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辉,郝 敏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基于DEMATEL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辨识
侯艳辉,郝 敏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基于数字鸿沟分层(接入层、使用层、知识层)的视角,构建了数字鸿沟成因和发展模型,建立了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专家数据,然后运用DEMATEL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出了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
数字鸿沟;影响因素;DEMATEL;互联网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1]。只有深入研究影响数字鸿沟的因素,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2]。因此,分析影响数字鸿沟的因素,解析因素间关系结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1.1.1 数字鸿沟的分类
Attewell(2001)将数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电脑和因特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为“第一道数字鸿沟”;电脑和因特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为“第二道数字鸿沟”[3]。van Dijk(2002)对接入概念进行了延伸:由于缺少兴趣、新技术缺乏吸引力等而导致的数字经验的缺乏,他将其称为“精神接入”(mental access);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他将其称为“物质接入”(material access)由于技术界面不完善、教育和社会支持不足而导致数字技能的缺乏,他将其称为“技能接入”(skills access);使用机会的缺乏以及机会的不平等,他将其称为“使用接入”(usage access)[4]。van Dijk归纳的头两种接入与第一道数字鸿沟紧密相关,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人们是否在物质层面上接入因特网。后两种接入则直接联系到第二道数字鸿沟,因为技能水平会对用户如何使用因特网具有重要的影响。
van Dijk(2002)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介(主要指因特网)接入和使用上的差异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4]?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楚因特网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由于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社会和政治力量,人们在知识获取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几年韦路、王凤仙、黄艾华、刘瑞雄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络时代受众的知识沟较之传统媒介时代是被扩大和加剧的。因此,随着接入和使用鸿沟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网络时代知识鸿沟的问题将成为数字鸿沟的新焦点。鉴于此,有学者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沟称为第三道数字鸿沟。
本文认为,无论是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上述三种数字鸿沟事实上是同时存在的,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来表征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哪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一道数字鸿沟,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当前数字鸿沟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矛盾)不同而已。鉴于此,本文所指的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意义上的、涵盖多个层次的不平等和差距。
1.1.2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提及的影响因素分布广,差异大,缺乏统一的认识。美国商务部在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中指出,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种族、家庭类型、地理位置是数字鸿沟的重要影响因素[5]。Barzilai-Nahon Karine提出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涉及六个方面:基础设施接入、承受能力、使用、社会及国际的限制/支持、社会人口因素、可接入性等[6]。薛伟贤从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人五个层面归纳出影响数字鸿沟的24个重要因素[7]。Bridges·org对E-readiness几十个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从技术、经济、政府、教育、社会五个方面去考察数字鸿沟[8]。
1.1.3 数字鸿沟成因及发展模型
基于上述数字鸿沟分类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鸿沟成因及发展模型
文献计量学是利用数学、统计学和逻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种类型文献的本质和结构,进行数量、品质和运用上的研究与分析[9]。本文运用该方法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中筛选出主流的、代表性的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应用的实际和特点,最终确定出我国数字鸿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鸿沟影响因素表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直译为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它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运用图论与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图论理论,以构造图的矩阵演算为中心而进行,通过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矩阵,可以计算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揭示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构造[10]。
采用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遴选的调查对象由高校信息管理及电子商务领域专家、内容服务类网站管理员、省级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家等组成。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4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8.00%。
表2 xij取值表
根据表2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数字鸿沟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原因度大于0的影响因素(即原因因素)有:(S1)政府政策及制度保障;(S2)社会人口因素;(S3)教育水平;(S4)经济水平;(S6)基础设施建设;(S12)区域性。其中,政府政策及制度保障、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位居前三,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是数字鸿沟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表3 综合影响矩阵
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S5)技术创新能力;(S7)信息收集、识别和接受能力;(S8)信息资源丰富程度;(S9)设备资源丰富程度;(S10)信息应用程度;(S11)信息人才;(S13)网络使用的导向和偏向。其中,信息资源丰富程度、设备资源丰富程度和信息人才位居后三位,受其他因素影响最大,是数字鸿沟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信息资源丰富程度的中心度处于前三位,是数字鸿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首先,重视数字鸿沟,树立危机意识。应根据我们的实际国情,认真分析社会结构的现状,分析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存在的根本原因,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决策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加强统筹规划,全面统一部署我国缩小数字鸿沟计划,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和资源整合,明确目标,立足实际,持续改进,逐步消除。
其次,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是经济鸿沟。不管信息产业怎么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数字鸿沟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地区、个人的综合经济实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数字鸿沟的缩小才有源动力。
再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加大对我国信息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我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互联网全民化和大众化,从源头上缩小数字鸿沟的差距。
首先,积极采用和推广新的互联网技术,尤其是WEB2.0技术,以此来带动互联网信息资源“量”的增长。同时,应加强对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进行管制,消除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对数字鸿沟弥合的负影响,保证“质”的提升。
其次,在政策导向、资金支持方面,信息服务运营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运作方面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形成联动,推动实施“光网城市”、“宽带下乡”等宽带工程战略,扩大3G和光线宽带覆盖范围(尤其是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提升ISP和ICP的数量和服务水平,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硬件资源支持。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加大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面向社会公众大力进行信息化普及培训,通过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缩小以至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智力保障。
[1]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 —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袁勤俭,黄奇,朱庆华.影响美国数字鸿沟的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05,(3).
[3]Attewell,P.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1,74(3).
[4]van Dijk,J.A Framework for Digital Divide Re-search[J].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12(1~2).
[5]U.S.Department of Commerce.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Falling through the Net: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EB/OL].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2007-05-15.
[6]Barzilai-Nahon Karine.Gaps and Bits:Conceptualizing Measure⁃ments for Digital Divide/s[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6,22.
[7]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5).
[8]Briges.com.Comparison of E-readiness Assessment Models and Tools[EB/OL].http://www.bridges.org/publication/128,2005-02-28.
[9]何光国.文献计量学导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4.
[10]An-Yuan Chang,Cheng-Jung Chen.Analysing Criticl Factors of In⁃troducing Rfid into an Enterprise--an Application of Ahp and De⁃matel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1,18(7).
C931.2
A
1002-6487(2013)14-0015-03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RKB01383)
侯艳辉(1978-),男,山东安丘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郝 敏(1979-),女,山东枣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煤炭企业管理;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
(责任编辑/亦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