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茜
(中国地质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电影音乐剧,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在《歌剧魅影》中,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
显然,在电影的讲述中,有着和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就其主线来说,在小说中,作者讲述,他是如何经过追踪调查,最后确信歌剧院幽灵确有其人,并通过在调查中,当事人的回忆的写出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是采用顺序的记录方式,企图重新还原事情的根本。在小说里,分为二十七章,分别从是幽灵?直到幽灵的爱情结束,都是通过记录和调查而得到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事人的原话或者是信件。由于采取的顺序的叙事方法,所以,在小说的写作中是从对是否有幽灵的怀疑,到最终确信有幽灵;从幽灵存在的原因、他在歌剧院中的爱情;从围绕爱情而出现的各种事情,到爱情的结束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而在电影中,是通过三次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回顾三十年前的事情。第一场是从一张来自1919年的老照片勾起的回忆。从老照片映射出巴黎歌剧院的拍卖会,当拍卖到维修好的一盏吊灯的时候,通过灯光的作用转场到了三十年前的歌剧院;第二场是当年老的乌拉尔买下了魅影——埃利克的玩偶后,坐在车里,看到了梅格,从乌拉尔的眼神中转场到三十年前的歌剧院。在结尾的时候,同样又是回到了现实中,拉乌尔来到克里斯蒂娜的墓前为其献花,他看到了魅影——埃利克给她的鲜花。
从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完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尤其是作为电影音乐剧,就是为了能够容纳最大限度的内容和最大限度的信息。
从表面上来看,《歌剧魅影》中的悲剧人物是魅影——埃利克。埃利克由于面相奇丑而躲藏在歌剧院神秘的地下室,但他是一位聪明绝顶的天才,在长期孤独的生活中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位集音乐家、建筑师和魔术师于一身的“大师”。埃利克暗中教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演唱歌剧。一次偶然的机会,一直默默无闻的舞蹈演员克里斯蒂娜替剧团首席女高音演唱而大获成功。克里斯蒂娜天使般的歌唱引起了她小时候的玩伴拉乌尔的关注。拉乌尔认出了克里斯蒂娜,并唤起了他们那段青梅竹马式的恋情。当英俊富有的剧团赞助人拉乌尔向克里斯蒂娜表达自己的爱意的时候,克里斯蒂娜没有理由拒绝。但埃利克也爱上了克里斯蒂娜。由此展开戏剧冲突,最终拉乌尔战胜了埃利克。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由三角恋爱导致的冲突,由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削弱了悲剧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在暗示,也许拉乌尔划着小船将克里斯蒂娜带出埃利克的地下迷宫才是悲剧的开始,这场悲剧直到克里斯蒂娜的死亡才结束。也许真正的悲剧人物并不是埃利克,而是拉乌尔,是克里斯蒂娜,是所有的有情人。
影片可以明显区分为两个层次或两条线索,它们之间体现了一系列的对立,如地上与地下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图像与音乐的对立、彩色与黑白的对立、生与死的对立等等,这一系列对立才是影片的悲剧冲突的真正根源。表面上看来,拉乌尔与埃利克代表了冲突的两极,克里斯蒂娜是这场冲突的焦点或战场,但事实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中都隐含着这种冲突,因此悲剧人物不仅是克里斯蒂娜,而是他们三个人,是我们所有的人。
地下迷宫是潜意识的隐喻,潜意识的最好表现形式是音乐,是酒神的放纵和疯狂,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丑恶乘沉醉而得以释放。地上剧场是意识的隐喻,意识的最好表现形式是图像,是日神的优美与宁静,是理性的克制和梦幻。克里斯蒂娜意识里爱着拉乌尔,潜意识里爱着埃利克。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克里斯蒂娜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是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冲突。意识在一场混战中战胜了无意识,埃利克永远隐身地下,拉乌尔引领克里斯蒂娜走上地面。但无意识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形式战胜了意识,当拉乌尔颤颤巍巍地将埃利克的玩具放到克里斯蒂娜墓前的时候,作为意识的代表的拉乌尔接受了失败,而旁边的那朵鲜红的玫瑰则无声地宣告了作为潜意识的埃利克的胜利。拉乌尔可以在决斗中战胜埃利克,这表明我们的意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战胜潜意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埃利克,这表明潜意识是一种比意识更为深刻的力量,意识无法战胜潜意识就好像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样。
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争斗与倾慕的复杂关系,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作为日神图像的代表拉乌尔却迷恋酒神音乐,成了剧团的赞助人,并且正是通过音乐他才认出自己的恋人克里斯蒂娜。与其说拉乌尔爱克里斯蒂娜的天使般的美貌不如说爱克里斯蒂娜的鬼魅般的声音,意识在拒斥潜意识的同时却热爱着它,也许这才是拉乌尔在决斗时最终没有下手杀掉埃利克的原因。与此相对,作为酒神音乐的代表的埃利克却迷恋日神图像,他没有将音乐教给其他的舞蹈演员,唯一的理由就是克里斯蒂娜天使般的美,是美的图像诱导艾里克走出地宫。同时,埃利克给自己带上面具,在地下宫殿里安装了各式各样的镜子,也表明他对图像的迷恋。埃利克失败时疯狂地砸碎所有的镜子,表明音乐试图显身于图像的失败,潜意识升华成为意识的失败。但音乐对图像的迷恋,潜意识对意识的宽容,才是埃利克放走拉乌尔和克里斯蒂娜的根本原因。意识与潜意识的这种复杂的纠葛,使得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深刻而耐人寻味。
埃利克,是歌剧院中的魅影,他是吉里太太救的。当时,吉里太太见他可怜,就把他藏在了歌剧院的地下室里,这样一系列的案件发生了。埃利克是一个先天有残疾的孩子,他长的十分恐怖。这个在小说和电影中的说法虽然一直,但是给受众的感觉程度是不同的。
在小说中,对于埃利克的形容是十分可怕的,对于他的外貌的形容主要表现在约瑟夫·布盖和一个消防队长看到他的容貌被吓倒的样子。(参见表一);而在电影中,只是约瑟夫·布盖对于其的形容(参见表二),但此的形容并没有小说的恐怖。这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小说给了人一个思维的空间,而电影则直观的让人看清了其的面容。在这一点上来说,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当然,电影也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感觉。但在《歌剧魅影》中,对于就有这样的例子。
(表一)
(表二)
克里斯蒂娜,是本剧中的女主角,她有着一定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父亲的去世,让她的才能被埋没。虽然她考进了巴黎歌剧院,但是只能当一名舞蹈演员。她十分的天真单纯,对于自己父亲的话深信不疑。埃利克知道了她的心思,开始教授她声乐。在很短的时间中,她学的很好,她似乎找到了自己,并且她深信这是父亲给她带来的“音乐天使”。埃利克在暗中,一直帮助者克里斯蒂娜,使得她能够一夜成名。
在小说中,克里斯蒂娜第一次代替主角演出时因为其身体不适,而在电影中则虚加了成分,被说成是埃利克弄坏了幕布压住了主角,使得其有机会演出。(见表三)从这里可以看出,电影作有着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在电影中,很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合艺术。
(表三)
在第十一章中,克里斯蒂娜对拉乌尔解释了“音乐天使”。……它和平常的男人声音没什么两样,惟一的区别是音色很美,像天使的声音。该如何解释这个如此难以相信的怪事呢?我过去一直在想念一位“音乐天使”,那是我可怜的爸爸答应过我他一升天就派“音乐天使”到我这儿来。……克里斯蒂娜被吉里太太带到了这里,为父亲点蜡烛,并告诉小梅格,她总听到一个声音传来,克里斯蒂娜认为是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克里斯蒂娜告诉梅格:“父亲临死前说会有一位音乐天使保护我。”…… ……
Phantom of the Opera是有着摇滚风格的音乐,其音乐的进入极为巧妙:低声部强有力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鼓点“咚咚咚……”,烘托出一种“诡秘,毛骨悚然”的鬼魅气氛。而后,切入演员低沉直白的演唱,音域宽广,旋律线在上下八度的转换,带来情绪的澎湃转变。使用这样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中歌唱诠释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狂野的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
摇滚风格,在演唱上,节奏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演唱者宣泄强烈感情的手段之一。演员嗓音也较具个性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美声与通俗的限制,将摇滚乐演唱中类似于“嘶喊,咆哮”的摇滚乐演唱手段,与美声唱法融合到一起,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乌拉尔与埃利克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里斯蒂娜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以下,将从曲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曲式结构图:A[(a+b)+c]+A'[(a+b)+d]+B+coda
此作品为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共有53小节,其中分为A+A'+B+coda
A段(1-17小节)男女对唱式,采用了很多的弱起、切分等形式,充分表达了男女主人翁好奇、彷徨、对生活向往的心情。b旋律是 a段的重复,对情感的升华。c(17)为连接句,为A'段情绪的高涨起了推动性的作用。
A'(18-34)段是A整段的重复,固定乐思的作用,在情感上更加的紧促更加的热情,是旋律推动情感爆发为 B段高潮的奠基埋下伏笔。
B段(35-44)形成了乐曲的高潮部分,为了整部作品的乐思固定,特别采用了b乐段的模拟,B段中的35-44小节中第39小节加入的对白语气旋律为原本一直在反复的旋律增添一丝新意并为后面B段中第10小节后的旋律升华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coda(45-53)由管弦乐开始引申到男女主人翁的重唱及合唱。在结尾部分器乐部分战局了主旋律的位置,延长了B段的高潮部分,最后在男女主人公的重唱中结束。整曲从彷徨到向往,从向往到渴望,从渴望到最终的融合,从始终坚定的降D大调不难看出作曲家对塑造这2个主人公的情感的坚持,最终用充畅的形式表现他们最后的结果。
通过对《歌剧魅影》小说和电影音乐剧的信息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以电影为蓝本的音乐剧加深情感信息的表现状况。尤其是音乐剧中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信息形式不是单一的文本到影视的传输,还是语言符号到音乐符号的转换。
[1][法]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 歌剧魅影[M]. 符锦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