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妈妈”群体:被遗忘的相依为命

2013-09-06 07:58:54卢美慧
现代阅读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父生育群体

卢美慧 等

当公众的视线聚焦于那些举报贪腐官员的“情妇”、出没于网络间的炫富女等人物身上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群中还有很多未婚妈妈,独自拉扯孩子长大。

守护生命

乔敏,贵州人,10年前到北京打拼,是电子设备销售员,那年她21岁。到京第一年,她认识了飞飞的爸爸。在一起3年,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两人负气分手。

几个月后,乔敏发现怀孕,找到飞飞爸爸,男人说:他把另一个女人肚子搞大了,刚同她闪婚。

医生说乔敏子宫后位,属于不易受孕体质。如果选择流产,“以后很可能再也无法当母亲”。乔敏决定留下这条生命。

生产的那天,雨下得特别大,钱不够,医院附近的取款机一次只能取2000块钱,乔敏挺着大肚子,雨中走了3里路,找了4个取款机取钱。

生产后,摇篮里的宝宝身旁,没有家人,没有丈夫,每当想起那天,她总是“先哭一场”,然后“跟所有人说我不后悔。”

和乔敏情况类似,准未婚妈妈魏兰刚经历了一段失落的感情。

“我做了错事,但我的孩子没犯错。”窝在沙发里的魏兰眼眶始终有泪。32岁的她任职于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她目前孕期5个月,孕检时医生说她怀的是双胞胎。怀孕两个月后,许给魏兰美好未来的那个男人转身离开。

于军是名教师,短婚未育,此后独居。2008年,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孩子的生父。男人是程序员,吉林人,住在于军的家里。

于军“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长久”,那时她41岁,男人二十五六岁。年底,她怀孕了。男人极力劝说她打掉孩子,双方谈不拢。

不顺心的婚姻,多年一个人生活,于军想要个孩子,就像她本能地想从生活中抓住些什么。她不想看到自己的未来像小区里那个独居老太太,死在家里半个月才被发现。

“抓住些什么”就注定要面对更多:周围异样的目光,很多现实问题。

艰难生活

未婚妈妈所面临共同的现实问题是:非婚生子没有准生证,问了几家公立医院都没法建档。魏兰最后联系到一家私立妇产医院。

因为非婚生育,所有的费用都无法报销,对钱从来没什么概念的魏兰,开始算计每一笔开销,“要为俩孩子的将来打算”。

而乔敏在飞飞出生后,先是丢掉工作,几个月没收入,前几年的积蓄也消耗干净。

一个人带孩子没法挣钱,乔敏把儿子寄养到通州一户农家,每月1500元。她找了份包吃包住的工作,月薪也是1500元。每月发工资的那天,就是乔敏唯一和儿子见面的日子,她一边摸着儿子的小脸蛋,一边把1500元交到农户阿姨手上。

一年后,乔敏把飞飞抱回自己身边,她觉得只有这样生命才完整。

算作超生人口,非婚生的孩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落户。

飞飞的爸爸是北京户口。飞飞出生后,乔敏曾想着给飞飞弄个北京户口。几年过去,户口一直没办下来。乔敏咨询北京计生部门,非婚生子,孩子想取得北京户口根本没有可能。

回贵州办理,当地计生部门也不肯给飞飞落户,“你都不在贵州,我们知道孩子是哪儿来的?”一句话把乔敏噎了回来。

于军也曾打匿名电话咨询计生部门。电话那头说,婚外生育是违法的,给孩子上户口要先缴罚款,几万块。

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住在海淀实验小学旁边,没多远就是首都师范大学,属于典型的“黄金学区”,她清楚地知道,只需户口本上的一页纸,女儿的人生“至少不会差到哪里去”。

没想到,要完成这一纸证明,需要面对重重阻隔,寻找孩子的生父,成了她过不去的坎儿。

寻找生父DNA

2009年底,于军走进街道计生办,对方答复,要提供生父信息及亲子鉴定证明。

孩子出生前两个月,于军挺着大肚子见了孩子生父最后一面,那次见面主题明了:男人还了之前借于军的5000块钱,然后宣布,于军、孩子跟他没丁点儿关系。接着电话换了,网络账号全部注销,离开北京,消失得彻彻底底。

“她现在的情况是想交罚款都没资格。”于军所在小区居委会主任李冬梅说,为帮她解决问题,居委会跟街道、派出所协调了不知多少次,也联系过吉林警方,但“对方说这事儿他们管不着”。

街道办也曾建议于军登报寻人,然后报失踪。但是报纸登了,警方又说报失踪必须是直系亲属并且提供相应证明。

李冬梅说,居委会非常想解决于军的困难,但是“规定在那儿,我们只能执行。”她还透露,因为这件事,社区连续几年评优的资格都没有。

于军走投无路。2013年年初,她花3000元请了吉林当地一位律师,起诉孩子生父。律师多次跟法院沟通,法院审查相关材料后,觉得此事缺乏立案依据。

代理律师丁雯称,这种案子即便立案成功,后期调查取证也困难重重,“法院不能强制公民进行亲子鉴定”。

最后一条路被堵死了。

隐秘增长的群体

更多的未婚妈妈像于军一样,独自为孩子寻找生存的方向。

身边都是和谐美满的家庭,“乔敏和于军们”试图寻求帮助,现实的压力逼着她们把目光转向网络。

在网络世界,未婚妈妈通过QQ群、贴吧、论坛等,抱团取暖。

在乔敏加入“未婚妈妈QQ群”时,只是简单的问候语,便会引来很多回应,“宝宝多大?”“上户口了吗?”“宝爸给孩子抚养费吗?”……

在现实中承受着异样目光的她,发现网络的另一端竟有那么多同命人。

调查期间,记者先后加入5个“未婚妈妈QQ群”,5个群总人数加起来接近2000人。

在“未婚妈妈贴吧”,总发帖量超过17万。管理贴吧3年,吧主依依(网名)最大的感触是,未婚妈妈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他们中有未成年人,有大学生,有白领,也有人们常说的第三者,情况不同,但总体感觉人数在增多”。

“小小鸟打工热线”是国内最早尝试建立“未婚妈妈救助热线”的民间公益组织之一,但是囿于资金问题,相关计划一直搁浅。“社会对未婚妈妈有先天歧视,未婚生育被单纯看成道德问题。”热线的创办人魏伟总结项目难以开展的原因,“官方和民间都对这个人群讳莫如深”。

有于军类似情况的人找到魏伟,“我们帮着联系生父,成功的很少。”魏伟说,“这一定要政府部门协调解决,一个非政府组织不可能解决,更何况一个带孩子的女人?”

贴吧也曾尝试捐助的几位生活特别困难的妈妈,但是由于贴吧内的女性大多“自身难保”,公益活动并未形成规模。

主流外的“真空”

“在我国,受制于传统观念和计生政策,这一群体一直在主流视线之外。”杨菊华认为。

杨菊华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在她看来,目前青少年普遍早熟,而青年选择婚姻的年限却一再延后,这意味着从成熟之后到进入婚姻之前,有一段超过10年的真空期。

“我国的生育关怀、服务,大多是针对婚后女性开展的。这样一来,这10多年的真空期伴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开放,未婚妈妈的产生和扩大成为必然。”

“是时候好好审视这个群体了。女性生育权既不应该成为婚姻的附庸,也不应该被滥用引发生而不养等社会问题。”杨菊华说,不管是政策制定还是学术领域,对未婚生育现象的关注目前都不多。

有专家建议,希望那些准未婚妈妈能冷静理性,不要冲动,要多为孩子想想。现实的困境是:仅靠妈妈一人的经济支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未来健全人格的形成亦有风险,孩子将来与社会的融合度,也得不到保障。

人群中有多少乔敏和于军?如何认定未婚生育行为?从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角度,如何保障这个群体特困者的利益?就上述问题,《新京报》记者多次联系国家卫计委等多个部门。

多个部门相关人士回复称,受制于统计手段和传统观念,关于未婚生育的数目,目前并无权威统计。该人士称,从孩子的成长教育及社会的接纳程度,未婚生育不应提倡。但法律上同时规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道德评价不应该僭越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社会应对这一群体正视和宽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正视未婚生育可能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做好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帮扶工作。

在北京地区,某区计生委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官方目前并没有专门对这一群体的统计,只是笼统地将她们算为超生人员。就该区而言,未婚妈妈占到总超生人口的5%到8%,每年有10到20个人的规模。这其中并不包括乔敏这样的流动人口。

猜你喜欢
生父生育群体
包公断案故事之冒牌生父
致生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8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英国女子与失散28年生父重逢
奥秘(2016年6期)2016-07-30 17:46:38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