工作要以生态 经济开发为主,兼顾生态保护利用和生态景观休闲。
[1]徐项.生态景观型山区半山区小流域治理初探[J].科技创 新导报,2010(31):119-120.
[2]张本强,张铁英.禁牧种草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2):18-20.
[3]刘平,曹文洪.关于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思 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2(6):9-10.
[4]卜崇德,陈广宏,薛塞光.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15-318.
[5]严国民,段文中,康清海.草灌乔结合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 保生态建设的好形式[J].中国水土保持,2002(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