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炀
灭火救援装备,是指用于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他灾害的各种车辆、船艇、器材、器具的统称,是灭火救援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管理是开展灭火救援作战的基础和前提。消防装备器材在各类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消防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消防装备的配置优劣,直接影响到消防部门战斗力的强弱。只有将装备器材的使用管理同正规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装备器材的日常维护保养,注重发挥装备器材效能,科学地使用及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灭火救援战斗力水平。
灭火救援装备建设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消防装备建设实际情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地推进消防装备建设。通过建立消防装备专家评估论证机制,杜绝装备器材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要组织专家组,对水上辖区的火灾危险性、重大危险源火灾危险性、消防安全保障能力等进行研究和评估,统筹考虑消防装备的配置,将各类消防装备科学合理地编配于长江沿线各水上消防支队,以局域优化带动整体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消防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加强,消防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生产不断加快,适用于各类火灾和灾害救援的器材种类增多,在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抢险救援中凸显出装备器材的优势作用。但目前长江上的一些水上消防支队的应急救援装备种类、数量少,如宜昌分局水上消防支队现在还未配备堵漏、洗消类装材设备,由于缺乏处置水上应急灾害事故的“拳头”装备,影响了攻坚能力的发挥,不能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求。
目前,一些水上消防支队的应急救援装备已到报废期,但因经费短缺造成更新滞后,加上备用不足,仍在超期服役。船艇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存在老化现象,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战斗员头盔的更换;灭火战斗服的破损;隔热服铝箔层脱落;部分空气呼吸器从压力不足报警到瓶内空气耗尽的时间太短,造成深入火场的消防员没有足够时间撤离危险地带等等。这些问题使装备的作战性能大打折扣,甚至会危及消防战斗员的生命安全。
当前,消防装备器材品种多,门类多,技术标准不易界定,装备互补性、配套性差。厂商之间也人为制造技术壁垒,零配件不能通用,无法规模化生产,产品生产能力和连续性不强,造成配件及耗材供应非常困难,装备缺乏通用性势必大大影响灭火和救援效率。此外,有的装备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设备,致使装备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例如,许多支队配置的空气呼吸器充填装置没有相应的检测功能,无法获知空气呼吸器的健康状况,救援抛投器未配备与空气瓶连接导气管,影响对救援抛投器的训练使用。
装备管理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就是专门从事装备管理的人员少,且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对装备进行管理时往往只是凭经验,用“土办法”,对装备的维护保养甚至仅停留在保持外观整洁的低层面,使装备无法充分发挥效能。随着消防事业的不断发展,装备越来越先进,维护保养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消防装备的种类、型式日益纷繁复杂,技术含量日益提升,而基层消防部门普遍缺少装备专业人员,厂家的售后服务往往又跟不上,加上有的装备说明书语言不详甚至错误百出,或者根本未提供说明书,致使装备维护保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维修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高科技装备和进口装备,如举液压破拆钳、无齿切割据、空气填充泵等,其维修保养只能依赖于生产厂家或供货商,装备一旦出现故障,要么长距离送往中心城市的维修点修理,要么等待厂家上门,有时一拖就是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了执勤备战。此外,因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许多装备的零部件不能使用市场上常见的标准件进行更换,也加大了维修难度。
装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管理的对象是时间、资金、人力和物力。这一点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有些相似,可以引用一些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降低装备管理综合成本。要根据实战需要提出消防装备需求和确定装备结构体系划分,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效能最佳”原则论证确定配置计划,确保装备规划始终以装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为目标。要有更新装备的意识,制订长远建设规划,下决心打破目前船艇、器材工具十几年不变的陈旧状况,努力完成消防装备的更新换代。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完善装备配备标准,第一,应充分考虑标准的前瞻性,超前适应消防部门任务不断扩展的形势,不能简单地罗列市场上现有的装备清单,而应引导消防装备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第二,应增强指导性,减少硬性规定。注重从装备的种类、效能上对装备配置进行引导和规范,允许和鼓励各地认真研究当地消防保卫形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适用消防装备。第三,对装备部门在采购装备时给予建议,对消防装备生产厂家在的装备配备等方面予以规范。第四,应按照“功能配套,性能匹配”的原则,要从辖区火灾特点出发,从完成一定作战任务的角度,优化消防装备结构,实现资源整合,将类别、用途相同,但规格、性能不同的消防装备配置成一个功能完好、结构完整的整体,提高装备使用效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消防装备的配备与应用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事故的“利剑”。消防的发展只有在加强装备建设的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保证在火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性能先进的装备只有在高素质的人才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因此,要结合现有装备的特点,将技术培训与岗位练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突出“练为战”的目标。选择那些乐于奉献、安心本职的消防战斗员作为骨干培养,引导他们培养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并保证每个单位拥有较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其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利用消防与社会面接触较广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采取现场辅导和参加地方同类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装备骨干人员的管装用装水平。要组织装备管理人员参加消防部队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培训,提高装备维修专业水平;此外,要定期做好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各类装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的最大效能。
通过规范化建设,提高装备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要全面抓好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尽快建立起器材装备基本情况与配置情况的数据库。首先要健全原始文件档案,即在购进装备器材时,严格落实交接手续,做到文件资料齐全、备品附件与清单相符,装备型号、装备时间、启用时间,技术性能、工作情况、维护情况和移交情况要认真登记,建立完整的原始档案。应用相关软件把装备的信息内容进行备案,并按使用年限、保养情况、返修期限、更换组件、标定调整等情况制作电子标签,从整体上掌握装备器材基本情况,进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健全装备采购、装备使用、装备维修、装备报废、装备革新等一系列制度,做到装备建设有章可循、按章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装备管理的手段,通过应用消防装备管理信息软件、建立装备电子档案、开发网上装备技术查询系统等方式,增强装备管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充分利用厂商的专业优势和技术条件进行装备的全方位保障,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并能提高效率。要建立可靠的保障体系,扩大厂商售后服务人员的修护职责范围 将售后维修服务列入装备采购合同内容并细化条款,使出现问题的装备退换、索赔和售后维修有法律保障。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的装备,务必将厂家提供定期巡回检查维修服务作为采购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建立完善消防装备维修保障网络体系,按照“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内部保障与外部保障相结合”的思路,搭建覆盖长江全线的装备维修网络。
总而言之,消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优劣程度及发展方向将成为消防部门完成灭火救援、抢险救灾任务的根本保证。消防装备管理应从现代企业管理中吸取有益成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发挥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