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周振和 程灶火 袁国桢
躯体形式障碍[1](SD)是一类障碍的总称,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障碍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自身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疾病,有关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有了许多报道。但运用点探测任务对躯体形式障碍进行脑电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点探测任务下的事件相关电位对躯体形式障碍进行研究。
1.1 对象 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选自 2011年 9月-2012年5月入住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共 3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24例,年龄 18~ 65周岁,平均(47.97± 14.45)岁,受教育年限平均 (9.33±2.99)年;女性平均 (49.38±14.70)岁,受教育年限平均 (8.63±1.84)年;男性平均 (42.33± 13.06)岁,受教育年限平均(12.17±4.92)年。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 3版 )》(CCMD-3)中“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②无精神障碍性疾病史;③无脑器质性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史,无物质滥用史;④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入组人员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样本来源为本院医护工作者、护工以及江南大学学生,共 30例 ,其中男性 6例,女性 24例 ,年龄 18~ 65周岁 ,平均 (47.50± 14.16)岁 ,受教育年限平均 (8.97± 2.61)年;女性平均 (48.75± 14.34)岁 ,受教育年限平均(8.625±1.83712)年;男性平均(42.50±13.37)岁,受教育年限平均(10.33±4.59)年。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其他标准同试验组②、③、④。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年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量表评定 采用 Zung氏编制的 SAS和 SDS评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
1.2.2 点探测任务 点探测任务是注意偏向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范式,因为该范式能够较好地观察注意的定向和保持,因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范式通过对一对情绪刺激呈现后在其中一个刺激呈现位置出现的探测点进行按键反应来观察注意偏向,如果对负性刺激之后的探测点反应时缩短,则说明对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如 Taylor等人在点探测任务中发现抑郁患者对标准情绪刺激(包括正性刺激和负性刺激)有注意偏向[2];Joormann也在点探测任务中发现抑郁患者对呈现1000ms的悲伤面孔有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刺激呈现之后出现的探测点反应时缩短[3];以及 Mogg对情绪词版点探测的应用[4]等。
1.2.2.1 刺激材料 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中挑选出正性图片、负性图片及中性图片各 30张,组合成正性-中性、负性-中性、中性-正性、中性-负性 4种图片匹配类型,每组图片组合时考虑到图片的主色调、亮度的接近性。入选图片均调整为 192×256像素 (宽×高),呈现图片刺激时左右两张图片之间的距离为 14厘米,以上下、左右居中的对齐方式显示于屏幕。探测点为 1个半径 1.5厘米的白色圆点,随机出现于左或右侧图片的中央位置。注视点为 1.9×1.9厘米(宽×高)的十字叉,出现于屏幕垂直中线偏下方。所有的刺激材料均以纯黑色为背景,呈现于分辨率为 1024×768像素、刷新频率为 85Hz的 17寸纯平显示器上。被试双眼离屏幕正中约 60厘米,眼睛与屏幕中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图片组两中心形成的视角约 18度。测试过程中有一固定的颌托来维持被试双眼和屏幕间的距离与角度。
1.2.2.2 实验程序 应用 E-Prime 2.0软件编辑实验程序。实验开始时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 500ms的注视点,紧接着图片对呈现 500ms,图片对消失后出现探测点,要求受试判断探测点的位置,尽可能又快又准地做出按键反应,当探测点出现在左侧时按反应盒的“1”键,在右侧时按反应盒的“5”键,若按键正确,屏幕上将出现蓝色反馈信息,若按键错误则为红色反馈信息。E-Prime软件自动对每次按键的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记录。从图片对消失到探测点出现的时间间隔为 100~ 300ms不等,以防发生反应定势。待被试做出按键反应或超过 2000ms未反应 ,则间隔 1000ms后进入下一个任务。实验中正/负情绪图片及探测点出现在屏幕左 /右侧的概率均相等,因此根据探测点与正/负性情绪图片出现位置是否一致,最终可以得到 4种条件:点正一致、点负一致、点正不一致、点负不一致。正式试验前被试先进行 8次练习使其熟悉实验要求并能正确反应,再正式进行 120次×3组实验,各组实验间皆休息 2分钟。
1.2.2.3 脑电记录 应用加拿大 Stellate公司生产 Stellate-64导无纸数字化脑电图/诱发电位仪完成测试。过程中要求被测者保持安静,尽量避免眨眼 ,首先常规描记 EEG2~ 3分钟,然后在显示指导语并确认被检者明白实验要求后进行预实验,待被检者完全掌握检测要领后,进行正式测试。通过HARMONIE软件记录脑电信号,应用分析软件 BESA 5.1离线分析。分析时间为 1000ms,由眼动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伪迹波形将被删除。
1.2.3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ERPs)也称为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是人对外界或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它是当人对某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电位。反应大脑皮层认知功能状况,亦即探讨大脑思维的轨迹[5]。事件相关电位(ERP)是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客观电生理指标,而ERP的 N2波反映的是大脑的认知控制功能,大脑额颞叶皮质是认知控制功能的主要神经基础,顶枕叶皮质参与认知加工过程,个体的认知控制功能是大脑多个皮质功能区协同整合作用的结果[6]。
1.2.4 分析指标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 SAS和 SDS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点探测任务时被试总平均错误率、不同条件下对探测点做出应答的平均反应时,P300电位成分中 N2、P3的潜伏期、波幅以及与 SAS、SDS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s)表示。为排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探测点做出应答的反应时短于 200ms或超过 1000ms者分别认为是存在预期反应和延迟反应,故都不计入统计分析,按键错误的反应时亦予排除,总错误率超过 5%的数据不纳入统计分析。根据探测点与情绪图片位置的关系,计算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以情绪图片性质、探测点与情绪图片的一致性为组内因素,受试组别为组间因素,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T=0.05)。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 SAS及 SDS量表上的得分比较 试验组 SAS及 SDS量表评定标准分值 [SAS(49.54±10.03),SDS(55.72± 11.17)]与对照组 [SAS(33.15± 9.46),SDS(40.39±10.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总平均错误率、平均反应时分析 被试总平均错误率为2.48%,无错误率超过 5%的测试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条件下对探测点做出应答的平均反应时见表 1所示。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条件下对探测点做出应答反应的平均反应时(±s,ms)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条件下对探测点做出应答反应的平均反应时(±s,ms)
图片性质 试验组(n=30)一致 不一致对照组(n=30)一致 不一致正性 - 中性 470.86± 56.66 474.83± 67.08 425.23± 56.67 440.02± 52.29负性 - 中性 458.34± 83.73 480.29± 72.91 446.40± 49.24 442.83± 62.19
由表 1可知,以平均反应时作为因变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间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8.749,P=0.006),试验组的平均反应时均较对照组长;情绪图片性质的主效应不显著(F=2.136,P=0.241);探测点与情绪图片位置的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6.896,P=0.000),二者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明显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
2.3 P300电位成分中 N2、P3的潜伏期、波幅分析 躯体形式障碍试验组 P300电位成分中 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 P3波幅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 N2、P3潜伏期 (pl)及波幅(amp)结果比较(±s)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 N2、P3潜伏期 (pl)及波幅(amp)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组 别 N2pl(ms) P3pl(ms)N2amp(μ V)P3amp(μ V)试验组 (n=30)247.2± 23.2* 357.4± 25.8* 8.8± 1.7 3.3± 2.2*对照组 (n=30)232.7± 22.5 324.6± 26.6 9.1± 1.9 6.2± 1.7
2.4 试验组 N2、P3的潜伏期、波幅与 SAS、SDS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 试验组的 N2、P3波潜伏期与 SAS、S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 0.36,P<0.01),而波幅与其呈显著负相关(r=-0.29~ -0.38,P < 0.01)。
我国于 2001年正式将躯体形式障碍纳入 CCMD-3,但诊断所依据的标准尚无定论,关于躯体化障碍的 Mata分析资料表明,躯体形式障碍的常见亚型躯体化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0.4%[7]。 Schima等[8]对多中心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在雇员中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率是继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后第三大疾病。
国内外研究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认为是女性更容易将负性情绪体验以各种躯体不适表现出来[9-10],本研究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通常文化程度偏低[11],而文化程度可能和研究的地区以及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更多而选择了住精神专科医院治疗有关。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躯体化障碍在受教育年限上差异无显著性,即文化程度与发病率无关,作者推测原因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事件相关电位 P300是一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脑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反应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晚成分 N2、P3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12]。有研究显示,躯体形式障碍 P300有意义的指标是 N2、P3潜伏期延长和 P3波幅降低[13],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4]。另有研究发现: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成像技术脑灌注核素显像检查结果显示,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均出现有不同部位的脑低灌注现象[15],这与躯体形式障碍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亦可能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在 SAS及 SDS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较为明显。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条件下对探测点做出应答的平均反应时主效应显著,试验组的平均反应时均较对照组长;探测点与情绪图片位置的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二者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明显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试验组 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 P3波幅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大脑认知资源减少,注意分配能力降低,其注意、记忆、思维、逻辑推理等认知功能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工作记忆功能、学习功能、解决问题及推理功能损害,产生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在这种不正确的认知状态下,因某些症状而反复就医,尽管各项医学检查都是正常结果,或者医生反复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14]。试验组的 N2、P3波潜伏期与 SAS、S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波幅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此类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较对照组严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点探测任务下的事件相关电位在波潜伏期、波幅方面有自己的变异特点,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中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表现出 N2、P3波潜伏期、波幅异常,由于样本量小,未能做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方面的纵向观察,尚不能确定是状态标志或特质标志,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明确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Taylor J L,John C H.Attentional and memory bias in persecutory delusions and depression[J].Psychopathology,2004,37(5):233-241
[3]Jongen E M M,Smulders F T Y,Ranson S M G,et al.Attentional bias and general orienting processes in bipolar disorder[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7,38(2):168-183
[4]Mogg K,Bradley B P,Williams R,et al.Subliminal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3,102:304-311
[5]赵素霞.69例正常人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研究 [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242-243
[6]李翠,周振和.认知控制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 [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1):89-92
[7]Greed F,Barsky A.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idemiology of somatization disorder and hypochondriasis[J].J Psychosom Res,2004,56(4):391-408
[8]Shimas S,Setoh E.Somatoform disorders in the workplace in Japa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06,18(1):35-36
[9]孟凡强,孟玉华,沈渔村,等.综合医院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67-69
[10]李瑞,陈力,张聪沛,等.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模式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21-523
[11]沈渔村.精神病学 [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5-475
[12]刘效巍,许晶,陈兴时.焦虑症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P300研究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6):354-356
[13]马丽霞,邱亚峰.躯体形式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及神经认知功能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26-27
[14]甄莉丽,易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2):132-133
[15]吴皓 ,楼岑,黄中柯 ,等 .躯体形式障碍 35例 SPECT研究 [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6):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