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与重点领域

2013-08-29 09:19贾若祥
中国发展观察 2013年7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经济

◎贾若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在次区域合作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形成了面向东南亚、南亚,面向中亚和面向东北亚的次区域合作格局,这是我国今后进一步推进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基础。

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中方在次区域范围内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随着我国对沿边地区的不断重视,特别是通过国家一系列的兴边富民行动,我国边境地区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与边境地区毗邻的城市,更是得到较好较快发展,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区域带动作用的城市群或以主要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在构建次区域合作方面具备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从我国次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中方往往都有大城市群(经济区)作为依托,推进次区域合作的基础好。比如在我国广西和云南,分别有北部湾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作为重要依托;在东北地区,则有长吉图城市群作为依托;在新疆地区,则有天山北坡经济区和喀什特区作为依托。

2.中国能力和责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国在国际和次区域范围内的能力和责任不断提高,有能力也有责任通过进一步的开放推进次区域繁荣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贸格局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国次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中国边境地区一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往往都大大超过毗邻次区域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国在次区域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次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对区域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次区域的社会交往、安全防务、区域战略等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要肩负起推进次区域合作的重任,促进次区域经济繁荣和安全稳定。

3.国际次区域合作已经有了较好基础

中国与次区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具备地相连、习相近的特点,在历史上就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传统。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进展较快,重点地区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合作体制机制,次区域合作已经有了较好基础。近年来,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经过不断努力,国家间的互信不断增加,合作明显加强。比如在我国东南亚次区域合作中,已经形成了GMS 和东盟自贸区为特色的次区域合作;在东北地区,则形成了以图们江次区域合作(GTI) 为特色的合作;在西北地区,则形成以CAREC 为特色的合作,这些合作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机制。

4.我国重点次区域合作区的互补性较强

我国边境地区的重点次区域合作区内互补性较强,次区域合作参与方能够在合作过程中更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是我国边境地区重点次区域合作区建设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从我国边境重点地区的次区域合作实践来看,主要是包括GMS 和东盟自贸区、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这三个大的区域。在这三大次区域内,往往都是次区域内的国外方具有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中方则具有较好的产业加工能力、相对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较大的市场交易体系和信息平台。在推进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参与方能够从合作中获得较大收益,一般积极性都比较高。

5.我国边疆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次区域合作

在改革开放后的30 余年里,我国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电力通信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十分明显,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不断推进,边疆地区将会获得国家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会获得明显改善,这将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内通外联,促进边疆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不利条件

1.缺乏对内对外辐射力和集聚力强大的都市体系

与沿海地区不同的是,我国陆域边境次区域合作区中的中方城市大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外,所依托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对内对外的辐射力和集聚力不强。愈是靠近边境地区,双方的城市数量愈少,城市规模也愈小。

2.缺乏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我国次区域合作中,由于次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强烈。同时,这些区域又缺乏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在融资方面面临一系列的制约。按照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一般来说愈是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其金融服务体系愈健全,金融服务能力愈强。在我国主要国际次区域合作区,普遍缺乏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体系。

3.缺乏专业交易市场

在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中,贸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边境贸易也是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大特色。但是,边境贸易需要参与国在相关的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等相关领域达成一致意见;在人员通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海关等领域达成相关协议,很多工作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仅仅依靠次区域自身是很难解决的。受制于此,再加上次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次区域合作中的专业交易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层次也比较低,专业市场的规模和层次亟待提升。

4.区域资源增值能力不足

在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往往都是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拥有丰富优质的能源、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加工增值能力不足,往往都是作为原材料运送出去,增值能力严重不足。

推进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思路

(一)集中有限资源,实施重点突破

我国边境线很长,不同区域段的边境线自然条件相差很大,其中既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适宜产业发展和开展贸易的区域,也有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不适宜发展经济的区域。在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开花,而是要集中有限资源,根据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在边疆重点地区构建次区域合作平台,实施重点突破。从我国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要重点推进以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中亚国际次区域、图们江国际次区域等重点区域的合作,通过建设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国际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

(二)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次区域合作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合作平台对于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既是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目前,我国重点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平台建设还比较滞后,功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资源产品的精深加工、专业化市场建设、金融服务等关键领域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今后需要瞄准国际次区域合作中亟需完善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次区域合作平台的功能,提高国际次区域合作平台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完善专业化市场建设、资源精深加工能力、区域金融服务能力、贸易便利化服务、信息服务等相关功能。

(三)依托重点城镇,提高集聚辐射能力

国际次区域内的重要城镇是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依托。城镇的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主要区域,也是构建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主要依托。推进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就要依托我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点城市和城镇,不断提升和完善功能,增强其集聚要素的能力和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外通内联,提高次区域的桥头堡作用

推进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完善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发挥次区域在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的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发挥次区域外通内联的作用。通过推进次区域合作,可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环境,不断消除各种影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壁垒,包括行政壁垒、技术壁垒、关税壁垒等,畅通国际次区域合作通道,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外通内联的作用,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门户和桥头堡。

我国次区域合作空间格局

(一)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总体空间格局

根据参与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我国参与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格局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板块。(1)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次区域合作,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为核心,主要包括我国云南、广西两省区和东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在向南亚的合作中,还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相关国家。(2) 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CAREC),包括中国、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巴基斯坦10 个国家。(3)东北亚地区的次区域合作,以图们江流域经济合作(GTI)为核心,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和蒙古。

(二)南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次区域合作

南部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次区域合作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al Cooperation,GMS) 为 核心,以中国的云南和广西两省为主要依托,主要是面向东盟的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五国,总面积256.86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6 亿。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在其总部所在地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首次部长级会议,标志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的正式启动。中国政府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广西建成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并将滇中地区和广西北部湾列入重点发展的经济区,打造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也是我国参与周边国际次区域合作中体制机制最为健全的合作,今后其合作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表1 中国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空间格局(中方)

(三)西部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合作

西部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合作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为核心(Central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CAREC),以中国的新疆为主要依托,主要是面向中亚10 国。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是在亚洲开发银行倡议下成立的亚洲重要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早在1997年,亚行就倡导在中亚区域开展经济合作,2002年亚行牵头相关国家正式建立该机制。目前CAREC 参加国包括中国、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巴基斯坦10 个国家。在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重点开发区域里专门列出了天山北坡地区,以该区域作为我国参与中亚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2010年,为了推进新疆参与次区域合作进度,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批准设立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目前,各参与国正围绕已确立的交通、能源、贸易便利化和贸易政策等四大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区域合作。面向中亚的次区域合作,将会对我国的能源资源战略产生重要影响,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快推进合作进程。

(四)东北部面向东北亚的次区域合作

东北部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次区域合作以大图们江经济合作(Great Tumen Initiative,GTI)为核心,以中国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主要依托,主要是面向俄罗斯东部、韩国、北朝鲜、蒙古等东北亚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参与图们江次区域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1年首次提出了图们江次区域合作计划,宣布“在图们江口地区建设一个国际城市和自由港,并使其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和欧亚大陆桥东端的桥头堡”。但是由于合作区内缺乏大城市,合作平台小,层次低,合作区内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都不是太大,而且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大,相互之间协作面临重重困难,因此自从20 世纪90年代提出后一直没有很大进展。为了化解图们江次区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图们江次区域合作,2009年8月30日,中国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为推进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由于意识形态、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多,推进的难度最大。今后,可以选择若干领域和若干重点地区先行推进,以点带面。

推进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一)培育大型次区域增长极

依托重要省会城市,加快建设大型次区域增长极,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中心城市,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推进国际次区域合作的总部平台。建议以昆明、南宁、长春、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开放性国际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分别建设面次区域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对次区域投资贸易的枢纽。依托上述省会城市,发挥次区域增长极在推进次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合作、金融合作、文化合作、政府合作等方面的枢纽型作用,从而以国内发展推动跨国合作,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发展。

(二)建设以中等城市为主的专业化城市网络

在推进次区域合作过程中,还有相关的节点性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围绕着国际性区域中心,以地级城市为主要依托,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城市群,不同的城市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某项领域承担专业化分工,具有专业化城市的特点,这些节点性城市在促进次区域分工合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主要国际次区域合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若干城市群,如云南的滇中城市群、新疆的天山北坡城市群、内蒙古的呼包银城市带、吉林的长吉图地区、黑龙江的哈牡绥产业带等,要依托上述城市群和专业化城市网络,促进次区域合作发展。

(三)大力发展口岸城市和跨境经济合作区

口岸城市作为我国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城市,在推进次区域合作中发挥着前沿阵地的作用,跨境经济合作区更是次区域合作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在推进次区域合作中发挥着窗口性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口岸城市和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次区域融合发展。要围绕国际次区域合作中的前沿城市,大力发展口岸城市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推进次区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分割区域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为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基于ZADL联盟的低利用率文献区域合作储存研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