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艳乐,易莹莹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武汉 430073;2.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席艳乐1,易莹莹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武汉 430073;2.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通过运用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更具体地,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面板数据模型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生产、就业、投资和贸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服务业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日益成为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制造业部门生产性服务投入成本,提高投入质量,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一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强大的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上海制造业的高度化、高级化不仅对于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使命。目前,上海制造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结构、效益的时期,正处于调整、优化和提升时期,相对于全国其它地区,上海制造业调整振兴的紧迫性更强,难度更高,风险更大。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上海制造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的情况下,加快调整振兴上海制造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综合意义则更为深远。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所内含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1.1.1 贸易竞争力(TCI指数)数据说明
1.1.2 其他变量数据说明
lnsert是所有行业在第t年服务行业产值的自然对数。lncapit是行业i在第t年人均固定净值年平均余额的自然对数,其含义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lncomit表示行业i在第t年企业数量的自然对数,反映的是该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这些变量的数据主要源于《上海统计年鉴》历年。
由于面板数据带有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的双重性。而在处理时间序列模型时,必须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否则很可能出现“伪回归”,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为了保证分析结论的稳健性,我们分别使用了面板数据的LLC检验、PP检验和ADF检验这三种最为经常使用的方法。经检验四个变量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表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我们将采用Pendroni的面板协整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由表2的估计结果看,Pedroni的各统计量基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表2 面板协整的检验结果
借鉴Francois和Wooers(2007)以及江静等(2007)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模型,本部分建立如下回归模型1,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应检验样本数据空间符合以下三种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哪一种形式: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即变截距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本文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协方差分析检验来确定模型的形式,建立以下两个F检验:
其中,n是截面成员个数,K是解释变量个数,T是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数;S1、S2和S3分别是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此处,n=27,K=3,T=13。估计方程1,计算整理得到的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F2=26.84>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45;F1=1.49<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51。所以,我们拒绝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接受变截距模型形式。
应用面板数据还面临着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问题,两种模型进行计量后的结果差异可能非常大。一般的做法是:如果研究者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想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我们几乎选择了所有的上海制造业细分行业,而且也只是针对上海制造业部门样本自身的效应进行分析,因此宜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在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上海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较强的促进效应。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正显著效应表明,上海制造业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能够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竞争的不断加强,从而对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提升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制造业竞争程度的增强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负相关,制造业内部过度竞争的结果使得各行业的企业数每增加1%,其国际竞争力反而下降了0.0304%。综合而言,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命题1。
命题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部分重点研究分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四个部门: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trans)、金融业(fin)、房地产业(Arc)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Res)。结合这四个部门变量以及前面的资本有机构成变量和竞争程度变量,我们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指标选择上,我们选择四个部门的总产值来考量,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历年)。
同样,我们仍采用面板数据的LLC检验、PP检验和ADF检验这三种方法,经检验四个变量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表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5的估计结果看,Pedroni的各统计量基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七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表5 面板协整的检验结果
本部分建立如下回归模型2,来分析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同样,我们仍用协方差检验来确定面板模型的形式,经计算,方程的F2=40.89>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43;F1=0.56<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45。故我们拒绝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接受变截距模型形式。考虑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估计方法仍选择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见表6所示。
表6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由表7的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且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性。其中,最能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是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它们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弹性分别为0.2561%、0.0926%和0.0257%。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则是负面的,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每增加1%,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0.3240%。这说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制造业的升级,相反还在劳动力、资金方面与制造业形成激烈的竞争,从而阻碍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综合而言,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命题2。
命题2: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房地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
在本部分,我们参照谢建国(2003)和盛斌(2008)的分类标准,将上海制造业27细分行业划归为三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然后参照模型1和模型2,重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特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由于我们对数据按照制造业要素密集型特征进行了重新归类整理,因此此处仍需对重新集结后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防出现“伪回归”。我们仍采用面板数据的LLC、PP和ADF检验这三种方法,针对模型1和模型2中共计8个变量,分别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三种类型做相应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特征而言,这8个变量均为原序列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也即遵循一阶单整(I1)过程。
由于针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特征而言,模型1和模型2共计8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Pendroni面板协整检验的估计结果显示,Pedroni的各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对于三种要素密集类型的模型1(4个变量)和模型2(7个变量)而言,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由表7结果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也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差异性。具体分部门来看,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为0.7417%和0.5336%,而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且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单位成本的降低,例如降低运输和物流成本等方面,从而对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服务有更多的需求;金融业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显著作用,而其中,由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因此对金融服务的依赖性比较大;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每增加1%,三种类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别下降0.8274%、0.7583%和0.2539%。由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在劳动力、资金方面与制造业的激烈竞争,这也使得其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阻碍作用更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综合而言,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特征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命题3。
表7 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特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命题3: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同。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本文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房地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更具体地,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同。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较大,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影响显著,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可能仍然是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但随着上海的土地、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会被逐步削弱,部分制造业会向周边成本更低的省市迁移。因而,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深化要求上海必须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借此推进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上海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关键点之一。
为此,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从而提高其专业化和市场竞争程度。同时,通过以科技研发、设计创意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而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化、专业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先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和带动作用。最终,立足于既提升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又壮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水平,积极探索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和增长点。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3).
[4]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5]蒙英华,尹翔硕.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0(,7).
[6]尚涛,陶蕴芳.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5).
[7]Arnold,M.,S.Javorcik,A.Mattoo.Doe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09,2007.
[8]Guerrieri,P.,V.,Meliciani.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
[9]Wolfmayr,Y.Producer Service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Exports[R].FJW Reports,2008.
F224.9
A
1002-6487(2013)04-0092-04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174);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课题(celap2010-ZDI-02);201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2011XAC008)
席艳乐(1982-),女,河南汝州人,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易莹莹(1981-),女,江西宜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
(责任编辑/浩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