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如
《人民日报》刊文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形式公开多,实质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申请获得的少;公开 “正面”信息多,公开 “负面”信息少。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在信息公开上依然存在慢吞吞、羞答答等问题,以至于“信息公开滞后于谣言传播”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谣言的真实性明显经不起推敲,却偏偏得以广泛传播。追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要紧的一条,就是当地政府相关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对于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群众往往十分关心,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种关心其实是非常可贵的,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意识的醒悟,是真正爱国爱乡的体现。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对于民众关心的事物却不愿开诚布公地做出真实的说明,总是觉得群众觉悟太低,倘若知道了真相难免会产生不满,甚至怨愤之下会作出不太理性的反应,很可能影响到政府的信誉乃至社会的稳定,因而将相关信息藏着掖着,当成重大机密拼命捂着。他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想知道,施政不透明信息不公开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民众因此而不相信政府。这会导致谣言乘虚而入,四处扩散传播,造成群众莫衷一是人心惶惶的局面,给政府的工作留下更大的难度。有道是:
相关信息捂得紧,
官员施政欠透明;
谣言起于暗箱盛,
不肯公开是祸因。
公仆们理当明白,谣言止于政府施政公开信息透明。只有真正将人民群众看做是自己竭诚服务的主人,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如实地把他们当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才不会总是像防备外人一般地凡事都瞒着他们、防着他们。可以说,离开了人民,政府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政府的工作也无从开展。
公仆把真相告诉人民,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就能取得各项工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