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破产对城镇化的警示
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鬼城”是否会成为中国式的“底特律”?
底特律由盛而衰的失败经历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又有哪些启示?
“鬼城”底特律
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于7月18日申请破产,由于目前欠下180多亿美元的长期债务和数十亿美元的短期债务,这座曾经辉煌的“汽车之都”、美国的第五大城市,如今却沦落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主角。这座昔日让无数人向往的“美好城市”,如今竟成了美国“最悲惨的城市”。
从产业角度看,如果一座城市对于某一类产业依赖度过高,将会出现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情况。底特律的问题就是对汽车产业依赖度太高,因此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实际上,底特律汽车产业的发展在过去还是比较受全球推崇的,特别是汽车产业集群。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汽车业衰落,致使过于依赖汽车产业的底特律出现经济严重衰退、人口大量外流的现象。底特律高峰期人口将近200万,现在只有70万人左右。
从经济发展模式看,也存在问题。一是,底特律产业结构单一,大企业为主,没有注重培育微小企业和多元化经济,承受危机能力弱。二是,底特律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修建办公楼、交通设施等来刺激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政府耗费大量资本,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政府收入下降,无力偿还债务,直接导致破产。
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由于其过度僵化导致经济与社会进入恶性循环。第一,经济危机时期导致失业增加,底特律失业率高达18.2%。此时,政府本应该调整管理模式,比如降低税收,减少危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等。但是底特律政府没有与时俱进调整管理方式,导致人口大量外迁,人口规模急剧下降,甚至成为美国的“鬼城”。第二,经济衰退和人口外迁,导致税基萎缩,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下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严重衰退,以至于警察和街灯这样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都匮乏,城市失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犯罪猖獗,城市瘫痪,经济社会完全崩溃。
此外,政府财政管理不善、政府机构臃肿等,也是导致底特律破产的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是否会出现如底特律一般的“鬼城”,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确实有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关系,出现了“鬼城”现象,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式“底特律”,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
第一,底特律辉煌之后陷入危机,人走楼空,犯罪猖獗,社会崩溃,城市瘫痪;中国的“鬼城”是政府运用权力融资,超越经济发展需要建设起来的具有城市空间形态的建筑集群,造成了财富和土地的巨大浪费。
第二,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以新城建设为名,大量举债,超越地方发展需要,建设了不同程度的空城和“鬼城”,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支撑,导致城市难以运转,如果经济长期得不到相应发展,可能引发政府的债务危机,甚至全国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中国需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和起点,以严肃法治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导引,重建以公平、正义、诚信、包容为导向的社会秩序,建立地方政府官员、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行为底线,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激发全社会13亿人的创造力和活力,这是避免中国式“底特律”的出现,保障中国发展和富强的可持续动力和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鬼城”和底特律有本质的区别。底特律是上百年的老城,而我国很多“鬼城”是建立在新城上,是新城由于缺乏产业培育而形成的“鬼城”。但两者也有共性的一点就是缺乏人气,人口集聚不够。其核心是产业发展培育不足,或没有持续创新,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比如鄂尔多斯,其产业很多只是资源型产业,现代新兴产业培育不够。在新城区建设上,特别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新城区建设要把产业园区跟城市社区建设同步推进,不能单方面只搞城市建设。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需要多元化发展。一是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二是企业结构的多元化。一定要培育大量结构多样、经营灵活的微小企业,增加城市抗危机的弹性。中国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地方政府必须有限举债。高债务是底特律破产的直接原因。当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扩大城市面积,以合并行政区域的办法扩大城市人口规模,追求以大项目拉动经济简单增长,大规模举债搞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以发债和贷款等形式举债,还以BT形式大量向民间举债,少数城市债务率高达200%甚至300%以上,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危机。必须彻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长期的外延增长真正转向提升发展质量。为此必须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升人的创造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由张静编辑整理,文中采用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等教授的观点)
点评:
底特律的案例相信会给很多城镇化研究者、执政者、实施者很多警醒。虽然都是从各自角度延伸出来的不同反思,却足够说明这一事件背后要承载多么沉重的负担。面对新型城镇化,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一窝蜂的盲目建设,而是随之其后的流水线式的各个环节的保障,因为这关乎老百姓乃至整个城市的长治久安。(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