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兰,吴就勇,罗 俊
(贵州省三穗县气象局,贵州 三穗 556500)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主要来源,它的变化对大气热力状况、生物生长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太阳常数、云量、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有密切关系。太阳辐射变化的最直接反映是日照时数的变化。
近年来,环境与气候的变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日照时数是影响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因此在气候变化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多数研究发现全球太阳辐射量表现出逐年降低趋势,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变暗”[1-2],对全球大多数地区太阳辐射或日照时数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如美国、西欧和中欧的大多数地区等[3-4]。我国关于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也有不少,吴昊文[5]等发现,浙江省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夏季最为明显,而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与年变化不一致,呈增加趋势变化。靳利梅[6]指出,上海地区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其中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显著;年日照时数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各季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基本都呈显著的负相关。杨小梅[7]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时发现,中国西南地区日照时数的降低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而位于高海拔区的大多数台站降低幅度较小或为增加趋势。本文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贵州黔东南州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本文选取黔东南州16 个台站1971—2011年各站各月日照时数、月平均总云量、月平均低云量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 法[8]。
季节划分按气候学划分法,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3.1.1 全年日照时数的时间演变特征 通过统计计算可得,1971—2010年,黔东南州的年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为1 186.4 h,年日照时数最多为1 410.7 h,出现在1978年,年日照时数最少为1 021.1 h,出现在2005年,两者差值为389.6 h,占多年平均值的32.8%,充分表明,日照时数年际振荡较大。根据黔东南州1971—2010年的逐年日照时数,作出黔东南州逐年日照时数及变化趋势图(图1)。由图中可以看出,1971—2010年,黔东南州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的线性趋势。1971—1976年,日照时数呈下降变化,且除1976年外,日照时数均在40 a 平均值水平之上;1978—1984年,日照时数也呈波动下降变化;1984—1988年,日照时数呈上升变化;1988—2005年,日照时数基本呈下降变化;2005年后,日照时数略有回升。通过计算得出1971—2010年,黔东南州年日照时数的一元线性变化趋势系数为-34.63,日照时数与时间的相关系数r =0.441,通过α =0.01显著性检验,说明,1971—2010年黔东南州年日照时数的线性减少变化趋势是显著的。
图1 1971—2010年黔东南地区逐年日照时数及变化趋势图
3.1.2 四季日照时数的时间演变特征 利用黔东南地区1971年3月—2011年2月的月日照时数,计算出黔东南地区1971—2010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日照时数(见表1)。
表1 1971—2010年多年平均的黔东南州各季日照时数
由表1 可以看出,黔东南州日照时数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然后为春季,冬季日照时数最少;夏季日照时数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8.4%,秋季占26.4%,春季占21.9%,冬季占13.3%。
对四季逐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图2)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各季日照时数一元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及相关系数。由图2a 中可以看出,近40 a 以来,黔东南州春季日照时数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变化,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一元线性趋势变化曲线,基本与40 a 平均值线重合;1971—1974年日照时数多偏高于多年平均值;而1975—1984年,日照时数多偏低于多年平均值;之后,日照时数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变化。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系数为0.86,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春季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夏季(见图2b),1972年日照时数为逐年中的最高值;其后至1974年急剧下降至逐年次低值,然后开始波动上升;上升趋势至1985年结束,又开始下降。近40 a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减少,趋势系数为-24.91,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夏季的线性减少趋势是明显的。
秋季(见图2c),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变化趋势,特别是1971—1998年间,日照时数在平均值上下波动变化,但1999年后,进入寡照时期,12 a 中日照时数仅有2 a 高于平均值,且偏高不多。日照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系数为-6.67,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冬季(见图2d),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与秋季变化趋势相似,2000年后进入寡照期,11 a 中仅有3 a日照时数高于平均水平;线性变化趋势为-4.46,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1.3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 表2 是黔东南州1971—2010年不同年代日照时数的平均值,由表中可以看出,春季日照时数各年代是呈增加趋势变化的;夏季日照时数20 世纪70—80年代之间为增加变化,但进入90年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到本世纪后,日照时数仍呈减少趋势变化;秋季各年代的日照时数是波动变化的;而冬季各年代的日照时数变化正好与春季相反,均为减少,但减少不明显。各年代的年日照时数变化也呈单调减少的变化,特别是90年代,较80年代减少较多。
表2 1971—2010年黔东南州不同年代日照时数特征统计
3.1.4 日照时数的突变分析 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黔东南州1971—2010年的全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序列的突变状况,结果见图3。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年日照时数的Mann-Kendall 检验中,UFk值均<0,说明年日照时数是呈减少趋势变化的。UFk和UBk曲线的交点较多,但突变点为1992年。
春季、秋季、冬季的UFk线均在α =0.05的临界值曲线之间,日照时数没有发生突变。
夏季的UFk值大多<0,说明夏季日照时数也是呈下降趋势变化。2001年后,UFk值超出了信度线,说明下降趋势明显。UFk和UBk曲线有2 个交点,分别为1991年和1992年,第1 个交点相交后,UFk曲线并没有超过α =0.05的信度线,第2 个交点后,UFk值超出了α =0.05的信度线,所以,确定1992年为黔东南地区夏季日照时数的突变点。
图2 1971—2010年黔东南州逐年春(a)、夏(b)、秋(c)、冬(d)各季日照时数及变化趋势图
图3 1971—2010年黔东南州日照时数Mann-Kendall 统计量曲线图
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本文从云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对黔东南地区日照时数的影响。
图4 为1971—2010年黔东南州逐年云量及变化趋势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近40 a 以来,黔东南州年平均总云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变化,低云量相反,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总云量的线性趋势为-0.84% /10 a,低云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为1.85% /10 a,均通过α=0.05 显著性检验。
图5 为1971—2010年黔东南州各季低云量的变化趋势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近40 a 以来,黔东南州各季节的低云量均呈增加变化。其中春季,80年代初期以前,低云量呈减少变化,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低云量为增加变化阶段,其后至2007年,云量为减少变化,2007年以后,低云量又开始增加。而夏季的低云量在80年代以前为一个增加变化,1980年后至1985年,日照时数减少,其后至20 世纪末,低云量为一个持续的增加变化过程,进入21 世纪后,夏季的低云量变化较为平缓。秋季的低云量变化波动性较大,80年代前,为减少变化,1980—1985年,为增加变化,1985—1992年,低云量又开始减少,1992—1997年,低云量为增加变化,1997年后,低云量又开始减少,但减少幅度小。冬季的低云量也是呈增加变化。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末期,低云量一直在增加,90年代后至本世纪初期,低云量有所减少,减幅小。
图4 1971—2010年黔东南州年平均总云量(a)、低云量(b)及变化趋势
图5 1971—2010年黔东南地区逐年各季节低云量的变化趋势
表3 1971—2010年黔东南地区日照时数与云量的相关系数
表4 1971—2010年黔东南地区云量趋势系数及显著性 (单位:% /10 a)
对黔东南州1971—2010年的全年和四季总云量、低云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日照时数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及表4。其中,表3 为云量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表4 为云量的变化趋势。
由日照时数与云量的相关系数可见,日照时数与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云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年日照时数与平均低云量的相关性更密切,这是因为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随云状和云的厚度而不同,高云反射率约为25%,中云为50%,低云为65%,稀薄的云层也可反射10%~20%。随着云层增厚反射增强,厚云层反射可达90%[9]。
在1971—2010年中,全年及各季平均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变化,春季平均总云量的减少趋势通过α=0.01 显著性检验;而年平均总云量的减少,通过α=0.01 显著性检验。
对于平均低云量而言,近40 a,平均低云量呈增加趋势变化,夏季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其次为冬季,再次为秋季,而春季的平均低云量变化不明显。
黔东南州1971—2010年春季总云量减少明显,而低云量变化不明显,因此,春季日照时数有小的增加趋势;而夏季总云量变化不明显,而低云量增加最明显,且该季日照时数与低云的反相关最大(-0.904),导致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显著;秋季总云量减少,低云量有所增加,总云量的减少趋势较低云量的增加趋势小,因而秋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变化;冬季总云量的变化最不明显,低云量的增加趋势在四季中仅次于夏季,但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在四季中次于夏季和秋季,由此可知,日照时数的减少,不仅仅取决于云量的变化,还与其它的一些要素相关。
通过对1971—2010年黔东南州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云量变化关系的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①黔东南地区1971—2010年的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变化。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夏季显著减少,秋季和冬季也呈减少趋势变化,但变化趋势不如夏季明显。
②从年代际变化来看,黔东南州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年代间日照时数呈减少变化,其中,变化最剧烈为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黔东南州年日照时数的突变点为1992年。
③黔东南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有显著相关。
[1]Stanhill G,Cohen S.Global dimming: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a widespread an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global radiation with discussion of its probable causes and possible agricultural consequence.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1,107:255-278.
[2]Liepert B G.Observed reductions of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t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 from 1961 to 1990[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2,29(12):1421.
[3]Power H C.Trends in solar radiation over Germany and an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aerosols and sumshine duration[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3,76(1/2):47-63.
[4]陈少勇,张康林,刑晓宾,等.中国西北地区近47 a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 142-1 152.
[5]吴昊旻,麻碧华,姜燕敏.浙江省1971—2009年日照时数多时间尺度分布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3):228-229.
[6]靳利梅.近50年上海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12,40(2):293-298.
[7]杨小梅,安文玲,张薇,等.中国西南地区日照时数变化及影响因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5):52-60.
[8]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2 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43-76.
[9]李爱贞,刘厚凤.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