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探讨

2013-08-21 01:45郑佐桓郑洪新
中外医疗 2013年26期
关键词:行经寒凝汤加

郑佐桓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痛经是妇女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称为痛经。也可称为行经腹痛[1]。女性在经前或者经期仅有小腹不适及轻微胀感,不影响日常生活者,属于正常经期生理现象,不作病论。痛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属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子宫肌腺症等所引起的痛经属继发性痛经。为探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该研究从2008年8月—2010年5月运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7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8月—2010年5月收集门诊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71例,病程6个月~7年不等,疼痛时间4 h~5 d。大部分腹痛以行经头一、二天为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年龄16~32岁,平均年龄(24.63±7.65)岁;对照组 35例,年龄 15~34岁,平均年龄(24.82±8.34)岁。

1.2 纳入标准

符合文献[2]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痛经寒凝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未发现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多发生于初潮或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行经腹痛连续3个月以上。

1.3 排除标准

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排除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盆腔感染、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宫腔粘连、盆腔充血综合征、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等生殖器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月经前一周服用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由延胡索15 g,当归、赤芍、五灵脂、蒲黄各12 g,干姜、小茴香各10 g,川芎9 g,肉桂、没药各6 g。痛甚者加附子6 g艾叶10 g;气滞甚者加香附15 g、香橼、佛手各 15 g、乌药 10 g;血瘀甚者加桃仁 10 g、红花9 g、丹皮 6 g。 1 剂/d,水煎,取汁 400 mL,分早晚 2 次,200 mL/次温服。连服6 d,3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在月经前一周服用艾附暖宫丸[3],其主要成分:艾叶(炭)120 g 、香附(醋制)240 g、吴茱萸(制)80 g、肉桂 20 g、当归120 g、川芎 80 g、白芍(酒炒)80 g、地黄 40 g、黄芪(蜜炙)80 g、续断60 g;规格为大蜜丸,每丸重 9 g,口服 1丸/次,2次/d温服,连服6 d。

所有病例治疗前一周和治疗期间均未服用其它药物治疗。两组均连服4个月经周期后,停药3个月经周期对疗效进行评价。

2.2 观察项目

两组病例服药后和停药3个月经周期痛经程度及伴随症状,根据疼痛情况,临床分为轻、中、重三度,采用积分方法,8分以下为轻度;8~13分为中度;13分以上为重度[2]。

2.3 疗效标准

根据 《新药 (中药)临床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制定以下判断标准[4]。

①痊愈:治疗后腰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②显效:治疗后腰痛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③有效:治疗后腰痛及其他症状减轻,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④无效:治疗后腰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65.7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4 讨论

本论文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和历代医家的理论实践对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进行分析和总结。痛经亦称行经腹痛,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痛经首先辨清疼痛属性,可根据疼痛发生的性质、时间、程度来辨析。一般经前、经期疼痛多属于实,经后痛多属于虚。临床实证多以寒凝气滞血瘀多见。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主要病机是贪凉饮冷或冒雨涉水,或居处寒湿,寒邪内伏或经血素亏。故《内经》云“寒则收引”“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6]。寒则收引,使气滞血凝,冲任失调,气滞不行则胀,血凝不行则瘀,经脉运行不畅,加之经期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失于濡养。所以表现为行经时小腹疼痛胀满,乳房发胀,得热痛减 ,月经量少,色暗有紫块,紫块下后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紧等症状。宋代陈志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血结者”并列方药温经汤治疗寒性痛经,疗效显著而沿用至今。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痛经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王清任《医林改错》载有“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创立少腹逐瘀汤。本文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逐瘀止痛之法,在少腹逐瘀汤原方上加味(延胡索15g,当归、赤芍、五灵脂、蒲黄各12 g,干姜、小茴香各 10 g,川芎9 g,肉桂、没药各 6 g。)加附子6 g、艾叶 10 g、香附 15 g、香橼、佛手各 15 g、桃仁10 g、红花9 g。重在活血化瘀生新,兼温阳行气。方中桃仁、红花、丹皮破血行瘀,养血活血调经;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五灵脂、没药、蒲黄,行气活血养血,化瘀止痛;附子、肉桂、艾叶、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止痛;香附、香橼、佛手、乌药行气散瘀止痛。诸药合用起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逐瘀止痛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少腹逐瘀汤加味,剂型为汤剂,易吸收,作用快,便于药味剂量加减,治疗全面,根据不同兼证随证灵活加味,标本兼治,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艾附暖宫丸也是治疗痛经的药物,并有一定疗效,但剂型为丸剂,便于携带,作用较缓,剂型固定,药味不能加减化裁,治疗单一,所以在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上少腹逐瘀汤加味,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临床实践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感受寒邪的经历,因此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平时及经期避免内寒和外寒侵袭。所以《内经》中“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未病先防”等养生防病的重要思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调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117.

[2] 程泾.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1-365.

[3] 艾附暧宫丸[J].中国药典,2005:411.

[4] 张玉珍.新编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08-30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6] 王洪图.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8.

[7] 司徒仪.杨家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9.

[8] 周卫,宿树兰,刘培,等.蒲黄五灵脂药对在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效应中的贡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6):179-183.

[9] 王秀霞,梁玲,薛会灵,等.少腹逐瘀汤加减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32 例[J].环球中医药,2012,5(3):221-222.

[10] 肖茂洁 ,朱颖.倡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6例[J].吉林中医药,2010,30(9):776-777.

[11] 王艳霞.少腹逐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7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43-1144.

[12] 孙桂芳,王佩娟.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51-1252.

[13] 叶宇齐,王佩娟.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551-553.

猜你喜欢
行经寒凝汤加
乡 念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两种穿刺方式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对比研究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