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
8月2日到3日,我跟随王毅外长参加在泰国举办的中国—东盟高层论坛。中国代表团派出了官、产、学界的代表,包括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王英凡先生、中国驻东盟大使杨修萍女士、中国—东盟中心马明强秘书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先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先生等。东盟方面也派出了副部长级的高官和重量级学者。
泰国副总理兼外长素拉蓬先生和王毅外长发表演讲,两位都积极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国和东盟取得的成就,提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定下积极合作、互利共赢、和平解决争端的主调。素拉蓬先生的演讲充分显示出东道主的积极和热情。
我格外近距离地观察了王毅外长的演讲,印象深刻之处,是他说到自己就任外长的几个月内首访并多次访问东盟国家。他首先提及东盟和泰国对中国的帮助,比如十年前“非典”期间泰国的积极合作,以及2008年东盟国家对汶川地震的捐助等。这是作为客方非常好的表述方式,如果一开始就谈中国对东盟的贡献和帮助,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了。
演讲之后,拍照留念。王毅外长先是建议按“交叉手拉手”的东盟方式合影,后又建议用“勾肩搭背”的中国方式合影。泰国一位代表说,王毅外长的风格是国际化的,又有中国味,很容易被外界接受,现时的中国外交需要这样的风格。
午餐会安排的是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先生演讲——从地理和历史因素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如果说中、泰外长的演讲是官式的话,那么杨荣文先生则是个人化的娓娓道来。他是极有学问的人。很多年前,我在新加坡的一次会议上,看他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听他大谈玄奘西行取经。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马来西亚代表拿出小本记录,并认真地说,听杨荣文先生的演讲总是很有收获。杨荣文先生演讲中所谓的历史,是他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对中国和东盟关系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听后颇有拨云见日之感。明白了一些事情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毕竟,过去十多年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是他们这批人缔造的。他提到最近曾在菲律宾与该国的大学生谈南海问题,说只有合作才能解决争端。
全天的讨论有三个议题。第一节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挑战。第二节是未来的新合作领域。第三节是中国—东盟合作对地区和全球的意义。
我主持了第一节,在第二节提了个问题,在第三节有一个主题发言,算是场上最忙碌的学者了。现将发言的内容大致整理如下,供批评指正。我的总体想法是,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是地区稳定与繁荣之锚,不仅中国和东盟各自受益于这种关系,地区乃至世界也应该受益于这种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对中国来说,周边是首要,东盟又是周边的首要。首要的目标是首善。过去十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地区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范例。未来十年,打造升级版的进程已经开始。
第二,相对于东盟十国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更应加大对东盟各国的了解。毕竟,一个国家了解十个国家,比十个国家了解一个国家要难得多。中国了解东南亚,有很多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电影《泰囧》引发中国赴泰旅游的狂潮。如果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合拍些电影,比如《柬囧》、《缅囧》、《老囧》之类的,可能效果也会不错。
第三,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升级至关重要。李克强总理和王毅外长都提出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我的理解是,这是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旗舰,它的升级有更广泛的意义:一是应该有利于双方的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二是应该有利于双方共同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三是带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以及各种制度的对接;四是进一步带动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五是有利于实现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的对接。
第四,中国与相关东盟国家在解决南海问题时需趋利避害。一方面是危机管理,南海问题错综复杂,应通过危机管控避免擦枪走火;另一方面是不断向外界释放积极信号,在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向准则发展的磋商过程中,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值得称道的。对待分歧,要面对它,处理它,忘记它。
第五,中国和东盟更大的共同利益是维护亚洲振兴或亚洲崛起。全球重心能否顺利转移至亚洲?能否真正实现亚洲振兴,使亚洲国家获得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地位和机会?——这才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能为世界贡献亚洲价值和亚洲知识。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家共同形成了广为认可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年就是60周年,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