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3-09-05 07:20郭振宇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学院

郭振宇,刘 凯,方 芳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郭振宇,刘 凯*,方 芳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针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中出现重视程度层次不齐、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服务领域有限、优质项目稀缺、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分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校级志愿服务层面上未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部分二级学院思想不能统一,部分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有限,信息传达环节出现问题,学校与二级学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以及重视程度不高、创新意识缺乏、人员流失缺乏传接,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志愿者招募准入、志愿者考核评价等制度不完善等。建议从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畅通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以及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工作制度三方面来进行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项事业都在迅猛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2008年10月,中央文明委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长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突出作用[1]。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志愿服务工作又是一种将道德规范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特殊实践方式。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十八大报告中均提出,应通过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也不例外,在志愿服务这一伟大事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批批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已经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他们在学习之余,结合专业知识参与社会管理,向社会提供义务服务、奉献爱心;同时,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践行学科知识、强化了自身德育建设、培养了公民意识,达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然而,在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志愿服务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欲报无门”现象,志愿者普遍反映志愿活动含金量低、收获甚少、常见的志愿活动“三月里来四月走”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志愿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所导致的问题,所以探索高等院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具有至关紧要的作用。

2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二级学院对志愿服务重视程度层次不齐

笔者于2012年3月-2012年7月对安徽农业大学 18个二级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各二级学院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层次不齐,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各二级学院均设有志愿服务工作的联系人,只有 83.3%的二级学院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或者志愿者服务队,有 33.3%的二级学院成立的志愿者服务队基本上没有常规活动,更无特色活动。当前,各二级学院因为校团委没有统一要求,所以在志愿服务组织的定性归属上、名称统一上、旗帜设计上、制度制定上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定性归属上,约占60%的二级学院将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学生会下的一个直属部门进行管理,如经济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等;约占20%的二级学院将新成立的志愿者服务队按照和学生会一样直属院团委指导,如资源与环境学院参照校团委直属学生组织模式;经济技术学院将志愿者服务队按照社团协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和指导;还有个别学院把学生会和志愿服务组织用同一班人马。在成立时间方面,绝大部分二级学院均是在两年内成立的,只有约20%的二级学院较早成立。在名称方面,各二级学院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据统计,在已经成立的15个二级学院志愿者服务队中,出现 8种不同的称号。当然,在旗帜设计上、制度制定上更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综合分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校级志愿服务层面上未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导致各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无法积极工作。(2)部分二级学院思想不能统一,一直被动性地开展工作。同时,由于二级学院的资源有限,包括经费、人力等都不足,部分工作者态度消极。

2.2 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笔者曾经采访过多名志愿者,当问到他们平时是怎样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时,他们回答说:大部分信息是从在学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担任学生干部的室友那里了解得到。他提出了很多想参加志愿服务同学的共同的困惑:有时候非常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报名、在哪报名。总体来讲,志愿服务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的确影响了很多想参加志愿服工作同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形象地称为“欲报无门”。

一般来说,高校志愿服务信息主要是从两种渠道获得:一种是社会相关部门直接联系学校,然后由校级志愿服务组织根据资源的专业程度,有选择性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自行分配;另一种是社会相关部门直接联系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首先根据资源情况进行内部消化,然后再将多余的资源分到其他二级学院。这里面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般来说,前一种方式根据专业划分再进行协调的效果还是很好的。问题较大的是第二种方式,由于很多二级学院的志愿服务组织力量微薄,有时候他们接到第一手资源后并没有意识把资源上报到校级组织再分配,而是只从自身出发,未充分考虑其他二级学院是否有需求,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可能有其他二级学院很想去承担服务却又没有机会,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部分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有限。比如,志愿服务资源因为名额少被学生组织内部消化,就没有在下级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宣传和下达,传统的海报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宣传效果。(2)信息传达环节出现问题。一方面,由于部分班级志愿服务负责人没确定,导致班干部之间相互推诿,延误了信息传达;另一方面,部分班干部责任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对志愿服务信息没有充分关注。(3)校与二级学院两级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

2.3 服务领域有限,优质项目稀缺

从表 1不难看出,安徽农业大学当前服务领域主要表现在爱心帮扶、义务支教、环境保护、普法教育、其他综合等五大类。其中,有占60%的传统爱心帮扶、义务支教,也有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的普法教育、环境保护,更有综合型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当前社会志愿服务走出传统福利圈并逐渐走向参与社会管理的潮流特点。然而,约占60%的学院志愿服务拘泥于传统的爱心帮扶、义务支教等类型,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好专业优势,不能够把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常规的项目没做好,特色的项目没做精,最终使得服务领域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拓展,优质项目缺失。广大志愿者认为,二级学院层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含金量不高,收获甚少,校级层面的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又少,没有机会参加[2]。

表1 安徽农业大学 2011年“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汇总表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高、创新意识缺乏等。重视程度不高就不再多加赘述,当然创新意识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无论是在常规项目的扶持上,还是特色项目的打造上,都无法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无法形成优质的项目。此外,人员流失过快也导致很多很好的项目没有得到传接,所以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的构建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2.4 长效机制匮乏

每年的 3月都是志愿活动的高潮,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涌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各界高度重视,也明确把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但是依然存在“三月里来四月走”的情况。长效机制只能在小部分优质服务项目上得以体现,但是相对于太多的志愿服务需求来说仍然不够。长效机制缺乏主要是相关制度不完善。

首先,缺乏激励保障机制。很多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交流时反映:尽管志愿服务活动是主动的、自愿的、不计报酬的,但是也应该给予一定的人性化的照顾,比如,在烈日炎炎下组织参加活动,在基本交通、饮水等方面如果能有一定的补贴就好了。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共青团建团 90周年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共青团的第四项职能——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在庞大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完全由共青团来组织,而且也没有定向的经费支持,到二级学院层面上就更没法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激励机制上,很多志愿服务可能口号喊得响,但是缺乏实质性的激励措施。

其次,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缺少对志愿者精神的培养教育。很多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第一反应是积极参加,但是当他们参加了一二次志愿活动后,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再参加,主要可归纳为:认为活动流于形式,收获甚少;失去参加的好奇与新鲜感;感到很累、很辛苦;盲目跟风。这些同学归根到底还是缺失志愿者精神。笔者多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总结交流会,发现很多同学参加了多次志愿活动,但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过于浅显,他们不能把好奇、一时热情等内化为一种主动的志愿服务精神。

除此之外,志愿者招募准入、志愿者考核评价等制度都应该加强完善,实现规范化。志愿者招募准入方面,学校基本上都是先开展活动,根据参加活动的表现再进行认证,从而成为志愿者。部分二级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学院就是平时先认证一批志愿者,再进行培训和考核淘汰,而大部分二级学院基本上是临时招募,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评价考核环节,各学生组织开展得也是极为有限。

3 高等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健全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3.1.1 思想到位

任何事业想做好,思想是第一位的,即学校、二级学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3]。各级党委、团委、学生组织都要把志愿服务作为提高道德修养、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把志愿服务提升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志愿服务类型的学分,分学期指定学生修完,只有这样,大家把认识的高度提高了,工作才可能做好。

3.1.2 人员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后就需要人员到位,因为人是任何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人包括指导老师与学生干部两块。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对于志愿服务工作来说,二级学院整体工作任务在分配上并没有将其纳入,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大学生就业、党员教育管理及支部建设、团委工作(包括指导素质拓展工作部)、资助工作(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贴、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指导,志愿服务原则上可以放在学生活动下统一管理,也可以放在团委工作下,还可以像社会的志愿服务一样由各级文明办牵头,由院党委秘书负责指导,结合各学生党支部建设开展工作。老师指定好后就是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一定要注意从优秀志愿者中优先选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1.3 组织到位

笔者认为,学校层面怎么设置志愿服务组织,二级学院也理所应当进行配套,成立院级志愿服务组织,就像学校设置校学生会,二级学院下设院学生会一样。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一旦成立,那么各班级团支部就可以设置专业志愿者工作队,并专门设置队长或者班级志愿服务委员进行专门管理,专人负责。

3.1.4 经费到位

经费到位是任何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志愿服务既然是一项事业,那么就一定要有经费支持。经费的筹集可以通过政府牵头、企业赞助、学校配套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也可以项目申报的形式调动二级学院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专项经费可以很少,但是一定要有。这样,思想、人员、组织、经费都到位,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3.2 畅通志愿服务信息渠道

3.2.1 加大宣传力度,实现信息传播多元化

通过运用网站、微博、飞信群、QQ群与海报、宣传单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充分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扎实建设好网络思想阵地。关于志愿服务网站,笔者建议校团委设置团学工作系统,在系统中,学生可以查询学校、二级学院所有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团学工作信息。

3.2.2 充分发挥校级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头羊作用

校级志愿服务组织不能仅把自己定位于大型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上,还应该把正确引导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工作纳入自己的核心工作当中,要在志愿服务资源的分配上、志愿服务信息的传达上、志愿服务工作的交流总结上做一些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与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相互配合等。值的注意的是,志愿服务资源的分配环节,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透明。同时,还要形成所有资源由校级组织统一分配,在综合考虑对口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承办的情况下,同时接收全校报名的资源分配原则,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领头羊作用。

对于志愿领域有待于拓展、优质项目稀缺问题,校级志愿服务组织也应该发挥作用,笔者建议:通过培育校级层面的规范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来带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近两年,校级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陆续承办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第二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七届高等农林院校田径运动会、校 77、78级校友 30年聚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些都是社会或者学校临时的大型活动,并不是连续性的项目。当前,学校除了暑期“三下乡”这个项目外,很少再有大型的常规优质志愿服务项目,结合专业学习、重大节日、学校及实习实践基地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都是很不错的发展思路。

除上面两点建议外,在传达环节上,通过专门设定的班级志愿服务委员或者志愿者工作队队长来确保信息传达畅通,尽量避免“欲报无门”的尴尬局面出现,让学生在有志愿服务动机的时候及时地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当中。

3.3 建立规范的志愿者工作制度

3.3.1 统一完善志愿者招募准入制度

在志愿者招募准入方面,无论是校级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先参加活动再认证的形式,还是部分二级学院先认证再参加活动的形式,只要统一规范都可以,毕竟志愿者工作飞速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都是处于探索阶段。但是,无论是大型校级志愿服务,还是小型院级志愿服务,招募的程序一定要规范、公正、公平。在同等情况下,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可以优先考虑,因为这样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进行组织考察,确定其是否能被发展或者转正。还可以探索形成志愿者“推优入党”的机制,成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量化指标[4]。

3.3.2 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

很多人认为,通过严格的志愿者招募准入制度就可以把志愿者工作做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根据上面分析出现的问题,在培训方面,不但要做好专业技能培训,比如,招募质检志愿者就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方面的知识培训,招募礼仪志愿者就要对其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等方面严格培训等。同时,还要对志愿者工作本身进行一定的基础课程培训,特别是对志愿者精神的讲解、优秀志愿者的事迹宣传、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交流等进行基本培训。

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产生的行为是由他们的动机而产生的,而动机的产生是因为他们自身有需求。志愿服务的动机能否持久,主要通过加强对志愿者精神的培养和教育,类似端正入党动机,纯洁党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对志愿服务根本动机持续强化的重要情感培养,也是志愿服务的基础培训,让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价值上的体现。当然,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定期召开志愿服务心得交流会、总结会,编写志愿者精神相关教材或上公选课,这样,可以持续强化并最终内化为志愿者精神。至于人员流失过多,导致活动项目在传接中出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训这个环节,形成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带新志愿者的机制,完成接力对接。

3.3.3 严格制定志愿者考核评价制度

传统的考核方式局限于签到考勤,缺乏多样性。考核应包括很多方面,既有一些量化指标,如签到次数、培训次数等,还应把一些非量化的指标如志愿服务态度、志愿服务水平、受服务的人评价、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要求撰写志愿服务总结。科学的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评价,可以根据社会效益、学生收获、经费效益等三个标准来评价效果,不断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和专业化程度[5]。评价制度制定好后,一定要确保落实到位,确保公平,当然,在每一次招募信息的宣传、相应的培训当中都应该强调考核评价的严格性和必要性。

3.3.4 扎实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激励机制3.3.4.1 建立时间储蓄制度

时间储蓄制度是指每个志愿者在每次参加完志愿活动并经过考核合格后,由专门的注册招募部门给合格的志愿者颁发一个类似《××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并进行登记,内容如某时某地做了哪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并盖上注册合格之类的公章的制度。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找工作时,思想道德修养过程在考虑聘用者的证明。

3.3.4.2 完善权益保护制度

建议各高校、各二级学院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维权部。维权部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细节,比如,交通补贴、意外保险等,认真制定《××大学志愿者权益保护规定》,切实维护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学校、二级学院两级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做到最大程度的权益争取与维护。

3.3.4.3 建立定点志愿服务基地,推进挂职锻炼常态化

除了网络思想阵地的建设外,还应通过校文明办、校团委等协调联络成立校级、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定点基地,形成一些能结合实践基地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解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稳定局面。同时,推进优秀志愿者、学生干部到志愿服务基地担任站长助理、社区助理等岗位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锻炼实践能力,同时对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进校地合作的力度,为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提供机会。

3.3.4.4 纳入人才培养,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

按照中央各级政府部门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要求,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笔者建议把志愿服务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把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并设置学分,开设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并制定一定的奖励政策,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再结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哥斯达黎加政府规定: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前,都要参加最少不低于 1年的大学社区服务活动,在大学教授的主持下,会同大学所在社区的成员,共同寻求解决当地问题的办法[6]。目前,复旦大学已经率先设置志愿服务奖金,对于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的优秀同学设置金铜奖,并把免试推荐研究生、奖学金以及学生党员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与之挂钩。其实,其他高校也可以效仿,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接受社会的考验,在奉献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成长成才,将自身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完善评选优秀表彰制度,定期从学校、二级学院等层面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鼓励,切实把志愿服务事业做好。

[1]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 L].(2008-10-10)[2013-03-12].http://www. wenming. cn/zyfw-298/zlk/201011/t201011 04-4599.shtml

[2]赵枞安,陈昀岚,牛娟娟.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 [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2-115

[3]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4]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16-118

[5]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6]颜吾佴,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J].中国高等教育,2002(9):38-39

G647

A

1673-2006(2013)12-0092-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3.12.026

2013-05-27

郭振宇(1987-),安徽六安人 ,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企业管理。

刘凯(1964-),安徽固镇人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学院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初等教育学院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学院掠影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