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波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近年来,榆林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例如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榆林市自然环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自然环境与区内社会经济活动上的过渡性,以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的叠置,使得寻求榆林市能源开发的优化调控模式,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进成为燃眉之急的大事。在榆林市这样的资源开发规模大且生态脆弱的地区,林业不仅是一种产业,还是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生态林业建设还承担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所以,只有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把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11万公顷以上。[1]榆林市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矿产资源开发处于急剧上升期。矿业生产将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增长。
(1)森林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森林植被逆向演替、森林资源直接损失严重的后果。
(2)采煤过程中的大量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层严重缺水,随之导致矿区林区成片中幼龄树窒息枯死。
(3)榆林市煤炭企业大都分布在山区、沙区、丘陵区,这些地区的生态非常脆弱。随着煤炭产业区与林地的接触面,使许多林区受到严重干扰,给森林安全带来许多潜在忧患。
(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矿产开采、开采占地、排放污水废气、废弃物胡乱堆放等,使森林生态景观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影响,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被削弱,所以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5)地表植被恢复难度大,成本大。榆林市自然条件较差,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由于雨季集中,造成季节性干旱严重,尤其是矿区土壤瘠薄,地下水位下降,常规造林技术在榆林地区很难适用。
榆林市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尾矿修复和复垦治理速度缓慢,加之榆林地区矿区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矿区土壤瘠薄,所以矿区生态林业建设遇到的很多困难。[2]
(1)全市治沙、造林人才也严重缺乏
据榆林市林业部门2010年统计,平均每0.23万hm2才拥有一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林业技术人员的8% 。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榆林市的生态林业建设从规划到具体实施,从优化树种选择到树种培育等环节,均不能得到科学的指导。
(2)水资源短缺,矿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从总体上看,榆林市大部分地区缺水,缺水情况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远小于平均年蒸发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不少河流干涸断流,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加剧了榆林市的用水紧缺状况。由于地表天然植被的缺乏,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使榆林市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以府谷县为例,府谷县又是晋、陕、蒙接壤的“黑三角”和“金三角”地区,开矿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人为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0.5-1万吨,高的达到2-3万吨;平均每年流失土层 0.5-1.0cm,高的达到 2-5cm。
(4)矿区的地质灾害频繁
矿业资源开发引发次生地质灾害,例如:地面塌陷、滑坡、地裂逢、崩塌、泥石流等。据统计,全榆林市由采空区塌陷引发的灾害十分严重,全市采空区面积近3000km2,塌陷面积多于300km2,地面塌陷4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到2008年底,榆林市境内因采煤形成的塌陷面积近80km2,其中仅神木县就占其中 80%以上[4]。
(5)历史遗留问题多,矿区复垦的全局观念不强
“先发展起来,再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3]的错误思想是影响和妨碍榆林地区生态保护的一大难题。榆林市的黄土高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不合理开荒种地以及大规模资源开发后,终于使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我国和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长期忽视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年累积起来需要治理的面积太多,企业又没有留下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备用资金。
在现有制度中,矿区复垦的全局观念不强,生态恢复意识较差。从生态意义上讲,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是非常必要的。
(6)生态恢复区域划分不清,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
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不仅包括企业本身占地,还应包括其周边很大一部分占地,因为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神木县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 2.6 倍。[4]
应该由环保总局总体部署,土地、煤炭、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编制榆林市矿区中长期生态重建规划,并将矿区周边受影响范围纳入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范畴,整体规划,全面治理。
(1)绿色通道工程
绿色通道工程继续以包茂、青银高速和210国道为主,加大樟子松、油松、侧柏等苗木的种植力度。每年切合实际制定并坚决执行规划任务。例如榆林市2010年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表3.1。
表3.1 榆林市2010年绿色通道工程规划
(2)企业绿化工程
按照企业占地规模、税收额等标准制定企业绿化工程任务,尤其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为规划重点。例如,2010年榆林市厂矿企业计划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各企业根据税收确定造林任务,其中税收在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每年造林面积为3000亩;税收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造林面积为2000亩;税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造林面积为500亩;税收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造林面积为300亩;税收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年造林200亩,税收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每年造林 50 亩。[6]
(1)继续建设以黄河沿岸佳县、吴堡、清涧为重点的优质红枣基地,分步骤、划县区有计划的完成有机红枣基地建设。
(2)完成低产园改造项目。以经济补贴和技术指导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户对低产园改造。
(3)完成长柄扁桃等其他新品种种植前期项目的安全性评价、卫生检测、新食品论证及其他鉴定。[6]丰富榆林市林业产业内容,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同时林业种植品种多样化更有利于生态林业的良性发展。
(1)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要明确政府、矿区企业的职责。例如:对于历史积留的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包括闭坑矿、废弃矿以及在产矿中历史积留的植被与生态恢复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矿区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恢复,由矿区企业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支出;矿区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区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植被与生态恢复,通过建立专门的补偿制度由矿区企业解决。
(2)全面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状况调查、规划编制工作。掌握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包括破坏面积、程度、分布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1]黄永清.关于榆林林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通报.2008.14(11).
[2]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
[3]郗静.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06.
[4]姬艳梅.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对策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
[6]榆林市林业局.榆林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报告[J].榆林科技.2012.1.
[7]潘新华,张静.陕北能源化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途径[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2).
[8]张高如.榆林林业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J].榆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