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凤 高晋宇 张 飞
省农机三新工程(原三项工程)项目是农机科技创新推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自1999年以来,省农机三新工程围绕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立足于全省农机化发展规划目标,针对农业生产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立项开展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了农机科技创新步伐,对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一五”以来,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累计达到10 622万元,共立项支持376个项目,其中农机新产品研究开发类130项、适用农机技术试验示范类117项、新技术新机具集成应用类129项。截至目前,已结题验收203项,在建17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应用,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全省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全省农机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通过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立项支持,已研究开发出果蔬冷藏低温保鲜库、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秸秆还田机、捡拾打捆机、压块成型机、曝气式微孔增氧机、静电喷雾器、油菜移栽机、机插育秧精少量播种机、大蒜收获和切根切脐机、青蚕豆剥壳机以及茶叶生产管理设备等农机新产品80多种,其中有35项通过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9项、发明专利10项,获省以上奖励32项。这些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全省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提升,有的技术还弥补了省内或国家空白。
“十一五”以来,通过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共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开发了花生联合收获机、茶叶精揉机、双人采茶机、挖藕机、水果在线实时检测分级生产线、大蒜播种机、蔬菜栽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播种机、茶叶修剪机、气吸式蔬菜穴盘育苗精量播种机、莲藕切片清洗机等特色农机新机具136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农机新技术使用规范、操作规程及标准共104个,其中通过“畜禽健康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及装备的研究”项目的实施,制定了《动物防疫消毒机试验方法》《动物防疫消毒机技术条件》2项国家标准,为提高全省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了技术和装备基础。
通过试验示范及集成应用类项目的实施,累计建成各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150个,其中核心示范面积累计达到4.67万hm2,辐射面积超过53.33万hm2,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培养了一批农机化科技推广专业技术人才,为今后又好又快地推进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与辐射带动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明显加快。至2012年,全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其中,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超过45%。全省机插秧面积超过139万hm2,机插率达到60.9%。全省纯作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65%、57.5%,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22个、10.5个百分点。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160万hm2,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超过3.33万hm2。全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且均走在全国前列,项目实施效应显著。
项目管理涉及多个环节。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三新工程资金是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推广的专项资金,是全省农业科技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以公开公正、突出重点和动态管理为原则,实行首席专家与执行专家分级负责、二级合同管理制。首席专家对省级农口和财政部门负责,负责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对执行单位进行技术指导、监督和考核。执行专家对首席专家负责,负责编制执行单位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
《办法》中进一步规范了对三新工程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项目执行单位需主动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监督。绩效评价工作由省财政厅组织进行,绩效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的合同执行和完成情况,技术水平,成果转化与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等。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
根据《办法》规定,江苏省组织开发了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网上在线管理系统。系统覆盖了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合同编制以及项目管理审核、总结、验收等全过程,为项目单位及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互动平台,减少了纸质材料报送、反馈修改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创了农机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程度。
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涉农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广泛征求项目建议,了解项目建设需求,并结合年度农机化科技发展需要,提出年度项目规划,提高了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组建省农机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等5个专家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申报、自愿申请、单位推荐的形式,广泛吸纳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且涉农的科研、教学、推广、开发、管理等多方面人才,建成了农机化科技专家库,为开展项目评审和确认年度立项提供了智力支持。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农机化科技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家成员。
通过在专家库中随机遴选,聘请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单位的农机、农业、经济、科技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小组。采用网上分组、限时独立盲评的形式,实现专家独立在线评审打分,进一步体现了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为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网络管理信息平台的成功运行,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的即时反馈与在线显示。项目申报单位提交申报书后,即可通过网络在线查看项目运转进程,实现了项目管理的公开化,也为项目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加强沟通搭建了便捷平台。
根据项目管理要求,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中,在材料审核把关等环节根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职能权限,设置了审核操作节点,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管理流程,提高了项目管理质量。
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管理的完善和创新,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明确了省、市、县项目农机主管部门的责任和分工,提高了项目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