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峰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林峰专注于依托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产业融合、政企合作、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区域综合发展、区域综合开发、旅游产品项目策划等趋势的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开发运营模式》、《政府旅游产业运营模式》、《泛旅游产业整合模式》等。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建设模式的2.0版,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上,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路径选择。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大中型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应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城乡共荣、文化繁盛、服务综合、有效管理”六原则。
1、以人为本前提:从“经济发展”向“民生福祉”转型,以满足居住者、商务者、旅游者的各种生活、就业、商务交流和旅游需求为前提,是城市质量提高的推动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
2、生态宜居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整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肌理。
3、城乡共荣发展:改变以“城市为中心”和“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思维,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支撑,产城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城市文化繁盛:尊重城市历史延续,创新文化产业,表现城市性格与生活方式,塑造城市品牌,形成城市的差异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城市综合服务:提高生活型、生产型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科技设施,增强集聚与扩散程度,增加城市对内对外的综合服务功能。
6、管理制度转型: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粗放型管理观念,具有系统的城市运营管理架构。
城市旅游化,是以旅游为引导,泛旅游产业推进城市产业聚集、经济协调,文化表现向文化体验转变,城市服务向旅游、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完善,从而引起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城市风貌、城市品牌调整的过程。
原生态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景观、绿化体系的搭建,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把城镇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积极倡导和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探索绿色系统方式,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市生态的内涵发展。
都市新区 吉林省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赵冰/摄
旅游具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展现时代特色,突出城市性格的特征,其对文化的强调与极强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城市“国际化”与传统民居、生活习俗等原真城市特色的融合,甚至可以以旅游特色重新定位城市形象,通过旅游营销与推介,提升城市知名度。
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转型即由提高城市化水平,向关注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旅游引导下的城市建设,应以人为本,在城市基本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注入旅游元素,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服务环境、人文环境的规范和打造,提高城市软硬件系统升级。
旅游发展带来人流量的增加、游客需求的多样化,近郊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的创新性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促进农产品种植的多样化、加工的产业化和精细化,吸纳劳动力实现就地城镇化,可以较好的导入城乡统筹发展结构,以实现城乡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目标,实现集约发展。
旅游产业引导,对于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都可以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使很多以保障城市生活需求为主的城市,转变为领略田园、森林风光,兼顾生态、娱乐、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的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功能的多元化。
以旅游产业与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其他产业为关联延伸,以城市配套要素为支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结构,发挥泛旅游与传统产业的关联和改造提升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旅游化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城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效路径。
城镇应当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的产业与生活服务中心作用。
在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城镇可以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生产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传播和辐射出去。
同时,在劳动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中的基础上,城镇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
产城一体化,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无论是一般工业园区还是国家高新区都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过程性产物,其终极目标是要变成城市组团。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张江仅代表一个小小的科技园,但是现在张江已经容纳了18万人口就业,由于当时没有从“产城一体化”的高度去设计,导致今天的张江成了夜晚的“空城”。这个案例说明,国家高新区发展到今天,应该在关注产业的同时积极地关注社会配套,必须进行“版本升级”了。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以园区形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产业园区1.0版的模式。经过20年的探索,1.0模式要进行版本升级了,走向产业园区2.0版这个过程应该需要持续二三十年。
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产业项目、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
产城融合要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委会等产业区模式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产业发展方面,而要开展社会管理方面,比如文化、教育等方面;同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交流也需要在新区内部顺畅进行。
产业园区的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综合配套,结合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产业的人本关联性,从而实现产业与城镇配套的双重效应。
由于2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的过度发展,产业园区的城镇化,将是中国未来20年中一个重大的题目,空间巨大。
草街新农村 莫建林/摄
以泛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城一体化”建设,包括旅游综合开发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度假区、休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区等等,完全可以打造“产城一体化”的产业园区3.0版本。因为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本来就有最直接的联系。一般工业主导的“产城一体化”可以概括为三步走:工业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形成、商业服务配套;而泛旅游的“产城一体化”,产业中包含居住、产业中包含商业服务,因此,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交融发展,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推进,土地开发与房产开发整合,商业模式非常良性。
“产城一体化”规划,关键是要解决好产业选择、产业链延伸发展模式、产业聚集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与战略,并同时形成城市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拆迁安置居住、新进人口居住、商业业态发展与商业地产开发、休闲度假地产开发等等,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
(1)“产城一体化”规划,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规划,提高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重点发展高科技新兴工业;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泛旅游产业。扶持规模企业,推动其发展成为城镇支柱产业的主体。要优化流通结构,包括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流通结构,充分利用市场动力促进流通渠道多元化,规范各类市场的运行规则,增强城镇流通承载力。要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建立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相结合的投资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2)“产城一体化”规划,是城镇建设规划,配套生活与服务功能。
要加快城镇住房、给排水、燃气、电、交通、绿化、邮政、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图书馆、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大型商业中心、医院、市民文化广场、影院、剧院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以此改善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
“产城一体化”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统筹管理,做到科学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筹资渠道应多元化,可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金,并逐渐增加社会资金的比例。
(3)“产城一体化”规划,是整合规划,需要协调产城、城乡、非建制管理
“产城一体化”的规划,必须进行整合规划,要实现大综合,同时必须实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在综合发展方面,对于产业与城镇之间的功能分隔与融合,必需整合互动,镶嵌配套,优化集约,人本协调。对于城镇区与农村,要按照城乡统筹原则,结合新农村社区,实现整合。
很多“产城一体化”区域,不是建制镇,其社会公共机构与设施,如何合理配套,如何管理,如何服务,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更需要进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