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知识互惠机制研究

2013-08-29 05:58吴绍波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接口技术专利核心

吴绍波

(1.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重庆 400067;2.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67)

从技术上看,知识链是一条包含了产品需求、材料技术、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检测技术、使用技术的技术链条。从创新主体上看,知识链是以具有上游技术、中游技术和下游技术创新功能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为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知识链接与整合为目的,通过技术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1]。知识链是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某项技术创新工程所形成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知识链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各成员组织可能有着不同的技术知识体系与技术标准,各技术知识体系有可能处于封闭状态,从而存在知识交流与技术协作障碍。知识互惠就是知识链组织在合作过程中互相采取利他行为,互相开放自身的接口技术,通过知识互动帮助合作伙伴获得相关技术知识,建立可供交流的共同的技术知识体系,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以实现在同一标准界面内的协同创新。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除了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外,还可以推进技术知识的协同进化,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同时可以克服知识共享障碍,提高合作创新效率。在理论上,知识互惠的概念由法国人类学家阿兰·里比雄 (Alain Le Pichon)提出,他力图解决跨文化、跨知识体系的知识对话问题,他认为“知识互惠的内涵是打开学科、文化上的封闭状态,不同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比较交流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定位,……以此构成满足帕累托共进”[2]。知识互惠的研究集中在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如哲学领域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知识互惠问题,在西方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非西方世界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被忽视,其知识体系不能进入对话结构。人类学领域从学科研究方法角度探讨知识互惠问题,认为跨文化领域需要构建相互认识的共同空间。然而,在管理学领域,对创新组织在合作过程中有关知识互惠的问题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知识互惠的理论基础

知识互惠的理论来源可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利他行为的研究。达尔文通过对自然界自然选择行为的观察,他发现自然界中某些动物为了种群利益,可能牺牲个人利益,例如,在相同种群中,高等动物之间存在着最常见的相互扶持行为,动物基于整体意识而相互警告危险,许多种鸟类及哺乳动物都有负责站岗的卫兵,海豹群族由雌性复杂站岗,猴群由首领负责放哨,猴子的大叫声可表现出危险及安全。而在不同种群中,利他互惠行为也广泛存在,如根瘤菌从植物体内获取营养和氧气迅速繁殖,植物从根瘤菌那里得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茁壮成长;蚂蚁为植物性昆虫提供保护,植物性昆虫为蚂蚁提供营养丰富的蜜汁;白蚁的肠道为鞭毛虫提供养料,鞭毛虫帮助白蚁消化其赖以生存的木质纤维[3]。为了解释上述现象,特里弗斯在1971年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认为非近亲关系个体间的利他行为是互惠性的,即一个个体冒着风险帮助另一个与己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为了得到受益者的回报。在心理学领域,E.0.Wilson(1998)[4]将利他主义行为分为无条件的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 (即互惠利他主义)。前者即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后者是自私的“利他者”,他们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惠互利,他们追求的是长远利益或者更大利益。在经济学领域,Beeker(1979)[5]分析了家庭和市场中的利他行为,认为利他主义在市场中较为少见,而多见于家庭中,其重要原因在于市场交换中利他主义的效率低,而在家庭利他主义的效率较高。在经济生活中,利他主义者在经济活动中无条件地帮助他人,其行为的友好性不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这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尤为明显。

由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他们的互惠利他行为追求的是群体互惠,其目的在于通过群体利益最大化实现对个体利益的追求。

2 知识链组织知识互惠的创新优势

近年来,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通过上下游企业所组成的知识链进行合作创新,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知识链与知识链之间的竞争。知识链组织通过知识互惠,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及技术标准,可以获得如下创新优势:

(1)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可以构建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生态体系,把各个产品的配套技术创新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创新系统之中,实现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避免企业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中。而企业单打独斗的结果是缺乏配套技术,很可能导致市场失败。3D电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电视产业的厂商们早在几年前就拥有了3D电视技术,把它作为产业的未来在投资。但是,由于缺乏高清的影像制作设备、信号压缩技术和广播电视标准这些关键性配套,目前3D电视仍然很难占据主流电视市场。原因很简单,要销售缺乏3D片源配套的3D电视,就像在一个既无汽油也无高速公路的地方销售法拉利跑车一样荒唐。再如,因缺乏配套的汽车电路操控技术开发,世界轮胎大王米其林公司1997年开发出的PAX防爆轮胎至今未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为避免国际上3C/6C DVD联盟收取高昂的专利费,我国开发出了 EVD、HVD、HDV等产品,但终因没有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商产品技术开发配合而失败[6]。

(2)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可以提高技术知识的兼容性和开放性。良好的兼容性与开放性能减少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顾虑,扩大安装基数。安装基数是指某一产品所要求的用户数量的最低规模。由于产品的某一消费者的效用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只有当产品的安装基数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由于市场锁定效应的存在,新用户才会只选择此产品而非彼产品。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之前,不仅会考虑该产品现有的用户规模是否足够大,而且还要预测未来的用户规模和互补产品的种类[7]。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惠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技术产品更容易达到安装基数,也更容易提高消费者对用户规模的预期。例如,为了提高技术知识的开放性和兼容性,Java脚本文件实现开放、诺基亚/爱立信对脚本代码进行公布、Microsoft端口代码实现共享,这些企业通过OSS源代码开放,鼓励其他厂商在他们的平台上开发配套性软件,由于软件产品较强的网络外部性,配套产品的形成使用户价值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相当大的用户基础,大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8]。

(3)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可以产生协作研发优势,通过协调和互补使联盟成员都获得其需要的技术,从而缩短技术产品的推出时间,获得产品投放市场的先动优势。如摩托罗拉公司拥有的GSM标准专利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比较少,但是通过加入GSM联盟获得了大量的其他联盟成员的专利技术使用权,从而大大加快了产品的上市速度。产品上市速度的加快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先发优势,率先达到安装基数的临界点,从而将消费者的预期锁定,最终成为事实的技术标准,获得一定的先动优势。产品的先动优势对于捕获消费者的需求至关重要。例如,QWERTY键盘虽然不是输入效率最高的技术产品,但是由于QWERTY键盘率先进入市场,消费者早已习惯了使用该键盘,因此DVORAK键盘即使在设计上更为先进也没能撼动QWERTY键盘巨大的先动优势,因为改换键盘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一定的转换成本,市场需求最终选择了QWERTY键盘。

3 知识链组织知识互惠的组织运行机制

知识链组织在知识互惠过程中,要建立共同的知识技术体系,将创新思维产品化和市场化,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运行机制,以实现知识的跨组织流动,避免合作失败。知识链组织知识互惠的组织运行机制包括基于产品平台的运行机制和基于技术标准推广的运行机制。

3.1 基于产品平台的运行机制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提出了产品平台的概念,Meyer认为产品平台是一系列核心子系统与各种相关接口组成的一个公共架构,在这个公共架构上能源源不断地派生产品,由产品平台所派生的具有不同特征和功能,定位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构成产品族[9]。知识链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等围绕核心企业提供的核心技术,基于产品平台共同向顾客提供一整套的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产品创新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组织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属于市场型创新的产品,它没有一个程序是由苹果公司自行开发的,苹果公司将手机平台面对数以万计的程序商开放,然后甄选符合自己要求的程序加载。最终,我们看到的iPhone并非一部手机,而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从整体上考察,产品创新平台遍及平台构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分布于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知识链的核心企业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不需要追求“大而全”,囊括所有价值链环节,而只需要仅仅专注于产品平台的核心技术创新即可,而把产品的外围模块的接口技术知识向供应商、销售商等组织公开,共同实现产品创新。知识链基于产品平台的创新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例如,英特尔在电脑的开发中,只控制其中的平台技术,而在PCI、USB、AGP接口技术方面采用免费开放知识产权的策略。此外,英特尔为帮助其兼容配套企业以平台标准为中心进行创新,对那些投资于个人电脑体系架构创新和标准设定活动的企业,通常只收取很低的特许权使用费,有时甚至还资助他们一些开发费[10]。

图1 知识链基于平台的运行架构图

基于平台的运行方式主要来源于在知识分工过程中,知识链组织通过模块化分散和模块化集中,把复杂产品拆解为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再通过即插即用把各个部分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其目的在于核心企业通过知识互惠,联合知识链上的其他组织,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创新网络。知识链组织在基于产品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模块企业间知识资源的匹配。产品平台开发组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构要合理组合,取长补短。有的企业可能是市场战略专家,既懂得技术,又熟悉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竞争对手;有的企业则可能是技术专家,擅长综合处理可能产生的技术障碍、成本、开发进度、技术风险等问题;而核心企业主要是在市场战略专家与技术专家之间建立一种互信,以及决策的权威,以便开发小组不会轻易地否决开发方案,并积极地接受由其他企业所提出的建议。

3.2 基于技术标准推广的运行机制

知识链的核心企业为了避免封闭式的发展道路,可以公开产品的接口技术,分享标准化的技术知识,通过开发专利技术,建立标准联盟,采取基于技术标准推广的运行机制。知识链的技术标准推广可以通过免费公开接口技术标准和组建专利池两种方式实现。

(1)免费公开接口技术标准。免费公开接口技术标准是指知识链的核心企业将接口标准均免费向兼容互补品开放,向中间件、兼容品、配套品开发者免收“接口费、兼容费”,其目的旨在推进产品网络外部性。其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例如,IBM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早在21世纪初就大力调整其专利战略,从专利的产权保护为主转向保护和开放并举,在申请专利的同时开放大量的技术专利。如2004年IBM公司向软件开发商免费开放了500项软件专利,2005年又向卫生和教育产业软件标准设计者授权免费使用其全部专利。IBM采取技术标准开放战略是在专利保护的惨痛教训之后反思的结果。IBM早年曾开发了Netbeui协议和Token Ring网络,但在NetBeui和TCP/IP的网络协议竞争及Token Ring和Ethernet网络竞争中,IBM全都败下阵来。原因是TCP/IP和Ethernet开放得早,已经提前一步成为了产业公认的标准,而IBM的Netbeui和Token Ring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因为被知识产权重重保护失去了成为主流技术的机会。这使IBM公司意识到一项技术开放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成为主流,从而成为产业的标准。IBM专利技术开放的结果是吸引了更多的技术和市场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在IBM专利的基础上开发形成大量衍生技术和产品,为IBM的技术和产品培育更广阔的市场,推动其成为市场主流。此外,由于IBM公司的专利开放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推进,对追随者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追随者获得技术的同时往往也实现了IBM的对某些技术进行推广的战略企图,推动了IBM在产业新标准制定中主导地位的建立[11]。

(2)建立专利池。专利池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消除专利实施中的授权障碍,有利于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专利池 (Patent Pool)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平台上专利权人之间进行横向许可,有时也以统一许可条件向第三方开放进行横向和纵向许可,许可费率是由专利权人决定的。不同的专利之间存在互补性关系、障碍性关系和竞争性关系三种关系。互补性专利一般是由不同企业独立研发形成的,二者之间互相依赖,各自形成某项产品或技术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补性专利需要相互授权才能发挥作用。障碍性专利往往产生于在先的基本专利和以之为基础后续开发的从属专利之间,基本专利没有从属专利的辅助往往难以实现商业化开发,而从属专利缺少了基本专利就不可能实施。因此,障碍性专利之间的交叉许可是十分必要的。竞争性专利是指在某项发明实施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的专利,二者是非此即彼而不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对于竞争性专利,一般认为,如果它们存在于同一专利池中,将会引发垄断的问题。因此,反垄断机关在审查专利池的时候一般要排除竞争性专利进入专利池。而对于障碍性专利和互补性专利,如果将其放入同一专利池中,将会消除专利间互相许可的障碍,从而促进技术推广。

图2 知识链开放技术标准接口运行图

4 知识链组织知识互惠的协作决策机制

知识链组织通过知识互惠在形成共同的技术知识体系与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面临组织之间如何实现知识分工,如何实现利益协调等两种协作决策机制。

4.1 知识分工机制

知识链组织在知识互惠过程中,有的企业需要充当核心企业,搭建产品创新平台,或者成为技术标准的引领者;有的企业则需要充当外围配套企业,辅助开发产品,提供接口技术标准。知识链组织在知识分工中究竟充当何种角色,需要进行自身的生态位决策。生态位是指某个生物个体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生态位是生物利用资源和环境变量的概念,企业生态位由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变量决定。资源因素包括核心技术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等若干维度指标,环境因素包括科技水平、政策条件、社会条件等若干指标。两个在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如果不同物种要实现在竞争群落中的共存,就必须具有某些生态学上的差异,即占领不同的生态位。知识链组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对自身进行不同的定位,选择合适的生态位,做出知识分工决策。如果某企业拥有创造产品平台和推广技术标准的核心技术知识条件及外部环境条件,那么它就可以在知识链中占据核心中枢位置,可为链上成员提供共享平台,找到最为有效的方法创造价值,并与知识链其他成员分享价值,例如,波音公司拥有最核心的飞机设计知识和生产线平台,它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承担了搭建产品平台的核心企业的角色。波音公司将图纸分割,把不同的部分交给全球各地的供应商,让它们严格按照规格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波音是“大脑”,协作者则是“躯干”。波音打破了传统层级制度里的供应商和生产商模式,而是与协作者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这个过程是跨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逐渐,波音的角色不再是生产和集中控制,而转变为负责设计系统和程序,进行协调与合作,承担了知识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角色。

在知识分工过程中,能够承担核心角色的企业是少数,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特殊技能、行业地位等条件进行知识分工决策。更多的企业在知识链上需要选择外围企业的角色,为核心企业提供互补的技术知识资源,提供配套的接口技术。

4.2 利益协调机制

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惠,虽然是一种利他行为,但其目的也是通过知识链的系统利益最大化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所以,利益冲突的协调对于知识互惠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知识链组织知识互惠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依附于核心企业的产品平台的整条产品线的导入期有可能比较长,核心企业通常有足够的资源实力等到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而外围配套企业有可能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源实力等到产品的大规模需求出现。当然,当产品市场没有预期增长或配套技术开发商的创新产品无法达到核心企业预期利润目标时,核心企业有可能改变产品的投资方向,外围配套企业的投资有可能血本无归。其次,知识链成员互相开放接口技术,有可能面临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合作方有可能把接口技术运用于平台产品以外的其他相关竞争性产品,从而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损失。最后,在组建专利池的过程中,在进行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时,各个知识链成员的贡献难以准确界定,收益分配如果不公平或者缺乏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知识链成员的积极性以及知识链的稳定性。

针对上述利益冲突,首先,核心企业在遴选外围配套企业时,要选择那些技术、财务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加入知识链,最好劝退那些承担风险能力弱的企业,避免因为产品的导入期太长导致配套企业破产。当然,核心企业应承诺支持某项新技术,绝不随意更改计划,否则,没有外围企业愿意参与配套技术的投入,核心企业也将在配套技术开发企业中丧失威信。其次,知识链成员可以通过尽量签订完备的契约防止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旦因为不守信的行为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增大惩罚力度,加大违约成本。最后,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上,要坚持平等原则,即知识链成员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它们的地位以及对利润追求的欲望是平等的,每个成员都可按自己在专利池中所投入的资源的多少索取收益;同时,对于协议中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新收益,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协商解决。

5 结束语

知识互惠是知识链组织在合作过程中互相采取利他行为,各成员互相开放自身的接口技术,通过知识互动帮助合作伙伴获得相关技术知识,建立可供交流的共同的技术知识体系,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以实现在同一标准界面内的协同创新。知识链组织之间的知识互惠可以把各个产品的配套技术创新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创新系统之中,避免企业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中,同时可以提高技术知识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产生协作研发优势,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知识互惠可以采取基于产品平台的运行机制和基于技术标准推广的组织运行机制。在基于产品平台的运行机制中,核心企业只需要对核心平台部分进行创新,外围部分则可以分包给其他企业。在基于技术标准推广的运行机制中,可以通过免费开放技术接口和组建专利池两种方式实现。此外,知识链组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确定自身的生态位,进行知识分工。知识链组织在知识互惠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知识链成员应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尽量签订完备的契约等方式协调彼此的利益冲突。

[1]顾新,郭耀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24(5):44-48.

[2]高媛媛.心理学的知识互惠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3.

[3]刘鹤玲.利他与合作:生物有机体的生存策略和进化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568-572.

[4]Wilson,D.S.Altruism in Mendelian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Sibling Groups:The Haystack Model Revisited[J].Evolution,1987(41):1059-1070.

[5]Gary S.Becker.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6]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5):113-116.

[7]夏大慰,熊红星.网络效应、消费偏好与标准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05,(5):43 -49.

[8]栾永玉.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形成、特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9):113-116.

[9]王建中,庄永耀.基于产品平台的技术创新进化模式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2(5):46-50.

[10]张运生.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11]缪荣.IBM 公司专利开放战略的启示[EB/OL].http://vision.ciic.com.cn/default.aspx?tabid=60&ArticleId=872,2009 -03-01.

猜你喜欢
接口技术专利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专利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专利文摘
电力系统全网一体化暂态仿真接口技术
结构动力弹塑性与倒塌分析(Ⅱ)——SAP2ABAQUS接口技术、开发与验证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