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2013-08-21 01:00李云智
观察与思考 2013年7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俄国恩格斯

□ 李云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有两种设想:一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对象,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形态的相继递进演化而建立起来的“渐进式”社会主义;另一种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以东方落后国家为对象,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础上通过跨越或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建立的“跨越式”社会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跨越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它揭示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根据时代条件,探索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东方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跨越式”社会主义类型。那么,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社会发展中的偶然?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要回答这些问题,前提是要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东方社会理论究竟只是个不成熟的设想还是科学的结论?“跨越式”社会主义到底“跨越”了什么?东方社会理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东方社会理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界一般认为, 东方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指处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这是与西方国家相对应的;二是经济政治概念,指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这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应的。马克思更多地是从经济、政治的角度界定东方社会的,正因为如此,研究东方社会时,他不仅把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纳入视野,而且也把“半东方”的俄国归入研究的范畴。①涂成林、杨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唯物史观创立伊始,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西方社会,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尖锐,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通过社会形态的相继递进演化而建立起来的“渐进式”社会主义。此时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考虑的。19世纪50年代,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经济、社会结构及政治关系研究后认为:正是由于东方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而“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7页。东方社会的向前发展,缺乏打破这种“稳定性”的内在动力。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期,无产阶级革命也陷于沉寂。而同一时期的东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打破了这种“稳定性”,印度沦为殖民地,中国、伊朗等国演变为半殖民地,但是资本主义给东方社会带来的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前进而是后退。那么,“半东方” 的俄国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此时的俄国在农奴制改革之后,自发地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改革不仅没有缓和反而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起来。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是什么?是否必须像西方那样走一条“渐进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俄国思想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晚年的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特殊性的剖析,探讨了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初步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欧各国的发展道路。②马克思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的复信的和三份草稿,1882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写的俄文版序言。他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对于早年对西欧各国发展道路的分析,他强调:“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1页。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435、435、451、269页。,走一条不同于西欧各国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第二,俄国农村公社可能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依据在于自身状况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从内部看,主要是俄国的农村公社中存在着保存完整的土地公有制,从外部条件来说,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435、435、451、269页。第三,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435、435、451、269页。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435、435、451、269页。第四,俄国农村公社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所需的可能条件包括免受资本主义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435、435、451、269页。等等。

马克思逝世后,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公社也不断遭到破坏,在新形势下,恩格斯在肯定“跨越式”发展可能的同时,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晚年的设想,把这一探索扩大到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一切国家。⑨恩格斯在这方面的主要著述有:1875年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1882年与马克思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1894年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及1893年2月、10月致丹尼尔逊的信,1895年2月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他的观点主要有:第一,俄国“有可能大大缩短它现在已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行程”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91页。,而且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还“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3页。第二,由于俄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恩格斯更加突出地强调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前提,他认为“在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其他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作用”。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对东方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的研究、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剖析、对俄国农民状况的论述、对俄国农村公社走新式道路条件的阐释奠定了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路。

20世纪初,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导致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激化,东方各国革命风起云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列宁进一步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 。①列宁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献中。他的贡献主要有:第一,他不仅研究了俄国问题,而且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阐述了帝国主义时代东方国家民主革命的特点、发展趋势,“将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一系列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作研究,高度地评价了这些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②俞良早:《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论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二,他进一步分析了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认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③《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并且“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778页。。第三,他把东方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把马克思恩格斯对前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思考发展成低级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缩短发展历程的实践探索,把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互相补充的“共同胜利论”发展为俄国可以先于西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一国胜利论”。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东方社会理论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结论,至今很多学者还持否定意见。如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在文献中的思想并没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逻辑结构⑤杨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当代思潮》2000年第5期。,还有的学者认为有关的思想马克思只是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草稿中提到,在正式复信中却没有表达,不能“算作正式主张”⑥张明军:《对“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疑》,《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晚年并不具备创建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条件⑦王继荣:《走出“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误区》,《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也因为他与马克思观点的差别而否认与其思想的关联。至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部分学者认为是在“一国胜利”理论指导下成功的,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而且俄国十月革命前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⑧赵家祥:《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当然,学者们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否认东方社会理论的存在。这是因为:第一,从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过程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个根据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根据不同时代条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否定他们思想本质的相同。第二,从东方社会理论的主体看,无论是前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低级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生产力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与“渐进式”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第三,从东方社会理论的立论基础来看,都是基于世界历史背景下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互动来探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以上这些理由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对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走“跨越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条件、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等问题,有内在的逻辑性,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根据特定条件得出的具体结论。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真实涵义

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跨越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能性的论述是东方社会理论的精华,因而学界对于该理论认识的分歧也主要集中于如何理解“跨越式”社会主义“跨越”的涵义上。围绕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能跨越,因为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既然“跨越式”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当然不可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如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考茨基等和孟什维克的代表人物苏汉诺夫就是以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为由反对十月革命,我国的陈独秀也是以此为依据、提出“二次革命论”来反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不可能跨越的。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际上都是机械地理解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没有弄清楚社会制度跨越与生产力跨越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一)“跨越式”社会主义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

东方社会理论首先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向人类更高社会形态过渡的理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演进的。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后相继的五种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①《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特殊性,规律实现的方式也不同,如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美国也没有经过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通过各民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出来的。东方社会理论正是在遵循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既承认社会发展的渐进性,也没有排除社会发展的跨越性。

(二)“跨越式”社会主义内在地规定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跨越,因为生产方式不能割裂开来,如果认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这无疑是认为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力,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②王力军、胡瑾:《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认为,首先,不能离开马克思的本义来谈这个问题。“跨越”一词源于马克思在文献中所说的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③“卡夫丁峡谷”的典故出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强迫他们从用长矛架起的“扼形门”下通过。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侮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隐喻为遭受奇耻大辱。。应该看到,近代欧洲诸国所走的资本主义道路,在给生产力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屈辱和灾难。“通过卡夫丁峡谷”意即遭受奇耻大辱,联系马克思文中的意思,显然“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并不是跳过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成就,而是避免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联系的“可怕的波折”、“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却又能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其次,“跨越式”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在世界历史时代是可能的。在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7页。。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扩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在全球范围的互动,从而能够给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带来机遇。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显然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也是无法巩固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世界整体联系出发,探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否定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相反正是从生产力的可跨越性来考虑社会制度的可跨越性。

(三)“跨越式”社会主义并不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跨越式”社会主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但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可以构筑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自动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实现“跨越”的必要条件,如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2、435页。,“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2、435页。、“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502页。等等,就是因为西欧可以“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提供在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系的变革所必须的物质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这样“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5页。才有可能。恩格斯批判了民粹派思想家在一个农业国家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空想共产主义观点,他指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502-503页。

(四)发挥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是实现“跨越式”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归根到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人在社会历史面前不是被动的,面对诸种可能性,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各国家和民族可以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有利的时机,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会受到历史环境、文化传统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因此对于某一国家来说,“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116页。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阶段并不是跳过这一阶段,跨越包含了加速发展和超越,也就是说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制约和影响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对此,列宁曾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7页。

综上所述,东方社会理论的真实涵义在于: 在世界历史时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把握时代特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实际上是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欧的发展道路。

三、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东方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不是一回事,是没有关系的。⑥参见赵家祥:《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商榷意见》,《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以及《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张明军:《对“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辨疑》,《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张鑫:《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命题的不确定性的思考》,《探索》2004年第4期;张复俊、吴晓虹:《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再读》,《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王力军、胡瑾:《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薛克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所关涉问题辨析》,《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喻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设想及东方社会主义的实践》,《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期。文章中所述观点主要来自上述文章。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从理论上看,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跨越”设想的论述完全是针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至多是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从实践上看,我国成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没有关系。如果真是这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东方社会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此,我认为不应该僵化地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来裁剪我国的历史事实,应该从本质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呼应。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属于“跨越式”社会主义类型。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基础比较低,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这一点与“渐进式”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第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提出来,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发展思路,与“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通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把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具体化。可以说,东方社会理论为我国走上“跨越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跨越式”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立与建成不是一回事,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历程,“跨越式”社会主义既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也包括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跨越过程的完成,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达到高度发达的“合格”状态,才能说真正实现了这种“跨越”。从总体上看,跨越式发展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我国在明末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把我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打断了自主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渗透下,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为艰难缓慢。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走“渐进式”社会主义的道路被堵死,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不再走欧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老路,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2-667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

第二,我国正处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力跨越的进程中。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要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当今世界,世界历史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吸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信息化阶段。如果我们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永远都处于劣势。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力系统中,凝聚在物质生产力中的知识、科技、信息、管理等文化因素,已经逐渐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了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与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实现的,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要完成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挥“迟发展优势”,大力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已有的成果、节约技术研发和试错成本,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决定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必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综上所述,东方社会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反是既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发挥了社会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的结果。在21世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为把我国“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关键是抓住全球化的契机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俄国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七颗钻石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人民出版社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