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义杰 等
(引言)位于北京市东五环外的“又一城”小区,是由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不过,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出卖人”一栏里写的是“北京华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恩公司”)。
华恩公司正身陷一场“巨额虚假发票”的风波。2011年11月,北京市税务部门作出《税务认定处理决定书》,认定华恩公司在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存在使用虚假发票103份,金额共计607436000元”。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大数额的虚假发票不仅暴露了华恩公司涉嫌偷税的行为,同时也揭示出高房价背后的成本“水分”。
103张虚假发票牵出税务大案
这项调查始于2009年,华恩公司被北京市税务部门认定使用103张虚假发票。这些虚假发票的票面金额总计超过6亿元,开票单位包括北京、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6个省(市)的11家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上述虚假发票中66张为国税票,均由北京市一家奶牛养殖中心“开具”,共6000万元;另一部分是37张地税票,分别“来自”北京等6地区的10家公司,达5.4亿余元。
这两部分合计金额超过6亿元的虚假发票,大多与劳务、拆迁等业务有关,入账时间在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之间。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些虚假发票的入账时间,与“又一城”小区建设的工期存在重合之处。也正是这一时期,在政策、市场等因素的驱动下,据某门户网站统计,该小区房价从2005年的每平方米均价5800元,上涨到2011年上半年的每平方米均价2.2万余元。
就在房价一路上涨的同时,北京市税务部门对华恩公司的调查行动也启动了。据《中国税务稽查》杂志相关文章介绍,税务部门的介入起源于华恩公司与另两家公司的一笔“三角债”,“没有涉税问题”。
但是没过多久,有关方面转来了北京市建委的一份通报,要求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一些涉嫌以“捂盘惜售方法”扰乱房市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税务人员在通报后附的“黑名单”中,也发现了华恩公司的名字。
这次“回马枪”让税务部门发现了蹊跷。知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华恩公司2007年“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的账目中,一笔征地补偿款的数额将近2亿元,而与之对应的只有一张记账凭单,并无原始单据。
根据北京市税务部门的测算,由于华恩公司使用假发票103份,金额6.07436亿元,已计入“主营业务成本”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3.17亿余元,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9161万余元。据此,相关《税务认定处理决定书》对华恩公司做出了“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对偷税金额处以1倍金额”的行政罚款。上述税款、滞纳金和罚款金额总计近2亿元。
但上述算法和行政处罚并没有得到华恩公司的认同。在申请行政复议得到“维持处罚决定”的结果后,华恩公司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行政诉讼状。
多项虚假业务被列入开发成本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恩公司多次对税务部门的算法和行政处罚提出异议。“但是,虚假发票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他们也没有否认。”他还表示,虚假发票不是随便认定的,至少使用了5种方法验证。
在验证相关发票的真伪时,税务人员在北京市地税局的发票查询系统上先输入了发票信息码及密码,系统显示发票为真。“按常理,一般人输入发票信息码和密码就完了。但税务人员留了一个心眼,又输入了一次发票代码和密码,这时,系统提示发票为假。”知情人士称。
税务内网系统的查询结果也让人感到吃惊。原来,华恩公司一些发票票面的出票单位为甲公司,但在内网系统中,发票的领购单位却是乙公司。并且,内网显示的部分开票时间、金额都与票面信息不一致。
记者从北京市一位税务人员处了解到,按照业务流程,每张发票的领购、使用等阶段,相关信息都会自动联网至税务部门的系统中。
此后,税务部门兵分6路,分别前往103张发票提及的北京、辽宁等6个地区的11家公司核实。在4家位于北京的公司中,有3家否认与华恩公司存在经济往来。另外7家外地的公司,其中有2家没有税务登记记录或已被当地税务机关清理注销,5家公司表示与华恩公司不存在业务往来。
唯一承认与华恩公司存在经济往来的,是北京的一家奶牛养殖公司。据悉,该公司曾给华恩公司开具66张真实的发票。“后来,这些发票的发票号、密码被套用,‘克隆出了66张假发票。”
记者发现,在华恩提供给北京市税务部门的《情况说明》中,并没有否认虚假发票的存在。不过,这些发票被表述为“问题发票”。《情况说明》多次称,公司在股权转移时已通过税务机关公开的渠道进行查询,但没有查出问题。
华恩公司在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状中,同样强调“已尽查询义务”,但并未否认虚假发票的说法。
作为被告的税务部门向法院提交了包括发票鉴定统计表、华恩的生产成本明细账等证据,以证明103份虚假发票已计入生产成本明细账,且“造成了少缴税款的结果”。
2012年12月20日,朝阳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华恩公司要求“撤销被告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书》”的诉讼请求。
虚假发票与虚高房价
一位税务人员私下算了一笔账:如果扣去6亿元虚假成本,“又一城”小区住宅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会下降10%。
“豆各庄的那块地是2004年拿的,开发商最大的成本就在于拿地,设备、人工和建材的成本相对较小。”该税务人员介绍说,虽然“又一城”小区分为好几期开发,但每一期的土地成本都是一样的。
他分析说,2009年北京市房价上涨时,虽然人工、建材等成本也在上涨,但因为该小区拿地的成本是固定的,所以总体成本并不会上涨得很快。如果开发商将虚假发票列入主营业务成本,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就会出现成本“虚高”的情况,进而少缴税款,获得较高的利润,“这部分虚假成本,便是房价中的‘水分”。
在上海鼎瑞税务师事务所所长汤家才看来,虚假成本和房价的虚高有一定的联系,是推高房价的因素之一,不过并非主因。
记者发现,在房地产业,使用虚假发票计入生产成本或逃税获得更高利润的,绝不止华恩公司一家。
2006年,北京市地税局公布了一项历时3年、针对110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检查结果,发现问题房地产企业725家,千万元以上案件24个,追缴税款10.05亿元。
在该局公布的“2007年第一期走逃失踪企业欠税通告”中,房地产企业大约占了1/4,欠税数额名列榜首。
甚至,还有房地产公司将建设成本虚增近1倍。2009年,北京天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把1.2亿元的工程建设成本记作2.3亿元。此举被指涉嫌逃税2577万元。
但在购房者看来,无论哪一方会对虚假发票承担责任,普通购房者都已经为虚假成本埋单了。
“房价多少钱,能接受就买,不能接受就不买。至于开发商有没有用虚假发票、房价有没有水分,还得由税务部门查处。查处后的钱款是交给国库的,又不会返还给我们购房者。”一购房者说。他留意到,在小区周边多家地产中介摆出的信息牌上,“又一城”小区住宅的售价依然在每平方米2.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