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旖旎 李征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视察赤峰市农牧业工作
近年来,赤峰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把农牧业现代化纳入“三化同步”整体发展战略,一手抓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手抓农牧业科技创新,培育出了昭乌达肉羊新品种,填补了我国草原型肉羊育种工作的空白。粮食总产居自治区第三位,蔬菜产量居自治区首位,呈现出城乡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赤峰市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牧业迈进?如何促进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赤峰市农村牧区进行了调研。
赤峰市委书记王中和指出,“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合理摆布各类园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解决布局分散、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企业生产排放影响环境等问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赤峰市从抓各类农牧业园区建设入手,由设施农业园区、设施畜牧业园区到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目前全市1500多个各类园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升级的“推进器”。
松山区全家梁万亩设施蔬菜园区是全市已建成的234个1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之一,目前已建成日光温室3678栋,同时配套建设了占地100亩的绿嘉农育苗工厂,年生产种苗1500万株。目前,园区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带动了村民增收。阿旗北方肉业肉牛养殖园区是全市1139个规模养殖场(小区)之一,2011年,该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赤峰和润农业高科技园区是内蒙古首家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厂化育苗科技园区,每年可向种植户提供5000万株优质蔬菜种苗,带动种植户21500户,户均年增收22000元。此外,赤峰市农科院建立的“赤峰市农牧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宁城县建立的“宁城畜禽产业化高科技园区”,阿旗建立的“原野集团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喀喇沁旗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典型示范、传播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带领农牧民致富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农牧业大市,赤峰农牧业“长”在资源,但却“短”在缺少深加工,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为此,赤峰市委、市政府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思维,继而赤峰市农牧业局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工程”,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促进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新引擎”。
赤峰市市长包满达说,“要下力量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国内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我市农牧业资源、建设基地和深加工项目,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近几年,赤峰市本着“培育本地的、吸引外地的、整合小型的、扶持规模的”原则,围绕粮、肉、菜、草、乳等主导产业,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它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引导作用。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6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4家。据统计,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26家,成为了全市粮、肉、菜、草、乳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106家,建设我国玉米深加工的“生力军”。赤峰市是我国玉米的“黄金生产带”,年产玉米300万吨左右,加工增值潜力巨大。一批淀粉生产企业和项目的建设,不但转化了当地生产的玉米,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利用订单等形式带动农户约18万户,增加了玉米种植户的收入。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肉类加工企业100家,建设国家重要的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赤峰市肉类资源丰富,年出栏肉牛105万头、肉羊680万只、肉猪270万口、肉禽6000万只、禽蛋30万吨,肉类产量约占内蒙古自治区肉类产量的20%,禽蛋在北京地区销售量占到市场份额的40%。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32家,打造京津唐地区的“菜篮子”。近几年,赤峰市蔬菜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建成100万亩露地蔬菜、71万亩温室大棚,已形成年产蔬菜瓜果438万吨能力,成为京津唐地区反季节蔬菜的重要供应地。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饲草料加工企业37家,打造我国饲草料产业的“绿色旗舰”。赤峰市现有可利用草原7300万亩,年人工种植饲草饲料作物380万亩,年产牧草240万吨、青贮饲料500万吨,近年来又在北部五个牧业旗实施了“百万亩节水种草工程”。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牧草资源,高效的苜蓿生产基地,极大地吸引了十几家企业纷至沓来,参与建设。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55436.3万元,建成节水灌溉人工草地43.6万亩,年产优质苜蓿35万吨。理念超前、管理先进的国内外企业的进入,强力助推了本土饲草料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3家,建设我国奶制品生产的“后备基地”。全市现有奶牛养殖小区89个,存栏奶牛18万头,年产鲜乳约40万吨。赤峰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最早落户赤峰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是伊利集团在京津唐地区的重要奶制品生产基地。在该公司带动下,元宝山区建设规模化奶牛牧场30处,标准化奶站30处,奶牛养殖户达到1210户,养殖奶牛4.1万头,累计产奶量达到7.57万吨。
赤峰市委书记王中和、市长包满达都强调:“要把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农牧业作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以设施农业和设施畜牧业引领,以集约节水高效为核心,全面实施‘1571’工程,建设中国北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保障农牧业稳定增产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赤峰市各地在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过程中,围绕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实施了“1571”工程,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解决了企业生产与农牧民种养脱节的问题,成为赤峰市农牧业工作的新亮点。
农牧业“1571”工程,即以发展高效节水农牧业为前提,在“十二五”期间,实施1个50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7个100万亩(万头)的农牧业富民工程(100万亩设施农业、200万亩人工节水种草、100万亩节水露地蔬菜、100万亩节水马铃薯、100万头优质肉牛等)。在推动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赤峰市重点抓了粮食主导产业生产,已建成产粮大县(区)6个,粮食作物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园28个,总面积达到33.6万亩。抓了肉牛、肉羊、生猪等重点产业,实施肉牛“整村推进”工程,已建设肉牛养殖村471个,存栏500头以上肉牛小区251个。育成昭乌达肉羊新品种,建设肉羊养殖专业村288个,肉羊养殖小区155个。建设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区)267个,全市农牧民人均从养殖业获得收入2034元。抓了蔬菜产业,建成万亩设施农业乡3个,10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234个,100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1675个。
我们从赤峰市农牧业局有关科室(站、所)了解到,近年来,赤峰市各级农牧业主管部门弘扬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优良作风。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投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恢复站所225个,聘用各类防疫人员3300多人。既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又推进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市、旗县区、乡镇苏木三级农牧业综合技术服务站,拥有各类科技服务人员3784名。着力加强谷子、玉米、荞麦、高粱、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施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施花卉与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昭乌达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肉牛、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天然草原保护与利用产业技术等六个体系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推广。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市、旗县区、乡镇苏木三级植保部门加强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了市、旗县区、乡镇苏木、村嘎查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体系。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重点加强了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鸡新域疫、布鲁氏杆菌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的监测免疫工作,“十一五”以来全市用于动物疫病防控资金达3600多万元,保证了全市无重大疫情发生。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旗县区两级均建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十一五”以来投入资金3600多万元,重点针对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畜产品“瘦肉精”、生鲜乳违禁添加物质、兽药质量安全问题、农资打假问题,深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与此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
农机装备服务体系。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仅110万元,到2011年争取农机具补贴资金达到1.08亿元,呈逐年增长趋势。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6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367万台,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15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8196户,乡村农机人员达到18.08万人。完成机耕1337万亩,机播1204万亩,机收367万亩,全市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2%。
信息服务体系。全市已基本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农牧业信息工作体系。市农牧业局在全区最早建立了赤峰农牧业信息网,每年发布各类信息12000余条。旗县区农牧业网站已达到22家。12316“三农”服务热线自2009年开通以来,共受理热线电话11000余个,做到了件件有答复,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咨询,安排了专家到现场解决问题。赤峰市农业信息中心与赤峰市移动通讯公司合作的“农信通”手机短信业务开展4年来,用户基本稳定在11万户,发送农信通短信1万余条。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服务体系。市、旗县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跑部进厅,争取支农惠农资金每年达十几亿元,每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4.2亿元,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8亿多元,良种推广补贴资金1.5亿元,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亿多元,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牧业和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采访结束时,市农牧业局李自学局长告诉我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中央这一新的要求,对于赤峰这样一个农牧业大市来说,又一次带来了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通过回顾赤峰市农牧业科学发展的历程,抓好园区搭台、企业唱戏、基地保障、服务支撑等关键环节,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无疑是到2020年实现农牧民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抓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走出一条符合赤峰实际的科学发展农牧业现代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