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兴贵,许发芬,华 飞
(1.四川宁南县林业局,四川 宁南 615400;2.四川普格县林业局,四川 普格 615300)
印楝(Azadiachta india A.juss)为楝科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国家,是一种喜光、喜热、抗干旱气候、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优良生态经济树种。
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由于光照强,干旱少雨,造林十分困难。为治理本区恶劣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2年,宁南县林业局按照凉山州林业局的安排,引进印楝这一生态经济兼顾的优良树种作为本区的林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为配合该产业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开展了本项试验,旨在通过试验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区位于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的葫芦口,实验区海拔900m,年均气温21.5℃,最热月均温25℃,最冷月均温5℃,≥10℃年活动积温7000℃左右,无霜期354d;年降雨量650mm左右,年蒸发量2600mm左右,其中,6~11月为雨季,雨季降雨占全年的90%以上,但雨季多间歇性干旱,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类型。
在此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之土壤主要为燥红壤,土层厚度40~50cm,石砾含量54.74%,土壤有机质含量1.68%,全 氮 0.1298%,全 磷 0.0186%,有 效 性 氮10.82mg/100g土,速 效 磷 0.443mg/100g土,速 效 钾3.211mg/100g土。土壤养分十分贫乏。
在金沙江干热气候条件下,加之人为影响严重,造成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试验地植被为干热河谷稀树灌丛,主要植物种类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黄荆(Vitex negundo)、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Retz)G.E.Hubb)等。植物多具耐热抗旱的旱生形态。
针对本区土壤肥力较低,而印楝幼树生长快,消耗土壤营养物质较大,只有满足养分需求才能保障其正常生长的要求,故对幼树开展补充施肥及施不同种类肥料及配比对其生长影响效果的初步试验。
3.2.1 实验幼树基本情况
实验林分选择造林1年后的幼树进行。实验幼树造林时均采用60cm×60cm×60cm的穴状整地,造林前每穴施10kg农家肥作底肥,造林苗木为1年生塑料容器实生苗。
3.2.2 实验肥料的选择
根据当地肥料市场供应情况,采取自购单一肥料氮肥(N)、磷肥(P)、钾肥(K)自行按一定比例配合,并选择一种在生产上表现最好的有机复合肥进行比较试验。在自配肥料配比中,分别采用单一氮肥(N)、氮肥+磷肥(N+P)、氮肥+钾肥(N+K)、氮肥+磷肥+钾肥(N+P+K)、氮肥+2倍磷肥+钾肥(N+2P+K)等5种配比方式,配肥时以氮肥每株150g氮(原肥含氮量46%)为标准配制。各肥料的施用量(包括有机复合肥)均以氮为统一标准,以保证施入的每一种配比肥料含氮量相一致。
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每一重复每处理50株。并设不施追肥(均施了底肥)为对照。试验前测定幼树树高、地径基础数据,试验后再全面调查其生长情况,生长量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
根据表1、表2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种类及配比对印楝幼树生长有显著影响。
为进一步确定各肥料配的影响效果,对其生长差异程度进一步作比较分析,见表3、表4。
表1 印楝幼树施肥试验后净生长量结果统计
表2 实验结果净生长统计分析
表3 肥料配比对印楝幼树高生长影响差异比较
表4 肥料配比对印楝幼树径高生长影响差异比较
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荒山土壤较贫瘠,从本试验看出,尽管在造林时,对所有幼树均施了相同的底肥,但经过一年,采取补充施追肥的幼树其树高和径的生长均优于不补充施肥的幼树。由此表明,由于印楝树生长快,消耗养份大,故要满足其生长,给幼树及时补充施肥是十分必要的。
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土壤肥力含量相对较低,而在有限的土壤养分中,氮、磷特别是磷的含量尤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相同氮肥的情况下,氮与磷的配合施用优于施纯氮肥和氮与钾的配合。因此在本区印楝幼树施肥中,应注重补充施磷肥。
在肥料种类选择上,鉴于目前市售复合肥质量差别较大,难以保证施肥效果。建议购买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或硫酸钾自行混配,能保证肥料质量。但自配肥应当天配肥当天施完,以免尿素溶化造成磷结块,既造成施肥困难又易造成磷的固定,降低肥效。
[1]赖永祺.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2]褚天铎,林继雄.化学肥料使用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1986.
[3]农业部农业局.配方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4]龚 伟,胡庭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与经营利用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2004(3):48~52.
[5]冯稚平,李茂斌,胡泽民,等.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品质调查研究[J].绿色科技,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