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2013-09-06 01:45:54曾方本
惠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广东媒介

曾方本

(惠州学院 外语系,广东 惠州 516007)

一、前言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4亿。网络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媒介的认知与理解既是媒介消费者的问题,它同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早已注意到了这点,国外学者根据奥尔特曼和切默斯提出的“文化素养”的概念,将其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张开(2003)[1]、谢金文(2003)[2]、张冠文、于健(2003)[3]、汤书昆、孙文彬(2009)[4]等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都曾做过有益的探索。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可获得5000多条各类相关研究成果,足以说明它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建树和有创新观点的并不多见,大多数是对国外理论的解读与拓展。

王秋(2009)[5]在谈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时指出,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所处地域环境而决定的“媒介环境”的差异性。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好的媒介硬件资源,媒介信息相对活跃。广东也是高等教育大省,大学生人数达200万,他们是媒介工具与媒介信息的积极消费群体。以网络媒介为例,“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它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CNNIC,2012)。综上所述,广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很值得研究。但我们发现,仅有吴永满(2009)[6],张宁、阳翼(2010)[7]41,邓铨、刘阳、温龙桓(2010)[8]、吴鹏泽(2011)[9]等数量不多的文献,面向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惠州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等三所广东地方本科高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10份,回收率为88.75%。调查样本中男生为225人,约占31.7%,女生485人,占68.3%;文科生393人,占55.4%,理科生317人,占44.6%;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的学生,共705人,占99.3%,将样本集中于这一部分人群,目的是避开大一、大四因入学、毕业等事项影响对媒介接触的改变,这部分学生是大学中最稳定的媒介接触人群。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10-11月。

二、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与消费

本次调查的媒介工具,包括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也包含计算机网络、MP3/MP4、手机等新兴的媒介工具。

(一)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主要接触媒介

在回答“您每周接触媒介的时间”问题时,报纸/杂志每周接触时间为“1小时以下”的占51.1%,“1-2小时”的占15.2%,并有高达16.6%的学生表示“无接触”。书籍每周接触“4小时以上”的占34.6%,这说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以书本学习为主的状况依然存在。在接触“4小时以上”的媒介中,计算机网络和手机成为主流,分别占52.5%和52.6%,表示对计算机网络“无接触”的仅占1.2%,对手机“无接触”的仅占0.3%,说明计算机和手机在广东地方高校的普及率相当高。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手机的接触频率已经超过计算机,这一点与CNNIC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一致。对MP3/MP4的接触率,在“1小时以下”的占26.1%,“1-2小时”的为18.2%,“4小时以上”的占16.7%,但“无接触”的也占到22.7%,说明MP3/MP4作为娱乐工具在学生中以他们的喜好来分布,考虑到MP3/MP4价格低廉及手机内置娱乐方式的替代性,学生“无接触”的比率比较高,同时说明这种媒介在当今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式微的趋势。

表1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每周接触媒介时间统计

在“选择5种您最喜欢的新媒介(按喜欢程度排列)”问题中,喜好顺序为:网络92.1%、手机82.5%、电视 74.8%、电影 73%、报纸/杂志/书刊 65.4%、MP3/MP437.3%、广播23.7%、其他13%。这说明网络和手机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这跟前面以上网时间为参数的结果是一致的。“报纸/杂志/书刊”等传统媒介落到第五位,但仍保持相当高的喜爱率,说明大学生处在旺盛的求知期,对书本知识的信任度仍很高。

表2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媒介喜好情况统计

邓铨等人2010年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学生媒介接触情况所做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媒介(百分比)分别是“网络91.4%,电视39.7%,手机等新媒体39.7%,报纸21.2%,书刊18.5%”。这组数据与本次调查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喜爱程度已大幅度提高。如今的智能手机上网、娱乐等功能越来越强大,与电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且移动性比电脑更强,因此,手机等新媒介的蓬勃发展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可谓是日新月异。

总体来看,计算机网络和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很高,学生长时间在与这两种新兴媒介接触,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的智能化越来越高,娱乐性越来越高,手机和电脑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因此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发展正超过计算机网络。作为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主,这可从大学生与传统媒介——书籍的接触时间依然较长中看出,但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报纸杂志在大学生中的接触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新闻网、电子期刊更方便,并且更具有时效性。

(二)大学生媒介消费状况

在回答“您每月在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上的消费”的问题时,有45.9%的大学生的消费在“30-50元”,比率最高;“30元以下”占25.3%;“50-100元”占21.8%;而“100元以上”的仅占约7%。说明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并不奢侈,呈现理智状态。导致这种状况另外可能还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状况影响到他们的媒介消费,二是大学的校园网一般是免费使用的,从而冲蚀了他们的实际消费量。

表3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媒介消费统计

三、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状况

(一)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内容

计算机网络是大学生最喜爱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他们利用网络主要进行什么活动呢?在“您平时上网主要做的是什么事情(选三项,并按喜欢程度排列)”问题中,选择频率由高到低的排列为:学习,查资料(80.7%)、聊天,与别人交流(68.5%)、娱乐游戏,打发时间(56.2%)、了解新闻信息(44.6%)、求职或兼职需要(12.4%)、其他(16.9%)。说明我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学习工具是大学生们的网络首选,“聊天,与别人交流”的选项占第二位,说明网络的沟通功能被大学生充分利用,而网络的娱乐性和阅读新闻的功能也受到重视。

表4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计算机网络使用目的统计

微博是近年兴起的网络媒介,在回答“您使用或认为微博的目的(多选题)”时,“了解最新资讯、热点话题”(80.3%)、“关注熟人、朋友的动态”(78.2%)、“表达和记录自己的观点”(75.2%)占前三位,“关注名人、明星动态”(29.2%)、“关注行业资深人士观点”(30.1%)、“其他”(8.7%)、“周围的人都用,我不用就落伍”(5.4%)、“广告宣传”(4.9%)。这说明微博在大学生了解咨询、联系亲朋和发表个人观点的功用中占了很大比重,已经成为大学生所使用的重要网络媒介。

表5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微博使用目的统计

由于网络的强大沟通功能,如今大学生使用传统书信与家人、朋友沟通的几率越来越低。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基本不写”书信的学生已占到86.8%。

新兴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影响相当大,已经基本改变了当代大学生与人沟通的方式。QQ、MSN、微博等网络媒介形式成为广受大学生欢迎的沟通方式,但他们的沟通对象是些什么人:主要是与熟人还是陌生人呢?在回答“您通过QQ、MSN、微博等网络媒介与人交友时会(如何)”的问题时,42.5%的选择“大部分好友都是认识的,但会接受一些陌生好友的邀请”,40.4%的选择“只加认识的人为好友”,15.3%的选择“大部分好友都是认识的,但会主动加一些陌生好友”,只有1.8%的选择“大部分好友都是陌生的”。

表6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网络交友情况统计

在与陌生人的网络交往中,67.8%的样本选择“只是偶尔聊天而已,没有进一步了解”,18.2%的选择“仅限网络交友,互相知道对方身份”,14.8%的选择“经常聊天,但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有3.3%的表示“有与网友见面的经历”。这些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交友中较为理性,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了与朋友间的沟通,但在与陌生人的网络交往中,约有两成的大学生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进入现实交流的只有3.3%,数量不多。

表7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与陌生网友交流情况统计

(二)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分析

网络提供的是海量信息,大学生能否理性分辨呢?在回答“你对网络色情、暴力之类的信息(的态度)”问题时,高达67.8%的回答“反感,从没看过”和“举报”,但也有17.1%的回答“无所谓”,15.1%回答“好奇,有时会看看”,这说明我省地方高校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色情信息基本能够采用正确的态度处理,但对少数人也需正确引导。

表8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态度统计

在回答“传统媒介不报道,而在网上沸沸扬扬的事件”时,63%的选择“有选择相信”,16.5%选择“不当回事,不理会”,9.7%的选择“非常不可靠”,9.4%选择“比较可靠”,仅有1.4%的选择“很重视,从未怀疑”。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网上的传闻先进行分析后才有选择性的相信,他们尚能够理性对待网络事件,一定程度上拥有自己的主见;同时,这个问题的回答样本也说明网络信息已经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

表9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对网络事件态度统计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发布的法律与道德分析

网络作为交互式的沟通工具,不仅给浏览者提供信息,还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使用者发布信息提供了机会与便利。对信息发布的规范,大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的呢?在回答“你认为网络上是否可以随意发布信息”时,有48%的选择了“不可以,法律不允许的事情不能发布”,40.4%选择“不可以,违背道德的事情不能发布”,仅有11.6%的选择“可以,网络无拘束”。这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具有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但仍有少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需要加强。

表10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网络信息发布的法律与道德态度统计

四、网络对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介,是某些家长所说的洪水猛兽,还是学习的有效助手呢?对这一点,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状况

在回答“如果您几天不接触网络,您的感受是(什么)”的问题时,45.5%的回答“很难受,但能克服”,40.8%回答“无所谓”,仅有13.7%回答“很难受,会想办法接触”,这说明83.6%的大学生对网络并没有完全的依赖性或能克服这种依赖性,仅有13.7%具有“网瘾”倾向。在网络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当今大学生的这项表现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表11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网络依赖情况统计

(二)大学生对媒介技术的掌握状况

大学生究竟能否掌握一些媒介技术以有效促进学习呢?在回答“你会在网络上(多选题)”问题时,选项的选择频率依次为:“PPT制作”(70.6%)、“文献检索”(61.5%)、“Photoshop”(34.9%)、“网页制作”(25.8%)、“视频拍摄与编辑”(16.9%)。由此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能制作PPT和利用网络检索文献,而网页制作、Photoshop软件和视频拍摄与编辑技术含量较高,并非大多数大学生能掌握的。

表12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状况统计

PPT是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最多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他们经常接触的学习媒介,那么大学生对PPT制作的科学性把握如何呢?我们为此设计了“假如在制作关于一首唐诗的PPT时,对其背景可采取以下设计(多选题)”的题目,答案选择的频率依次是:A.“古典音乐”(79.6%)、B.“静态的背景图案”(62.4%)、C.“动态的背景图案”(49.9%)、D.“在页面下端设计一些闪烁的按钮”(26.3%)、E.“现代流行音乐”(10.1%)。这道题的合适答案是A和/或B,以上学生的选项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能注意或掌握PPT制作的一些认知原理,但仍有不少学生注意追求花哨的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根本原因应该是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所致,造成只要会操作电脑就懂媒介制作知识的假象。

表13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PPT制作技巧统计

网络的学术资源已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料,“文献检索”是大学生应该熟悉与掌握的网络学习形式,然而大学生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状况真的理想吗?在回答:“您使用过哪些网上学术资源(多选题)”问题时,选择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复印笔记资料”(57.7%)、“学校网上图书馆”(40.1%)、“外文数据库”(39.7%)“学术期刊”(26.3%)、“万方数据库”(15.8%)、“基本没使用过”(18.6%)。从这个问题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学生利用网络学术资源的情况并不乐观,会使用“复印笔记资料”、“学校网上图书馆”两项功能的学生高居前两名,而这对“外文数据库”、“学术期刊”和“万方数据库”这三项重要的学术资源反而排在后面,使用者都没有超过半数,甚至还有132人回答“基本没使用过”。出现这种状况,首先说明大学生对“网上学术资源”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晰,另外,也说明地方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普遍不多,学术能力较弱,学术兴趣不太浓厚。

表14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网上学术资源使用情况统计

五、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

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强烈的社会人群,在高科技媒介发展迅速的今天,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如何呢?“你了解媒介素养这个词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是:“很了解”的仅占 3%,“了解一些”的占45.6%,“听说,但不知道什么意思”和“以前没听说”的竟然一共占到51.4%,这说明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表15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统计

六、总结与建议

本次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媒介接触

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脑、手机为主的新兴媒介已经相当普及,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工具。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媒介喜好、媒介接触时间等判断。综合类似的调查问卷结果,这一方面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与其它大城市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大的不同。随着手机与电脑网络界限的模糊化,手机极有可能进一步超过电脑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

(二)媒介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交沟通方式,以书信为主的传统沟通方式已经基本上被新兴数码沟通方式所取代。

(三)媒介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但这种学习活动往往处于低水平阶段,他们对网上学术资源的使用率偏低,学习媒介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四)媒介认识

从基于道德与法律的媒介认识能力来看,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布个人信息(如微博)的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分辨接受情况,而后者却是大学生们的主要媒介活动行为,需要引起注意。

(五)媒介素养

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知识比较缺乏,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本次调查及总结,可以看出我省地方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状况不是很令人乐观,这与我省作为全国改革开发前沿、经济大省、数字技术大省的地位是不相配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7]41,加强媒体素养教育,也几乎是所有媒体素养研究者的共识。建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建立以主管校领导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媒介素质教育应注意时间点与时长的把握,应同时纳入新生教育与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育,应加强媒介道德的建立,并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教育应以讲座为主,普遍设置专门的课程并不可取;应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氛围,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生活动中;媒体素养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思想政治过硬;由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媒体素养教材必须紧跟时代,教材应为书本知识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东南传播,2003(1):116-118.

[2]谢金文.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浅谈[J].新闻记者,2004(11):41.

[3]张冠文,于健.谈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34-35.

[4]汤书昆,孙文彬.“媒介素养”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09(1):170-172.

[5]王秋.关于对中等城市高校大学生开展媒介教育的几点思考—以洛阳为例[J].科教文汇,2009(27):53,61.

[6]吴永满.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个案实证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2):165-168.

[7]张宁,阳翼.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J].东南传播,2010(10):87-89.

[8]邓铨,刘阳,温龙环.广州民办高校的学生媒介素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609-601.

[9]吴鹏泽.基于资源共享的广东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26-29.

[10]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广东媒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5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广东舆情
大社会(2016年3期)2016-05-04 03:41:11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