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在低山丘陵乡村地区的实证研究——以平邑县南部为例

2013-08-29 17:00:18
大众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平邑县中心服务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引言

中心地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一定有一种规律支配着城市的大小、数量、等级和分布。各级中心地依照中心性的大小和到周边地区的经济距离,划分自己的中心地服务范围,相邻的中心地会分割共有的服务范围,假设在人口平均分布的均质平原,每六个低等级中心地会围绕一个高级中心地,这样则会形成最紧密的六边形结构。各级中心地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体系。依照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分别会形成 K=3,4,7的等级序列。利用该理论他对德国南部的中心地进行了验证,把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8个等级[1],通过分析发现,基本符合六边形分布规律。

图1 中心地体系结构示意图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地理工作者通过对该理论的运用和扩展,使之成为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各国地理学者利用中心地理论的模型,对中心地分布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如英国斯梅尔斯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900多个聚落进行了验证,1962年贝里等对美国艾奥瓦州西南部的中心地系统用因子分析和行为分析进行了验证。20世纪60年代,甚至形成了验证中心地理论的热潮[2]。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如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关中平原等[3-4],对山区丘陵地区的研究不多见。近来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撤村并点、农村改社区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对乡村聚落的研究较多。主要是对村庄聚落空间布局的研究[5-6],以中心地视角的研究较少。本文参照克氏的中心地理论,通过对平邑县南部低等级中心地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试图揭示乡村中心地分布的一般规律。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图2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包含平邑县南部白彦郑城两镇范围,面积 354 km2,常住人口12.5万人(2010年)。人口密度353人/km2。区域内有建制镇2个,集镇10个,行政村106个。在地形上本区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地貌单元,有较强的独立性。境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海拔在 150~600m之间。本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00mm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区域内交通便利,省道342线,省道240线,县道铜枣线、地庞线形成公路骨架。通村公路多已硬化,居民出行方便。

2.2 数据来源

研究区底图来源于《临沂市地图册》,居民点位置数量资料为从天地图网站遥感影像上获取,其中行政村资料从《临沂市地图册》上获取。集镇以及村庄服务场所的资料为实地调查所得。

3 平邑县南部地区中心地体系的建构

中心地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国传统上分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省城、地区中心城市、县城、镇、集镇等。参照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体系建构方法,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将乡村中心地划分为 4个等级,如表1。

表1 我国中心地等级体系

3.1 H级中心地一般为中心村

判定条件是有没有中心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原则上讲只要有一个商店,就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点多布局分散,人口少,很多村庄达不到商品销售的门槛人口,因此商品服务从业者多是兼营,只有一家商店的村庄有时无法成为完全的中心地,因此选取有三家以上商铺或三种以上服务功能的村庄作为 H级中心地,这类中心地主要有商店、诊所,小学等服务功能,服务半径 1.5KM左右,服务人口一般为1500~3000人。

3.2 M级中心地为集镇

具有周期性集市是判别 M级中心地的主要特征。周期性集市所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比较齐全,因此依然是农村商品服务的重要形式。因为当今周期市场已经无法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的商品需求,这类集市附近一般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日常的经营场所,以便对集市功能的不足加以补充。M级中心地除具有 H级中心地的所有功能和周期性集市以外,一般还拥有五金建材商店、摩托车或电动车店、理发店、饭店等服务场所。M级中心地服务半径一般为 3KM,服务人口 5000-10000人。

3.3 A级中心地为一般镇

即建制镇或乡政府驻地,比 M级中心地高级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乡镇政府等行政设施。M级中心地服务功能有乡镇级行政机构、派出所、邮局、银行、医院、中学等。该类中心地受行政范围影响较大,服务半径一般为5~8千米,服务人口3~6万。

3.4 Z级中心地为中心镇

这类城镇一般比普通镇规模要大,有的甚至可以和县城相当,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县都有十几个甚至更多的镇,县城不可能成为所有镇的中心,一些离县城较远,条件又较好的镇充当了周边镇的中心。这类中心地交通便利,一般有公路通到其他两个以上乡镇。距离县城较远,以避开县城的竞争。这类中心地一般具有比 A级中心地更高级的服务功能,如高级中学、汽车销售等。Z级中心地服务半径一般为10-15KM,服务人口10~20万人。

4 对平邑县南部中心地结构的分析

根据上述中心地划定标准,研究区域内共有Z级中心地1个,A级中心地1个,M级中心地10个,H级中心地52个。各等级数量比例为1∶1∶10∶52。

4.1 Z级中心地

研究区域内 Z级中心地仅有一个白彦。白彦位于本区域的的中心位置,距离周边三个 Z级中心地城前、流峪、梁邱以及一个更高级的K级中心地山亭均为20公里左右;五个高等级中心地连线恰好是十字架结构。白彦镇的中心地位是非常显著的,是平邑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平邑、邹城、山亭交界处最大的城镇,是省级中心镇,其中心性非常高,白彦镇拥有法庭、汽车站、高级中学、以及汽车销售等高等级服务功能。白彦 Z级体系影响范围包括整个平邑县南部。由于白彦处于河谷地带,两边高中间低,因此其影响范围也大致呈现东西长南北短的布局。在东北方向的郑城由于地形阻隔,受其影响较小,发展成为A级中心。

4.2 A级中心地

围绕白彦的A级中心地仅有3个,分别是临涧、郑城、水泉。白彦与郑城和水泉的距离是14km,与临涧的距离更是远达17km,与标准模型的10km差距很大。加上山脉的阻隔,实际出行时间就更长。魏庄和南径按照交通模式应为 A级中心,尤其是魏庄曾经为乡政府驻地,但是被撤销乡建制以后,已经不足是A级中心地。郑城A级中心位于白彦、梁邱、流峪三个Z级中心地中间,距离三地距离均为15km左右。郑城位于南北狭长的谷地,南北交通便利,因此其影响范围也是南北狭长型。其影响范围大致相当于本区域东部一带。

4.3 M级中心地

在研究区域内,M级中心共有10个,分别属于白彦和郑城两个高级中心地体系。白彦所完全拥有的 M级中心地有 6个。山阴、苗庄刚好落在 5km环线上,黄坡、姜庄距离白彦约6km,魏庄、南径距白彦约9km。其中山阴、魏庄、姜庄、黄坡、南径组成了白彦东南西北狭长的 M级环。方便的交通缩小了时间距离,因此东南和西北方向的影响范围更远。在这5个M级中心地中,魏庄实力最强,目前仍具有部分A级中心地功能。因为按照交通法它的位置应该是 A级中心地,其正好位于白彦、梁邱两个 Z级中心地中间,围绕它西南东方向有三个 M级中心地。可是由于受到两个更高级中心地的强势竞争,影响范围显得不足。尤其是向东 4km的关西庄交通优势明显,近年来服务功能逐渐完全,对魏庄的中心地地位竞争很大。南径位于白彦和城前两个 B级中心地中间,按交通原则也应该是 A级中心地的位置,但是和魏庄一样,其空间更为狭小,南北均无法拓展空间,因此只能屈居 M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很小。在白彦东南部,破围子 M级中心显得较为独立,原本它属于魏庄影响范围,但是魏庄被撤销乡建制以后,对破围子的影响力已经不占主导地位。目前受到魏庄、白彦、郑城、梁邱等几个高级中心地的共同影响。

郑城A级中心相较于白彦Z级中心影响力弱很多,完全属于郑城的 M级中心地仅有巩家山和范家洼两个。巩家山和常庄构成了郑城的 M级环。巩家山位于郑城东北方向,距离郑城约5km。服务范围包括郑城东北部一带,是一个标准的M级中心地。常庄位于郑城和流峪之间,有定期集市,但是这一地区是三个镇交界地带,附近还有两个集市后河和车庄,这三个集市之间仅相距 3公里,因此都未发展成为完全的 M级中心地,除定期集市外,其他服务功能较少。但是三个集市中间的蚕场却由于省道 240线和县道铜枣路相交为十字路口的交通优势,商品服务功能逐渐完善,成为周边中心,可以说三个集和蚕场分享了一个M级中心地的重要性。

4.4 H级中心地

研究区域内H级中心地数量较多,共有50个。主要集中在白彦和郑城两个高等级中心地周围,因为两地附近地形平坦,水利交通条件很优越,人口稠密。而边缘地区则因为人口稀少,聚落分散且规模小,H级中心地缺乏。像围绕后河、姜庄M级中心仅有一个H级中心地,破围子、南径、巩家山等也仅仅辐射两到三个H级中心,还有一些H级中心位置封闭偏远,独立于任何一个上级中心地而存在,这样的 H级中心地往往对附近居民有绝对影响,例如白彦镇徐庄、联合村等。

图3 中心地结构示意图

5 中心地体系分布的主要特点

5.1 受地形和交通因素的影响较大

平邑县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各级中心地大都分布在河谷平地,尤其是在小流域内部,中心地一般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或河流下游。地形是交通的决定因素,而交通方便的地方更容易发展成为中心地,集镇都位于几条道路汇聚的地方,可以吸纳四面八方的人流。

5.2 中心地等级数量差距过大

由于地形分割,居住分散,消费水平低等原因,各级中心地数量基本都是不饱和的。在平邑县南部,上下级中心地比例竟达 1∶5,尤其是高等级中心地数量偏少。随着撤乡并镇的实施,本区域乡镇数量由5个变为2个。撤掉乡镇不仅使该级中心地影响力削弱,也给原服务范围内的居民造成不便。

5.3 中心地分布不均

M级以上中心地有12个,其中在郑城东部北部各M级中心影响范围有很多重叠,而在郑城南部和西部则出现大片空白;白彦以东 M级中心地分布均匀,而西部数量却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密度决定的,但是作为 M级中心地重要标志的定期集市的设立也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H级中心地在郑城周边分布过密,其他地区却很稀疏。

6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平邑县南部中心地体系在 M级以上高等级中心地尚能利用中心地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低级中心地的分布无论是方向还是数量上大都与标准模型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于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对中心地布局的影响很大,导致中心地不可能正好落在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影响范围也无法自由扩展。这在影响范围小的低等级中心地表现更加明显。这一点与平原地区的研究以及高等级中心地的研究不同。但是虽然低等级中心地无法成为体系,但是中心地布局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仍然是比较合理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以及村庄的合并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各级中心地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在目前撤乡并镇、新农村建设、农村改社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实施过程中,应尽量考虑中心地布局的合理性,使中心地体系更加合理和完整。

[1]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商务印书馆,2010:94-207.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220.

[3]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6-64.

[4]陆玉麒,董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中心地结构[J].地理学报,2005,60(4):587-596.

[5]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

[6]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46-51.

猜你喜欢
平邑县中心服务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老年大学校歌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寒风劲 收葱忙
黄金桃里有“金”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