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2013-09-03 06:32万丽莉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目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万丽莉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规律 目的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53-0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作为发展的最高理念,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活动。这一活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及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称”,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从价值目标讲,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它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从现实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的性——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三、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人们把这段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明确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

四、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活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所遇到的客观历史条件都是给定了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通过人们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活动中追求的目的性是内在统一的。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必然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必然的要求。

综上所述,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4

猜你喜欢
目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